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胜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四格彝族乡中心校553527)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传统指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等。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独特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话完全正确。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我讲讲自己的看法,我想这里面起码应包括这么几部分内容。
1. 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1.2.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中国所特有,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有着显著地不同。 1.3.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历史跨度之长、传承之有序,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4.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创新了中华各民族以及外来优秀文化的基因,从广度上来说,丰富多彩、宽厚博大;从深度上来讲,高深莫测、思想精深
1.5“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除了这个提法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说法,意思都差不多。
2.在中学教学中开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意义
2.1.通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班班争创“和谐班级”,人人争当“礼仪之星”, 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象和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文明环境,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内涵
2.2.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2.3.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年的产物,从未中断,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现阶段开转传统文化在各学校教育中的不足
3.1.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传统文化教育承载的厚重民族文化和教育价值更是被人们所遗忘。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为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感到困惑和担忧。
3.2.现代学生缺乏耐性,缺乏恒心,审美情趣异类,民族自豪感缺失,意志力薄弱,性格暴躁等等性格缺陷已经是学校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难题,更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3.前期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学习力、辩证思维)等过程中,认为学生道德品质可在传统文化学习感悟中慢慢熏陶和培养,此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学校问题,学校应更快寻求一种方法和载体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由此我们深思,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磨练学生意志,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某种活动中性格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和途径。
4.中学中开展传统文化课的教法选择
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与传统文化课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我认为在教法的选择上,可采取以下方法:
4.1. 朗读背诵法。诵读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关键,在传统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背诵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积累、开拓视野、感受内涵。
4.2.电化教学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借助电教手段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
4.3.愉快教学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积极创新教材的组织结构,通过新颖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谐互动的双边交流和生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学中有乐、学有所获,在轻松愉快中领略传统文化。
4.4情境教学法。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毕竟有一定距离,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古典的、人文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穿越千年,回归传统,原汁原味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5.问题探究法。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抓好“问题意识”在课堂的落实,要积极通过问题的设置,以疑导学、以疑促学,鼓励和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5.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5.1.古语云“人必自辱之,而后人辱之”。据报载,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不知国人当作何感想……是该嘲笑韩国人的狂妄无知,还是该自警自省呢?
5.2. 中国的传统文化最讲究的是“修齐治平”,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而不是一味地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对于贫穷与落后我们并不畏惧,我们所畏惧的是心灵的缺失和精神的颓废,对于一个没有了精、气、神的民族我们是很难预见其未来的,而没有未来的民族将是一场灾难,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只有找寻回我们民族赖以存在的根本,才能于使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这个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5.3.值得高兴的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其中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做好的工作。
6.总之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 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中学中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历史赋于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所任的学科,更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工作,加强道德文化修养,使中华文化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钟善.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东南学术,1998(3)
[2]苏寄宛,王红.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6).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