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企业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

  • 投稿蓝调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57次
  • 评分4
  • 63
  • 0

造成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不仅有市场因素,更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深层次原因。

文/中施企协课题组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市场的规模。每年的固定资产中超过60%用于建筑、安装工程,因此施工企业的产能扩张速度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密切相关。2001年到2012年的11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0001亿元增长到364835亿元,增长了12倍,年均增幅达到25.3%0其中“十五”期间的2003、2004、2005年连续三年增速保持在27%以上。

2008年11月,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救市计划——“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在基建设施和民生工程方面的投入,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了这十一年的峰值30.3%,但是随着“四万亿”刺激政策的结束,固定资产投资逐渐降温。2010年、2011年、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25.7%、24%、20.6%,连续3年下降,建筑业总产值规模和增幅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保持了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2001年开始,我国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经济增长保持了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推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计划“四万亿”投资刺激措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与危机前接近甚至更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造成了施工企业总体产能的快速扩张。

但是由于施工企业当年的产能发挥水平基本由前一年的新签合同额决定,因此,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处于高速增长时,施工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不明显,但随着应对计划的退出,投资需求的大幅度下降,施工企业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凸显。

宏观经济政策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地具有宏观经济形势相关性和政策敏感性。建筑业是典型的高资金杠杆行业,需要垫付巨额资金,因而受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大,每当国家收紧银根之时,就会比较显著地影响到建筑业的资金情况。

2010年以来,建筑业产值增速的回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正当我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时,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却变得极为严峻,一轮“物价冲击”席卷而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多月突破3%“禁戒线”,“保增长、抑通胀”成为主导的宏观调控目标。央行积极货币政策转为稳健,银根紧缩,六次上调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利率,各地企业在建设项目立项、土地报批、融资方面难度加大。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继续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导向和要求,建筑业作为对经济刺激和投资拉动政策的依赖性高的行业,受到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稳增长”就是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要求增长的质量。

2012年投资拉动式增长进一步放缓,建筑业大项目、超前项目随之减少,施工企业的产能发挥受到了较大制约。同时,由于银根紧缩,导致施工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制约了在建项目施工,2012年建筑业竣工产值连续四个季度增速为负。

相关产业政策

建筑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筑业的重要需求因素,国家在基建领域,如公路、铁路、电力等相关领域的产业政策,对建筑业的产值规模和施工企业的产能发挥有着深远的影响。建筑业的另一大市场在于房地产需求,因此房地产市场政策变化也会对建筑业产值规模和施工企业产能发挥产生影响。2011年以来,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房地产开发宏观调控影响,房地产、铁路、公路、水利等细分领域的规模变化各有不同,其中房屋工程新签合同增幅回落,铁路、道路、隧道、桥梁方面新签合同额大幅下滑,只有水利和港口受国家政策影响,新签合同额保持高速增长。

此外,近年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频频出台,国家对建筑行业的环保治理将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标准,企业将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成本。建筑行业开始进入高环保要求时代,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风险。市场调节机制缺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的供需关系是由市场调节实现平衡的。但是在我国的建筑领域,由于政府通过行政的手段干预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失灵。首先,由于近年来地方政府投资的过热行为,导致了施工企业过度进入,特别是建筑领域的中低端市场。此外,得益于2000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各地基建投资、房建市场一片红火。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建设经历了近十年的“暴利效应”时期,使社会资金加倍流入,导致行业产能过度扩张。

同时,市场调节机制的缺位,也使施工企业不能很好地实现“优胜劣汰”。落后产能不能及时退出市场;竞争强,综合实力高的施工企业不能很好地发挥优势;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严重的行政化,在没有市场性质的监管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的情况下,导致我国施工企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优者不胜,劣者不死,致使整个行业产能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节,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地方保护主义

地方保护也会对施工企业产能发挥和建筑业整体产能产生影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逐步深入的阶段,政府职能没有得到良好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和行政区仍是区域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组织单元,这就导致地方利益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各省市作为独立的行政主体和利益主体,往往从自身发展和经济收益出发,竞相发展预期收益丰厚的产业或项目,建筑业就是典型的一项。首先,建筑业产业链长,对上下游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影响企业所在地的众多行业,可谓一荣俱荣,对地方经济贡献功莫大焉。其次,建筑业虽然整体产值利润率低,但是由于施工企业营业收入高,相对的利税总额就高,往往是所在地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最后,施工企业在促进地方就业方面也有重大贡献,税收、就业这两个指标和政绩直接相关。

此外,工程建设还是政府权力寻租、形象工程、官员谋利腐败的重要载体。地方政府怎能对施工企业不格外钟情且鼎力支持?但也正因为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和市场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行业内竞争过度,不能实现生产资源和要素的最优配置。

产业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每个产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一般分为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识别产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主要指标包括: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潜力、竞争程度、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技术革新等。

从整体看,目前我国建筑业总体的生命周期已处于成长到成熟的盘整期。考察子行业的各项指标,基本可以判定子行业中水利水电建设和城轨地铁建设处于行业周期的成长期;铁路基建、房屋建筑及公路建设已处于行业周期的成熟期。

行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位置制约着或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预测并引导了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接近5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建筑业的市场规模仍将有较长时期的持续扩大,特别是一些相关的基建项目一定还会有一轮建设高潮。例如,越来越多城市会达到轨道交通的建设标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预计将进一步提速。但是,在经历了2008年底启动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带来的一些教训,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一定会更加谨慎。同时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已经背负了沉重的地方债,未来在市政建设方面恐遭资金瓶颈。基础设施、房建市场再经历一次“十一五”期间的建设高潮基本不太可能。未来随着建筑业生命周期的推移,行业内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情况将会不断出现,过剩产能必定要被压缩,落后产能注定要被淘汰。

(作者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