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玉梅
从广泛的语文读物中得知,“形象感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俗说。因为语言是由一系列文字或词组合而成,本身无形象可言。既然如此,怎么又产生了语言的形象感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虽然没有形象感,但却有描述形象、唤起人们形象感知的功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那么概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它常伴随记忆中的想象中的事物形象而存在,而在人说话和听话的时候就出现了表象和引起了表象联想和想象,这就产生了形象感。
一、是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需要
人们喜欢阅读书籍,并进行鉴赏活动,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书籍和文章时品赏到了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感。他们把作者在作品中精心描绘的人物、情景,牢牢地记在头脑中,产生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犹如自己身临其境,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同样一篇作品,语言形象感灵敏度不同的人,其阅读的效果也不同。形象感灵敏度强的人,阅读效果就好;反之,阅读效果就差。如同样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雪》,语感贫乏的学生只知道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平凡、单调;而语感丰富的学生却能从内涵中理解其真意,从“千里”、“万里”,意识到北国奇伟壮阔的境界;“冰封”、“雪飘”写出雪景的壮观,呈现了北国风光的特色,这样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冰天雪地的雄奇意境中。“长城”、“大河”和“黄山”、“长江”一样是伟大祖国的象征,形象高大、雄伟,用一个“望”字尽收眼底,这样就获得了具体的形象和丰富的美感。这也充分说明语言的形象感是阅读作品的基础,是文学作品鉴赏活动中再创造的第一步。
二、是培养语言形象感和形象思维能力的需要
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就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这些都是思维能力。有了这种思维能力,就能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从而获得语言的形象感。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语言形象感灵敏度愈高,其想象就愈丰富;反之,其想象就愈贫乏。现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为例,对于《忆江南》这样的词句,语感贫乏、想象力差的学生只能对诗句作一些直译;而语感强、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却能借助文字表达的形象,展开联想,使自己张开联想与想象的彩翼,跨越时间,冲破空间,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广阔艺术天地里飞翔。他仿佛置身于水乡的江南,看到了过去曾经看过的四季如画的风景和旭日初升时,江边比火还红的鲜花及春天来到时青蓝明净的江水。这怎能使人忘怀呢?这是一幅水天相映、与鲜花交辉的立体画,从而使人得到了美的感受。我们要懂得通过诗句中透露出的一点东西,去发展,去想象,去联想。培养学生的语言形象感,就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三、是丰富语言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
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美感和形象性,除了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外,在写文章的时候还必须选用准确的语言和对语言进行锤炼。
为了启发读者的想象,唤起读者丰富的形象感,以期达到预定的目的和效果,对一词一句,我们都必须反复锤炼,精心修改,准确使用。在这方面许多文学大师是我们的光辉典范:鲁迅先生为了讲究语言鲜明生动,总是把枯燥、呆板、抽象的词句尽可能改得形象、生动、有趣。比如在《社戏》这篇作品里,他采用白描手法,用简洁的笔墨勾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从视角、听觉和味觉方面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有声有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由此可见,作者确是观察入微,细致逼真,想象力和形象感都很强。
既然培养语言的形象感如此重要,那应该怎样进行训练呢?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它除准确外,还必须生动、形象。而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要有形象感较强的词语,它表现在多方面:如色彩词,它就能促使语言形象化并增强语言的美感。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图画。围绕着写山,又写出江水,写了帆船和太阳。不仅诗中的动词用得精确有力,而且全诗的色彩也非常绚丽,这充分体现出色彩词的形象感。又如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第一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色彩词,用得十分形象和准确。再如杜甫的《绝句》,在这首一派生机的风景诗里,交织着黄色、绿色、白色与青色等多种色彩,它像一幅绝妙的水彩画,给人以鲜丽、明亮的美感。
还有一些形象感较强的词,如比喻性的词语、象声性的词语、感觉性的词语等等,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必须作透彻的理解。
在训练形象感词语的基础上,我们要着重训练形象感的言语。要使每篇作品的句子、句群或段落,都写得生动、形象,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读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使语言更加形象,不能局限于少数形象词语,要点面结合,前后联系,使其达到观察精细、描写真切、联想巧妙、音韵和谐、句式变换灵活的境界。这样进行训练,就能使文章语言形象感得到加强。
(伍玉梅 江苏省新沂市第八中学 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