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

  • 投稿小白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89次
  • 评分4
  • 98
  • 0

邵 军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 巴南 400054)

摘 要: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其最终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因而着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因此,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发展;价值诉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03-03

以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经一百六十余年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实现自身的民族化和国家化。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本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在改造社会的革命运动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为以指导实践为目的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有其独特的价值追求的。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毫不掩饰自己的阶级性,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1]。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无产者最终将获得整个世界”[2]。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同时强调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必须首先解放自身。

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着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的价值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因此,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创造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相继创立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的发展理论,具体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中。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针对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在批判自由资本主义弊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自由资本主义追求的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理念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和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共产党宣言》所追求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人类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人类自身需要的满足就是价值的体现。人的需要造就了人的社会活动,人为了自身需要的满足,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需要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4]。工人沦为劳动工具,根本不可能有富余的时间和资本去谋求自我发展,旧式分工条件下,人是片面畸形发展着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而且劳动还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的必要手段,劳动不仅生产出产品还生产出人自身,因此在谈到全面发展的人时,马克思经常用的概念和表述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恩格斯说这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列宁则说这是“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5]人都是社会的人,人之所以为人,根本的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不仅包括人克服旧式分工带来的片面性实现普遍交往,还表现在人对丰富的社会关系的掌握和运用上,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即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在此基础上达到共产主义。马克思强调,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达到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那个共同体,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7]。

二、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发展与深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条重要原则,以人为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态。

所谓以人为本,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作为目的的地位。以人为本还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本位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这里强调的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视野中看,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社会的人。“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8]人主要处在四种关系中,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揭示以人为本的内涵。

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对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长期以来,占据人们头脑的观念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在这些观念支配下,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日益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愈益紧张,自然对人类无节制行为的报复也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强调既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才能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以人为本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在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注重人的作用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人是创造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而,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人,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活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以人为本就要求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发挥其才能的环境。

人们加入社会组织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活动空间,借助组织的力量寻找更能发挥自己潜能和能力的机会与平台,从而能够充分接受锻炼,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实现自我价值。因而,社会组织就要改变以往对人控制过度的态势,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更好的服务于人,注重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和继续发展的需要,为人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

3、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人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作为社会的人,人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由于当今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一部分人借助自己的社会关系占有了相当一部分社会资源,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尽管有些人努力拼搏,但是付出和回报却不成正比,另外一些人却可以靠关系占据一个优越的位置。这是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正,强调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要尊重所有人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的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人为本强调的社会公正,在当前就是要在特别注重弱势群体的利益与需求的满足的条件下,采取妥善措施公正合理的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以人为本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和幸福,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人是实践的主体,体现的是一种能动的价值关系。人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因而生存的目的手段也是人的基本价值之一,生存的需要使人的活动带有功利性,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性也是人的本质,但是如果脱离了人本质的其他内容,人的本质就是动物的了。所以,使需要成为真正人的需要,体现人作为目的的价值,即自由和发展的价值,才能实现以人为本所追求的把人作为发展目的的价值追求。也只有如此,人才能摆脱自身与类的抽象对立,物和社会才会回归于人本身,而不再是与人相对立的外在力量,人才成为真正的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保证了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对我们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是实现党的执政目的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表现为牢固树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时时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全面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态,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311页.

[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第30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87页.

[5]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283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295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19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23页.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