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帮维
【摘 要】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行为教育,它是行动的科学,更需要用行动演绎它的精彩。中小学德育任务中除了思想道德品质要求外,还包含着更多的行为要求,不仅要思想的“花朵”,更要有行动的“果实”。德育具有过程性,德育的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行动德育活动实实在在地强化了学生态度的主动性、内容的趣味性、心理感受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德育效果的高效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走进生活;彰显情趣;真切体验
新时期的少年儿童,他们善于思考,喜欢以他们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有更多独立的看法与见解,拒绝空洞教条的说教;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拒绝高高在上的强权;他们认同的,必须是他们通过体验获取的真实感悟,拒绝粗暴简单的压制;他们缺乏痛苦和磨练,所以对幸福感知难以深切;他们并不缺乏爱心,但是他们缺乏对爱敏锐的感知;他们并不缺乏同情,但是缺乏对别人的关注;……面对新时期少年儿童思想道德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一味追求“完整性、系统性、超前性”,脱离学生实际,以说教、灌输为主的德育方式,缺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必然导致德育的高耗和低效,结果造成德育虚化。
面对新世纪少年儿童的特点,我把实践行动德育作为有效实施德育的手段之一,以班队活动为主要的展示平台,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力量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体验,开展了基于具体行动的“爱心在行动”系列德育活动,在课程中渗透,在活动中教育,在生活中培养,使学生沉入生动的道德教育环境。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去换位,去体味,让他们从另一角度审视“小我”,与自己对话、与心灵对话,得到了多种真实的感受,在主动经历、自我反省中更深刻、更彻底地进行思想洗礼。
一、“爱心行动”呼唤走进真实生活
行动德育是真实的行动,在行动中才能焕发生命力,行动中才能演绎精彩。行动德育活动必须精心设计,紧密地联系真实的社会生活,必须将抽象的观点、空洞的说教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寓教于乐,才能增强班队活动的教育感染力。
我在班队活动中围绕“爱心行动”这一核心,开展的每一次行动德育活动都精心设计,植根于学生真实的生活。
例如,在开展《护蛋行动》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照片回忆,激发兴趣
1.导入揭题:这个星期,老师要求大家去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护鸡蛋。经过明查暗访,老师了解到在坐的蛋爸爸、蛋妈妈们都能尽心尽职地去守护自己的蛋宝宝。到目前为止,有些同学的蛋宝宝已经夭亡了,护蛋行动宣告失败;有些同学的蛋宝宝完好无损, 护蛋成功。请护蛋成功的举举手!祝贺你们!……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大家都付出了辛苦的劳动。现在就请你们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护鸡蛋的真实感受,好吗?
2.课件回放:老师这儿捕捉到了一些同学们守护鸡蛋的镜头,请用心看:(投影照片,展示同学们护蛋时的若干镜头。)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告诉我,护鸡蛋宝宝多么有趣!
(二)交流趣事,感悟真爱
1.看了刚才这些非常有趣、令人感动的镜头,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保护蛋宝宝的这几天是怎么度过的?首先请照片中的同学说一下当时的情景。
2.交流经过。同桌说说护鸡蛋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喜悦,也可以说蛋宝宝破碎了以后的心情,把印象最深、最精彩的地方讲给同桌听一听。
3.启发提升:听了同学们的讲述,老师明白了:虽然我们当蛋爸爸和蛋妈妈只有几天的时间,可是大家觉得好辛苦,好不容易啊!由此我们会联想到谁呢?……爸爸、妈妈把我们养大成人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们平时都是怎样对他们的,应当怎么做才对得起他们呢?
(三)真情倾泻,留下心语
1.老师表述:听了同学们的讲述,老师深受感动。因为大家都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守护蛋宝宝,还因为大家体验之后,能够有声有色地表述出来,更因为大家能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知道今后怎么孝顺爸爸妈妈了。老师真佩服大家!
2.留下心语:因为大家亲自尝试体验过,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激动、喜悦、难过、愧疚写下来,记下我们的心语。
(四)多向交流,分享幸福
1.全班交流:同学们人人都有真切的感受,让老师和同学一道分享你的喜悦,分享你的失败。
2.亲子交流:老师相信,当你们的爸爸妈妈看到你的心语时,一定会为你的成长而流泪,一定会更加激动、幸福。请同学们把你的心里话献给爸爸妈妈,分享你们的眼泪、激动和幸福吧!
让我们也一道来分享同学们的眼泪、激动和幸福吧:
“到学校后,我害怕自己不小心把鸡蛋弄碎,也害怕别的同学恶作剧把鸡蛋碰碎,便一直带着它不离身。上课时,我把它放在课桌抽屉的角落,并用一本书顶住它,不让它晃动;上洗手间时,我小心翼翼地弯腰蹲下,速度比平时慢了许多;午休睡觉时,我担心它会滚下床,只好把它装进塑料袋挂在床头……就这样,经过一天的精心护理,鸡蛋总算完好无损,真是煞费苦心了。这次‘亲身’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活动,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妈妈生育的辛苦,由衷地感觉到妈妈的伟大。”
——蔡先越
我只是照顾一周‘蛋宝宝’,就觉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爸爸妈妈把我养到10岁是多么不容易啊,整整十年,几千个日日夜夜,他们付出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不知比我们辛苦多少倍。我终于明白老师用意了,我真正得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王一然
多么真实的情感,多么深切的感受。行动德育活动是真诚的、可贵的,富有生命意义的。一次“护蛋行动”,让学生们收获了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收获了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全新审视,学生的这些爱的情感、认知的获得、形成、强化,因为经过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所以能产生积极的心理认同和道德的愉悦。
二、“爱心行动”强调彰显丰富情趣
“爱心行动”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其乐于从事和参加,催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小学生求知、求新、求乐的欲望强烈,新奇活泼的德育形式和内容才能适合他们的口味,这就要求活动应富于情景性、趣味性。
首先,活动环境要富有趣味性,布置一个充满童趣的活动环境,不仅能激发队员们参与活动的欲望,还能很快进入角色。其次,活动内容和形式富有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特地安排一些模拟活动、情境表演等。比如“交通事故模拟情景剧”“今天我当爸爸”“今天我当妈妈”角色体验活动,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深受学生喜爱。 在“今天我当爸爸”“今天我当妈妈”角色体验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爸爸妈妈的辛苦,从而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
我引导少先队员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即根据家庭生活情况,设立家庭生活自我服务小岗位,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为他人着想,为父母分忧,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激发他们对亲人的爱;引导少先队员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深入社区、街道等场合开展公益活动,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法纪观念,开展“我们生活的社区调查”等多种社会调查活动,激发他们对他人的爱;引导他们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并为之出谋划策,体验做未来主人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家乡、祖国的爱;引导少先队员在大自然中体验,走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爱;引导少先队员体验生命的宝贵,学习自我保护、互相救助的常识,知道在户外活动中遇到急难情况时的应对办法,提高生存能力,激发他们对自己的爱。
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始终贯穿“爱”这个主题,既有针对性,又有启迪教育意义,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为一体,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乐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治能力,对心智启迪、情操陶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爱心行动”企盼获取真切体验
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知”的过程,不仅来自成年人的教育,更来自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体验是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感受、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体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是体验主体获取独特、多元的情智感受的过程,是体验主体一种丰富自我与发展自我的过程。刚开展“爱心行动”时,学生大多出于好奇,有的甚至把它当作游戏,但是却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参与欲望。我注意分析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活动,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意识,以亲身感悟一个道理,养成一种习惯,塑造一种品质。
为了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我在设定活动项目时,先组织中队队员结合班级实际、自身特点、意愿,每期设计体验行动3—5个,全体成员对项目进行讨论、商定,发表看法,提出建议。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少先队员真正成为组织的主人,发扬了独立、主动、创造的精神,也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
爱的内涵极为丰富,爱心的缺失也是当今少年儿童最可怕的道德问题。爱,首先需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体会。人作为个体,生活在群体、家庭之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爱的故事。我组织开展了“我是爱心小侦探”活动,让孩子做有心人,去寻找、感悟身边的爱。
“我妈妈是个很吝啬的人,每次给自己买衣服、鞋子的时候,总是犹豫了再犹豫,专门挑一些便宜的买。但她又很大方,她给我买衣物时,总是毫不犹豫、毫不吝啬。我知道,妈妈对她自己与对我的态度截然不同,正是因为她对我的深深的爱。”
——张莞然
我惊喜,平时对很多事都漠不关心,只知道找空闲、逮机会玩玩闹闹的孩子们,能从一些小事中感悟到深沉的爱。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悟、思考”,以“议”、“理”贯穿始终,引导队员整理、表达活动的过程、体会、得失,组织进行交流、感悟,积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技能与思想道德水平协调发展。活动结束后,我欣喜地发现:他们懂事多了,他们成熟多了。
我们的教育应该真正触及孩子的灵魂,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诱发他们身上惊人的道德力量,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爱心行动”让学生在生活上求自理,学习上求自强,情感上求自控,思想上求自立,德育的实效性大大加强。
行动——体验——养成,活动时把学生当做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有着丰富情感和社会责任的人,他们也是社会的主体,更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刚开始活动的时候他可能只是感觉到好玩,但是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他一定会感受到其他角色的艰辛困苦,他的心灵将会受到冲击。他们在行动着,他们在体验着,他们在感受着,他们在成长着,用心体验,用心感受,不断把思想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主动把道德认知升华为自身的道德情感。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强。行动德育是当前德育教育和现实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它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这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和人的社会化过程。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行动德育正是凸显了受教育者的自觉接纳,强调了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不断实践、感悟、内化的德育过程。
如何在新时期赋予德育新的生命,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命题,它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理性的视角,审视小学德育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实践中做出行之有效、具有时代特征的思考与探索。行动德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是寓德育目的于活动之中。过多的说教代替不了学生的亲身体验,行动德育正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体验触及学生的心灵,转化为他们精神的内在自觉行动,是以能收到实效。在班队开展行动德育活动是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少年儿童素质的有效形式。我还将继续实践,不断研究少年儿童的阶段特点,不断提高针对性和系统性,力求拓宽行动德育的领域,挖掘行动德育的内涵,加强家、校、社区交流沟通,使行动德育不断向深层次递进、延伸。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主编:刘畅.使每个学生获得真正成长:自主德育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檀传宝等著.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3]王啸著.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4]魏曼华著.当代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成长,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5]张志敏著.变“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上海教育》.2004年03期
[6]曹建忠,叶人奇.著,摭谈学校行动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哲学思考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川区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