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体现“课标”精神切合教学实际——人美版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修订情况介绍

  • 投稿止水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09次
  • 评分4
  • 72
  • 0

常锐伦 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科书主编

刘黛琳 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科书副主编

作者简介 常锐伦,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邮编:100048。

刘黛琳,女,中学高级教师,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邮编:100034。

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的编写组由美术教育专家、各级美术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以及教材中心资深编辑组成;教科书的框架严格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群策群力产生。这套教材自2001年开始,陆续在全国二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展开了实验,从实验地区近十年的反馈情况来看,使用效果良好。

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修订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分社遵照“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过去十年中对学校实验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的情况所进行的调研,对200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教科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力求使修订后的教科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主旨,更加适合学校师生的教与学。修订版教科书已于2012至2013年通过教育部审定。

本文拟就人美版修订教科书的编辑指导思想和教学思路做一个说明,以帮助教师从宏观上把握这套教科书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一、修订指导思想与目的

“新课标”颁布以后,我们以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重新审视2001年开始实验的这套教科书,对照“新课标”检查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希望通过精心修订使教科书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同时摈弃经十年教学实践检验出的不足,提升教科书质量,使其更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最大程度地满足国家和民族对育人的最新需求。

本着上述宗旨,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了修订。

(一)以“课程目标”为准则,确立修订指导思想

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择与构建由课程目标决定,目标与内容互为因果关系。从培养目标角度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以提高公民美术素质为目标进行的普通美术教育,是提高全体学生(普通公民)基本美术素质的教育。

经研究,我们将公民美术素质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学生可以达到:能知晓和享受人类创造的美术文化;能以美术语言进行表达;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这三个方面既体现了公民应具有的美术素养,也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根本目的。

根据上述目标和“新课标”规定的四个学习领域构建学科教学内容,并在教科书中予以呈现.是本套教科书修订的指导思想。

(二)根据“新课标”精神,确立修订目标

修订指导思想和学科教学目标的确立为具体修订工作把稳了舵。具体修订目标有这样几个方面:

1.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以认知人类创造的美术文化为前提,加强教科书对民族美术遗产的呈现,同时注重世界美术遗产的呈现,在内容方面摆正民族的与世界的之间的关系。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公民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

2.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中,适当加强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领域的课业设计中注重实践性和有效性,以求更实际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为公民形成终身必备的美术造型基础服务。

3.力求使教学内容更能体现且紧跟时代、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步伐,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社会和时代中新的气息,了解新的科技文化,对美术学习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能知晓美术与社会、科技、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从更广泛的文化层面中认识美术学习,了解美术学习的重大意义,从而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4.对不同地域、不同程度学生的学力给予更多关注,在“学习建议”中设计多层次的学习活动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5.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多地考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能从中体验到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的乐趣,理解美术学习对于提升自身生活情趣的作用和意义。

二、对于教材框架结构的修订

依据“新课标”精神,此次修订在保留原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梳理,使其既不失原有特色,又焕发新的光彩。

(一)保留原“欣赏·评述”领域每册的通栏大图欣赏。如:五年级下册的通栏欣赏享利·摩尔的作品《着衣母婴卧像》。这件现代雕塑作品以简练、概括的手法塑造了一对母婴形象。让学生感知,虽然这件作品与以往学习的写实手法不同,但同样歌颂的是母子间的亲情。中学保留了美术基础理论课,并对某些课进行了调整或重编。比如:依照“新课标”精神,新增中外美术流派介绍,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二)保留原“造型·表现”领域的手绘线图系列课,但进行了分解重构,使知识更加系统,并注意了与其他线造型课业的有机联系。如:在九年级上册第2课《线条的艺术表现力》设“速写练习”,随后就安排了第4课《丁笔花卉》,将线造型知识进行拓展延续。

(三)将原“设计·应用”领域的色彩搭配系列课,按色彩知识系统重编,突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方法的掌握,注意了学生的审美取向,更加顾及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改后纳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四)保留并加强原“造型·表现”领域的国画系列课,在内容编排上更加注重传统技法的学习。如:五年级下册连设两课“花鸟画”专题,设一课“山水画”专题——《山水画》,以及一一课表现人物的《有特点的人脸》;九年级上册设了《工笔花卉》等课。

(五)在“设计·应用”领域新增J创新思维训练系列课,强调设计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及训练。

(六)保留原“综合·探索”领域的大单元课,凋整、重编部分课业,使之更加系统、合理,并且强调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如六年级下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探索”单元系列课,其中设有《剪纸中的古老记忆》《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复制与传播》等课。又如八年级下册以美术遗存为主题的“综合-探索”单元系列课中设《关注身边的美术遗存》《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以及《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等课。

(七)中学在每册教科书的后面,依照不同的美术门类,分别新增选修课各一课。这样,6册书纵向组成一个新的系列,系统学习各门类作品的鉴赏方法,以便与高中欣赏模块形成紧密的衔接,如匕年级上册的《如何欣赏绘画作品》。

(八)在每册教科书选修课后新增了一个综合练习课,回顾该册主要知识,强化了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九)中学在每册教科书的最后一页增加“知识链接”内容,给出课内难以呈现的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降低课业难度。每课的“学习建议”都分出层次,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很好地完成作业。考虑到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条件,对原来的电脑美术课业内容不作硬性规定,而是分散到一些相关课业中,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成。例如:八年级上册中《柜架陈设的艺术》一课的“学习建议”,就有用电脑完成陈设效果图的作业建议。

三、修订版教科书的教学特色

(一)版面体现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

教科书首先要做到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修订后的教科书每课的呈现均体现出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为开篇大图导入,主课文配合在侧。下设黑体字标出重点知识,以步骤图加配图注阐明学习方法或制作方法。“想一想”“练一练”“思考与讨论”“学习建议”等小栏日,均围绕本课学习的各种活动进行设计。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开篇大图是齐白石所作的《虾》,作为导入主图,配合课文点明主题;下配小图,则是生活中的真虾。这样一来,对比分析,学生自然理解本课所讲的核心内容。

又如:八年级下册《色彩风景画》,用黑体字明确指出重点知识“色彩风景画的几种画法”;下面分为三个部分,图文结合,清楚地介绍了“扩画法”“改画法”与“写生法”的步骤及方法,一目了然。

(二)突出对民族美术遗产的热爱与传承

在整套教科书中,以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的美术作品来引发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的兴趣,由兴趣而产生学习动力,进而产生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例如小学部分选用的农民画《花狮子》、中国画《冬日婴戏图》、剪纸《生命花树》等,都凸显了这一特点。中学每册通栏欣赏大图选用《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群》和《捣练图》,并从原来的每年级下册调至上册;中国画系列课程贯穿了全套教科书;整合了突出体现对传统美术文化尊重的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的两个“综合-探索”大单元,包括《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走进民间美术》《戏曲美术》,以及《民间工艺品制作》等。即便在基础练习和理论课中,也刻意安排了民族民间美术的内容,如:色彩系列课中的《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以及理论课中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等。

(三)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合理,精心安排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为使所有学习内容的安排更加系统、科学,全套教科书的结构安排注意了由浅入深、反复加强的原则,精心安排横向、纵向的联系和小学、中学的衔接。中学阶段强调了造型、色彩、设计和欣赏的递进和内在联系,适当增添了自学内容。例如手绘线图表现的方法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出现在一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里,不过是充满童趣的自由表现。从七年级上册的平面表达,到八年级下册的多视角表达,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九年级上册的《线条的艺术表现力》和《速写练习》以及《工笔花卉》,实际上是对线条艺术表现研究的发展和延续。

又如中国画系列是从三年级下册的两课《彩墨游戏》开始的,引导孩子在宣纸上玩水、墨、色,从中初识水墨变化。从七年级下册的《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写意花卉》,到八年级上册的《中国山水画》《中国画的形式美》,再到九年级上册的《工笔花卉》,涉及工笔、写意技法,山水、花鸟题材,以及用笔用墨和形式美,使学生能通过随堂欣赏佳作并亲手动笔体验,感受民族传统绘画的魅力。对学生来讲,这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相对完整的中国画学习。

(四)内容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关乎学生学习的成效,受学生喜爱的课业无疑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我们在选择课业内容、安排学习活动、确定欣赏作品时,都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出发,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把握的形式和内容,力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例如四年级下册的《用彩墨画鱼》《动物的脸》,都十分有趣,很能吸引学生。七年级上册中,《大家动手做条龙》《发现与创造》《生肖的联想》《大自然的色彩》《色彩与生活》《设计吉祥物》等课,都是情趣盎然、富有生气的内容,学生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增长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又如:七年级下册《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八年级上册家居主题的“综合·探索”单元,以及九年级下册《设计与生活》等课,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课,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内容里学习设计,了解设计与自身生活的关系,强化学习美术、让生活更加艺术化的概念。

(五)新增创新思维训练课业

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次修订,中学全新增加了创新思维训练课业。例如七年级上册《生肖的联想》、七年级下册《几何形体的联想》以及九年级上册《从二维到三维》,利用这些饶有趣味的课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创造,同时也增强立体思维和立体表现的能力。

(六)体现时代感,将新科技引入教科书

本套教科书全新引入过去从未出现过的《展览展示》课,拓展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当前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都会遇到的布展工作积累了知识。

在九年级下册中出现的《艺术与科学》一课中,涉及很多现代科技知识,比如国家游泳中心采用的新型钢膜结构体系、新媒体艺术以及电子纸,传递出科技进步的信息。《设计与生活》一课把生活用品中包含的设计因素解剖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生活中“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设计与科技的关系”。引导学生对集科技成果、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为一体的设计产生兴趣。

四、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教科书严格依据“新课标”精神,为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知识结构。美术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静态的,教师应当从静态的文本出发,将美术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不能照本宣科,生硬使用,更不能满堂灌。而是要吃准“新课标”精神,站在“新课标”高度,灵活运用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让教科书更贴近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最好的作用。

(一)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设计学习活动,用活教材

教材的呈现既要做到版面精美、内容活泼,又要考虑教学实际,尤其是在不同地域使用的可行性。选择内容和操作既要顾及城市学校,也要顾及农村学校。例如:三年级下册既有《蛋壳造型》,又有《卵石动物造型》课。大城市的学生不容易找到卵石,更不容易找到适合动物造型的卵石。教师完全可以用蛋壳代替卵石:第一节课在蛋壳上彩绘造型;第二节课再按教科书上的方法粘贴装饰。农村,尤其山区的小学则可方便找到卵石,不妨将卵石造型上成两课,造型内容既可为动物造型,也可为人物造型,或依卵石形状进行适形造型。还可因地制宜,用小瓶小罐做载体进行彩绘或装饰,也会取得非常可爱的效果。切忌要求学生一定准备教科书上出现的材料,给实际操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又如九年级下册的《体育场馆设计》,在“学习建议”中明确指出:“画一幅体育场馆外观设计图,铅笔画、钢笔画、色彩画等均可”;“自选纸、泥等材料,做一个体育场馆模型”;“利用电脑软件绘制体育场馆设计图或效果图”。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自主发展。

(二)把握课业内容,熟练驾驭教学

教科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施教的具体内容,十分广泛。对每项教学及相关美术技能,教师应做到“懂、会、熟”:“懂”,就是要先弄懂本课内容,搞懂教科书页面安排了什么,看懂版面上的图文呈现次序;“会”,则是本课内容要会、知识要会、技法要会,并且会讲、会画、会制作,还要会指导、启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熟”,即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熟练运用本课知识、技能进行教学。

在备课时,对教科书内容做到“懂、会、熟”,就能找准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学方案。熟练掌握各项技能技巧就能胜任演示和辅导,因此,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的。

(三)深入理解“新课标”精神,准确把握教材脉络 用好教科书的关键是从整体上理解“新课标”精神,把握教科书整体脉络,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目标。也只有目标明确,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避免单一处理每个课业,割裂全套教科书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以中学色彩系列课业为例,是从学生生活实践出发,结合色彩基础知识体系设课,选择既符合内容需要,又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图例呈现知识。整个系列知识呈递进状态分布于各册,体现了基础性、知识性、科学性、审美性和连续性。接续安排相关色彩实践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紧随《同类色与邻近色》《对比色》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三课色彩基础知识之后的,是《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在该课中,设计了色彩的协调搭配和对比搭配等练习,学生可以复习、运用前面所学的色彩基础知识。又如在九年级上册安排了《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除了在本课中设计了相关训练之外,紧接着安排《民间工艺品制作》课,学生可以在制作工艺品时实践前一课的色彩知识。

(四)在讲清知识的前提下,降低实践难度

前面已经阐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公民美术素养教育,不是培养美术家的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应该重理解、重感受、重体验,不要过多苛求作品的精美和完善;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有创造力、有审美性、有独特个性的闪光点,小心培育每位学生心中美的幼苗,这样才能做一位合格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反之则容易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科书提供了一系列同龄人的作品示例(图1至图7)供学生欣赏、参考,并且在作业安排上本着高着眼、低着手的原则,希望既能反映出本课知识,又能让学生顺利完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