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箫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声乐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述声乐原理、发声技巧。教学语言运用是否巧妙得体,将决定声乐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要想提高自身教学语言修养,了解声乐教学语言类型及各类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言;声乐教学;艺术性;语言类型;表现形式
声乐教学语言是在教学语言与声乐学科教学论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范围而形成的。声乐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具有艺术性,即语言要反映客观事物,在表述声乐理论知识、歌唱发声技能技巧时准确、鲜明、简洁、生动。做到声乐教学语言艺术性,需从声乐教学语言的类型及表现形式出发,深入了解分析教学语言,从而提升自身语言修养,最终达到教学效率的提高。结合声乐教学实际可将声乐教学语言分为三大类:言语、非言语行为、再生语言。下面具体论述各种声乐教学语言类型的表现形式及教学特点。
一,言语
言语即说话,属有声语言。声乐教学言语指教师在声乐课这一特定教学环境中,以专业性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口语为主、示范演唱为辅的言语表达方式,所进行的综合艺术创造活动。声乐教学言语既有语言表达的共性,又有声乐专业学科教学的个性特点。一方面专业科学知识的掌握需要教师艺术性言语的引导。歌唱时各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和协调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只能依靠敏锐的听觉去发现,然后运用通俗易懂、准确精练、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能,获取良好的声音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富有艺术修养的言语是学生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言语风格和歌唱气质的学习楷模。按教书育人的声乐教学目的可细分为:
(一)教育言语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表扬、批评或发表自己在声乐知识以外的某些教育学生行为、品德、习惯等问题的看法,这就是教育言语。教育言语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它在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改进学习态度、激发歌唱情感、完善个体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有表扬语、批评语、评论语、指示语、谈话语。
(二)教授言语
教授言语是主要的教学言语,用以讲授专业知识,传授声乐技能技巧,丰富学生学科知识面,提高学生歌唱水平。主要表现形式有三方面:(1)讲授语,教师把新知识、重难点、注意事项用自己理解后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阐述、分析、叙述、说明,以宜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范唱属于声乐教授言语中运用最多的讲授语,它可让学生直观真切地体会到正确的歌唱状态。(2)提问语,用来向学生发问和做发问后总结归纳的言语,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提高认识。(3)组织教学语,用于教学环境的转换,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言语。如由理论讲授向发声训练过渡或南观看视频向歌唱表演过渡。
(三)无固定语意言语
在特定的声乐教学环境中,教师的笑、哭、叹息、呻吟、哼哼等哪怕非常轻微的声音,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暗示,都具有一定语意的指向。而无意义的哭、笑、悲、乐、咳嗽、清嗓等声音会使学生紧张不安、不知所措。这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因为教师发出的这些无固定语意的言语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歌唱情绪,对教学起负面作用。
二、非言语行为
声乐教学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环境下,所进行的动作姿势、面部表情、衣着装束等的行为创造活动。它是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言语输送知识信息外,采用的补充信息、强化信息的辅助工具。根据有无声息与存在形态,可细分为:
(一)无声动态非言语
无声动态非言语主要通过身体各部位的无声动作来完成,根据声乐教学实际运用又可细分为以微笑语、眼神语、嘴唇语为主的面部表情语,以手部动作提示引导发声的手势语,以书写重难点,强调语言发音的书画语。其中微笑语、眼神语、手势语常配合言语交流同时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二)无声静态非言语
无声静态非言语指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交流姿势、人际距离、衣着装束等相对静止的无声非言语行为。姿势语可体现教师个人的精神内涵、个性气质、素质修养、审美情趣。教师应注意行姿的和谐、坐姿的稳重、站姿的挺拔,这样会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再有就是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距离适度,过近会有紧迫感,过远又太疏离,同时教师的衣着妆饰应大方得体,忌妖艳,分散学生注意力。
(三)有声非言语
有声非言语主要指教师发出的除言语之外的有声响的非言语行为,它包括伴奏语和言语的声调、重音、频率等副语言。其中伴奏语在声乐教学中无时不在,对学生音乐感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再生语言
再生语言主要指现代教育技术,它的形成与推广,使得各学科教师都在研究并充分利用此手段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似一股新鲜血液注入教育教学,使其获得新生,更添活力。声乐学习特别是对歌唱肌体运动原理的讲解、歌唱技能技巧的传授显得抽象难懂,是一种复杂的身心活动过程。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死板的理论转化为一幅画面,引导歌唱发声,更利于学生掌握。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出现学生因为个体生理结构的不同、各自音色的差异、知识转化能力的悬殊,导致不同学生对同一语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大相径庭,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然而,借助录像资料、影音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就可打破僵局,纠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调动自主学习认知的积极性,并通过视听模仿激发学生歌唱热情,开拓视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语言得到不断再生。
声乐教学中三种语言协调配合,互为补充。运用时需遵循言语生动形象,点面结合,精炼准确,讲练结合具教育性;非言语行为简洁浅显,优雅得体,合理搭配,情神言行合一;再生语言视听作品少而精,有针对性,重难点突出,音响效果好的规律。三种语言应根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师自身特点适度合理运用,尽量避免与教学无关语言的使用,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董杰锋,朱若真.教师语言艺术[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李振村,庄锦英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