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石油进口的贸易方式选择分析

  • 投稿老鱼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09次
  • 评分4
  • 18
  • 0

郭琳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原油消费量日益增长,但中国国内的原油产量却跟不上需求,为弥补扩大的供需缺口,中国不得不开始依赖原油进口。自1993年我国从国际石油市场进口原油开始,二十年间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分析各种进口贸易方式的现状和利弊,针对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制定合理的进口原油策略,从而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石油进口;贸易方式;能源安全

一、国内原油供求现状

1.原油产量情况

近几年由于国际油价急剧上涨,中国为缓解原油进口压力,国内原油产量也逐年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75亿吨;2005年产量为1.81亿吨,同比增产0.06亿吨;2006年和2007年产量增速放缓,同比增幅为1.7%和1.1%;2008年增长率又有所上涨,为2.2%;2009年金融危机国际油价大跌,中国加大原油进口量,所以2009年我国原油产量呈负增长;到了2010年,国际油价再次反弹,我国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2011年产量为2.04亿吨,同比增长率为0.3%,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2.原油需求情况

自从中国加入WTO 后,国民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同时国民对原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图1所示为2004-2011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从图1 可以看出,2004年国内原油需求量为2.87亿吨,到了2011年已经增长到4.4亿吨,我国原油消费量在近几年持续增长,预计在2020年政府将把国内原油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在国内原油产量增幅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为满足国内高涨的原油需求量,中国未来将只能继续增加原油的进口量。

图1 2004-2011 年我国原油消费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供求矛盾突出

近几年我国原油产量和消费量比较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原油的需求量要远远高于原油的供给量,为了弥补国内巨大的原油供求缺口,中国不得不开始依赖原油进口。在高昂的国际原油价格面前,我国从一开始现金购买原油,到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进行海外合作和并购,十几年间发展出了多元化的原油进口贸易方式。

4.中国原油进口数量、进口金额国内原油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使得中国弥补石油缺口的主要途径就是依靠国际原油进口贸易,特别是2003年以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由表2可见: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2272万吨,比2003 年增长了34.83%,之后几年进口量一直持续增长。到2013年,原油进口量为28195万吨,是2003年进口量的3.1倍,但2013年原油进口量的增长率却是历年中较低的,近几年来我国原油进口已经出现放缓趋势。

随着我国原油进口量的增长和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我国原油进口金额也逐年增长。2003年原油进口额为19782.4百万美元,2013年则上涨到219653.61百万美元,十年之间增加了近10倍,中国进口原油金额一直居高不下,这给我国原油进口贸易加重了资金负担。

二、现金购买原油方式的分析

1.中国现金购买原油的来源地

近几年,我国现金购买原油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亚太地区和欧洲。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中国原油现金购买量最多的五个国家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俄罗斯联邦和伊拉克,从这五个国家购买的原油总量占到了2013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59.33%。其中2013 年中国从沙特、安哥拉、俄罗斯购买的原油量与2012年基本相同;2013年从阿曼购买2547.53万吨原油,比2012年增长30.16%,从伊拉克购买2351.54万吨,同比增长49.93%。

2.现金购买原油方式的利与弊

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直接购买原油的方式,中国可以较为灵活地调整原油进口策略,可以根据国家原油消费量的实际情况决定原油购买数量,弹性较大,但是这种直接购买原油的方式也存在很多弊端。

(1)购买原油来源地过于集中且供给

不稳定。我国从中东地区购买的原油量最多,其次是非洲地区,而且购买量逐年递增,这使得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过于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而且中东北非地区动荡使原油供应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而导致的原油产量和出口量下降对中国影响重大,2012年我国从伊拉克购买的原油数量明显下降,直至2013年购买量才开始回升。部分原油资源大国动荡,迫使中国增加从单一国家购买原油的数量,例如沙特阿拉伯等国,而且预计中东北非地区未来仍将持续动荡,这使得中国原油购买对个别国家的依赖程度增加,使得中国实现原油进口多元化的前途曲折。

(2)被动接受国际油价导致进口价格相对过高。过去10年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了10倍。进入2010年,每桶原油价格甚至超过了100美元。面对早已被瓜分殆尽的国际原油市场,中国作为国际能源市场的后进入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日益高涨的国际油价,对中国这样的石油净进口大国,即使人民币近几年在不断升值,其升值幅度也远远赶不上油价的涨幅。

被动接受国际油价,不仅影响着中国进口购买成本的稳定性,导致中国外汇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对国内通货膨胀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物价上涨,威胁着国内经济的稳定性。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但是却没有获得与石油进口量地位相称的“原油定价权”,长期处于“越买越贵”“越贵越买”的尴尬境地。

三、贷款换石油方式的分析

1“. 贷款换石油”的发展过程

中国自2009年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一个“贷款换石油”合同以来,先后与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和巴西五国签订了总额为4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200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油价大跌,在全球石油产业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中国这个石油消费大国和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石油生产商一拍即合,通过“贷款换石油”的新模式各取所需,实现共赢。

“贷款换石油”是一种准期货和准现货交易,这种交易的特点是中国用贷款等资本要素,换得原油资源国联合开发油田等资源要素,本质上属于“资产换资源”的合作方式。“贷款换石油”被视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明智选择,也被认为是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上的一种模式创新。

与现金直接购买原油不同,“贷款换石油”是以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为担保,实际上就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既可以保证中国稳定获取原油,不受到国际市场的重大冲击;又可以降低现金购买原油过程中的政治风险和价格风险,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

2“. 贷款换石油”对中国的意义

(1)中国拥有了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就是石油储备问题,但是国际油价连连创下新高,全球的原油供应都处于紧张状态,中国寻求多方取油十分困难。根据与俄罗斯达成的“贷款换石油”协议,2011年到2030年,也就是未来20年内,中国将接获的原油总供应量达到3 亿吨,平均每年供应1500 万吨。根据中国与委内瑞拉的协议,委方承诺对中国石油供应量从每日30万桶增至100万桶;巴西也同时与中石化敲定了为期10年的原油长期出口协议。“贷款换石油”能够保证未来10—20 年间中国有稳定的原油供应地,对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有重要的意义。

(2)缓解了中国目前原油运输困境。

我国从海外进口的原油大多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目前,每天都有近200条油轮运载大约2000万桶的原油通过这条海峡,它一旦被切断,中国原油的进口将会遭到极大的影响。而且只有当50%以上的石油由本国船队运输时才能保证石油运输安全,中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中国通过“贷款换石油”投资于巴西上中下游的各个石油领域,又与委内瑞拉合作建设炼造厂及建船队,更重要的是与俄罗斯合作建成了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线。通过“贷款换石油”,与其他国家合资建设远洋船队或进行管道建设,对发展我国的海洋石油运输和打通陆上石油通道都产生了推动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石油运输困境。

(3)有利于调整我国外汇储备结构。

我国2009年国家外汇储备高达23992亿美元,金融危机使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而“贷款换石油”无疑是中国摆脱对美国国债依赖的有效渠道。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的经济实体遭受损失,此时中国提出用贷款换石油对双方来说是共赢的选择,中方提供外汇贷款换回所需的油气资产,同时对方也得到了急需的美元来还债。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力有限,利用外汇换石油不仅有利于调整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而且推动了国家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是中国抵御金融风险的明智选择,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3.中国“贷款换石油”需要防范的风险

(1)汇率风险。因为中国向对方提供的都是美元贷款,所以美元汇率的波动会对贷款换石油模式造成巨大的汇率风险。金融危机后,美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政府财政赤字,一旦美元开始大幅贬值,中国作为协议贷款方将承受巨大损失。

(2)关税风险。石油出口国可以通过主动调整关税来控制石油出口价格,一旦上调关税,就意味着中国要为运来的原油支付更多的费用。自2011年1月起,俄罗斯原油出口税从303.8美元提高至317.5美元,上调幅度为4.5%,关税上涨将对中国产生制约。

(3)价格风险。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石油价格较低,协议相关国不愿意一次性签订长期固定石油价格的贷款换石油合同,近几年世界经济的复苏带动了整个国际市场油价的回升。如果石油价格波动较大,中国贷款换石油协议就会面临巨大的贸易价格风险。

(4)履约风险。中国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都是中长期合同,而且协议中的供油量都比较大,如果未来这些国家的石油产量达不到合同的约定数,或者这些国家内部政治局势变动,这些大额订单的履行就会存在风险。贷款换石油的时限越长,履约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

四、对外合作或并购方式的分析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从2009 年开始,中国石油公司主动采取行动,积极走出国门,利用自身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发掘有潜力的油气公司,通过直接并购或技术入股的方式,获取这些公司拥有的石油开发份额,来减轻直接购买原油带来的资金负担。中国石油集团对外合作以及并购海外油气公司已经成为满足国内原油需求的另一种方式。

1.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积极“走出去”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功收购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在西澳大利亚海上布劳斯盆地波塞冬天然气项目20%的权益和其在陆上凯宁盆地页岩气项目29%的权益;收购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在西澳大利亚布劳斯项目全部权益。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近年来签约并交割加拿大Wapiti 资产收购、APLNG公司10%股份增持、厄瓜多尔16/T 区块20%权益、Talisman英国公司49%股份等5个项目,境外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境外项目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

截至2013 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海外17个国家拥有23个项目,涉及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美国和伊拉克等国家。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交易总对价为现金151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2.对外合作或并购的有利面

(1)主动介入原油开采项目,降低风险的同时扩大收益。中国石油集团与海外油气公司签订石油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在有些项目中中方可以直接参与勘探,有的则可以在勘探阶段参与投资。与中国石油公司独立勘探油田,全部勘探费用自己承担相比,这种合作方式已经大大降低了费用风险。同时合同中也会明确规定收益分成的比例,中方可以通过谈判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在原油采购上掌握主动权。另外通过并购海外油气公司,直接获得油田的开采权益,提前介入被并购企业的开采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主导项目进展过程,更好地控制项目开发成本,节约开发费用。

(2)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完成自我科技创新。我国石油集团通过“走出去”,在和其他国家石油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们先进的石油开发技术,开发出适合自身的技术,完成技术创新。并购海外油气公司则是一条更直接获取技术专利的途径。中国石油集团通过并购行为,实现对其他公司的控股,也就实际掌握了公司的管理经营权,同时拥有了被并购企业的所有技术专利。例如,中石化就自主研发了“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形成的理论、技术、标准对中国乃至世界油气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外合作或并购的不利面

(1)对外合作在曲折中前进,缺乏丰富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一开始就积极地“走出去”,但是现实却很残酷,想要顺利地获得资源国石油开采权,从国际石油公司开采的油田中分得一杯羹是很不容易的。与国际大牌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公司并购海外油气公司仍然欠缺经验,这些经验并不能在短期内补足,只能在实践中慢慢积累。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时间较晚,规模和经验都不及国际大牌公司,而且全球已开发的油田早已被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占据,新开发的油田数量又非常有限,中国企业只能在曲折中前进。

(2)处于垄断经营状态,行业结构竞争不足。据中国现行规定,目前原油进口权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垄断经营。这些国家企业利用庞大的国有资金源和国家的支持,参与国际原油市场的竞争,控制国内原油供给渠道。在国有企业的垄断下,民营企业在行业中的份额很小,而且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在勘探和开采这两个中上游行业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旦他们无法从垄断油企那里获得原油,就会出现断供和油荒的问题。这种国企垄断局面不利于我国油气行业的正常竞争,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给整个能源行业的平稳运行带来危险。

五、结论与对策

不论是现金购买原油,对外合作或直接并购,还是“贷款换石油”,这些进口石油的贸易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难以忽视的风险,需要综合运用这三种方式来缓解我国原油供给不足的压力。要想从根本上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还需要做得更多。

1.要做的就是大力开发新能源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能源资源,而国内产能有限,所以国内供应的石油大部分来自进口,一旦出口国切断原油供应,那么中国的能源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开发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来代替石油,降低石油的进口量,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可以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2.要打破行业垄断,鼓励竞争

通过放宽对民营资本进入石油行业的限制,让更多的企业参与竞争,增强我国能源行业的活力。在此基础上,以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为龙头,带领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跨国能源公司的经验,建立并壮大中国的石油跨国公司,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向社会公众提倡节约能源,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我国的能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只有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能源危机的存在,增强节能意识,自觉地在生活中开始节约现有能源,才能减缓能源危机的发生,建立新的社会能源节约型体系。

3.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根本是加快

建立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储备计划虽然中国第一批石油储备包括舟山、黄岛、镇海和大连四个基地已经开始储油,但是四个基地的储油量仅有1000万吨,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石油储备能力十分有限。通过发展石油储备计划,中国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变动,稳定石油市场价格,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殷冬青,吴秉辉.中东北非动荡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J].国际石油经济,2012(10).

[2]韩彩珍“. 贷款换石油”:中国寻求海外油源的新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3]王秀强.贷款换石油的双赢模式[J].中国石油石化,2009(5).

[4]彭贤强,张宝生.国际石油合同模式综合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07(12).

[5]梁恒瑞.浅析国际石油贸易与我国能源安全[J].经济论坛,2013(4).

[6]刘金霞,刘家利,白琳,魏晓明.我国石油进口市场特征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3).

[7]何政泉,胡志荣.中国对外石油安全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2(11).

[8]张宏民.石油市场与石油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