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简约与常态,美术课堂教学的本质回归

  • 投稿仁言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74次
  • 评分4
  • 44
  • 0

秦绪春 江苏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

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理念的最主要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日益迫切。面对纷繁复杂的种种课堂创新,教师们的困惑也随之增多: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寻的高效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次国家级的美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来自全国的近20位教师展示了精彩的课堂教学,但在后来的教师座谈中,来自基层的老师提出:这种准备充分、“造价”高昂的课堂固然精彩,但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因为正常情况下教师们面对的是常态课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如法炮制。

而在另一次市级教材培训活动中,组织者播放了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两位教师的教学录像,播放时删去姓名、单位等信息,以免干扰听课者的判断。在评析这两节课时,很多老师提出了批评。他们的理由是教师教学表演痕迹太重,内容容量太大,学生太熟练,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对美术内容本身的着力却少之又少。

这两个事例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面临的多是常态课堂,怎样去设计一节课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人感受到简约的美感?面对现在,公开课、优质课暴露出的一些不实际、不实用现象,我们是否该追求简约化的课堂,让课堂回归朴素和实用,让学生在开放、自然的情境下领会美术学习的实质?

二、思考与探究

笔者认为,简约、常态的美术课堂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传授、演示和指导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和探究、不断追求新知的发展过程。所谓“简约”,是指简洁扼要;而“常态”是指平常的、正常的状态。这两者的结合,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学应当简明扼要,而教学设计须体现平常化的教学理念。这从字面上理解起来并不复杂,问题就在于能否有效运用并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要想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变得高效,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取舍,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简约的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节奏明快、内容简练,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做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讨论,避免学生为了配合老师而“表演”的弊病。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三、如何实践

美术教学的核心是美的体验与创造,如何避免美术课堂“华而不实”的浮躁,使教学更加有效呢?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探究的过程,因此,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应该是形式简约、内容丰富而富有实效的,应该摒弃一切繁琐的细节和不必要的作秀,实现美术课堂自然生成的本色回归。

1.目标定位简明易行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三维目标,可以简化头绪,使目标明确,使教学过程有章可循。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会看到很多虚无缥缈的“目标”。教师将教学参考用书中的设计生硬地搬到自己的教案中,纯粹把目标当成摆设,在实施的层面上目标虚化,缺乏可行性。例如,—位教师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人教版教科书”)第13册第一课《另一种选择——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绘画理念,让学生对外国风景画和静物画有初步认识,了解野兽派、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2.通过赏析19世纪末风景画、静物画的艺术特色,感悟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各派大师们的作品里体会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个性,品味画笔与心灵撞击而成的绘画作品的精彩和永恒,感受画家的创作思想和情感流露。3.发现和理解19世纪末风景画、静物画的艺术美,进行评述、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小组研讨型学习模式下,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乍看起来,这些目标很好地执行了“新课标”关于从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的要求,但仔细推敲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些目标设计得太大,有的即使用一年两年也未必能够实现,更别说一节课只有短短45分钟。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有所侧重,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样一年下来,学年的总的教学目标就会得到均衡的体现。盲目追求齐全、过高的教学目标,反而使教学目标的定位虚幻化,在教学中顾此失彼。如果教师能够去除繁杂,回归简约,所设计的目标就更有针对性,从而更便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教学环节精炼充实

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紧扣“主线”,这样,课堂的结构和层次就能清晰起来。务实简约的课堂要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精炼充实,以最精炼的主线丰富学生的体验,以最简练的组织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绞尽脑汁搜集很多资料,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致使教学环节臃肿,教学自然也就事倍功半。如在“人教版教科书”第15册《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欣赏:认识梵高》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梵高的几件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稍作欣赏后,教师开始介绍梵高作品在拍卖会上的高价,并且津津乐道于梵高作品的拍卖情景;学生听得啧啧称奇。而对梵高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教师却讲得少之又少,更没有对梵高的作品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个人经历的分析和介绍。一节课就这样在这位老师夸夸其谈的“拍卖盛典”中结束了。

其实,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就本课而言,对梵高作品的分析是重点环节,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内容。对于教学环节的预设,教师应当追求精炼充实、设计巧妙的流程。从教学手段看,其运用要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具有可操作性,越简洁越好。从教学过程来看,简约的美术课堂应具有清晰、扎实的特点,易于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关键的是i教学环节的设计本身要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服务,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核心。

3.教学语言简练直白

简单就是美。精炼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是课堂高效的保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接受新的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是衡量教师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教师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则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例如有位老师在教授“人教版教科书”第16册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时,在课堂上从宇宙讲到地球,又从地球的历史讲起,地理、历史、生物、环境与人口,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云里雾里。15分钟过去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还没有见到,这样的教学语言设计实在令人担心。

须知,美术教师简练、直白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感悟。“满堂灌”实质上是语言的乏味和无效的重复,教师要在语言上形成“惜字如金”的好习惯,要形成精炼的语言风格,使课堂语言简练,避免“口头禅”,消灭课堂上的“废话”,减少多余的课堂指令,才能让学生在简练清晰的课堂语言中学到知识,并从知识、语言两个角度感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4.媒体技术简朴实用

近几年来,各种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性和直观性的优势而广为采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滥用多媒体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不少运用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严重偏离了它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价值。如某教师在上“人教版教科书”第14册《夸张有趣的脸》一课时,展示了花哨的课件,声光电齐备,课堂就像是演播大厅;学生也做了精心准备,在课堂上,他们有的主持小组汇报,有的演示幻灯片,有的甚至现场表演;教师的绘画方法讲解也用多媒体投影来完成。现代化的手段都_齐上阵,课堂上学生频频讨论,一派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繁荣景象”。

美术课本身就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引导,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体验,都是这种独特性教学活动的体现。如果没有教师的亲手示范,没有学生的直观体验,没有对美术学习本身的理解与实践,美术的学科特点也就无从谈起。美术课的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一幅画固然有说不尽的美妙之处,如果不亲自动手操作,这个创作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个谜,他们很可能无法领悟到艺术的真谛。以水墨画为例,如果不加以体验,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和速度?如何体验墨的干湿浓淡以及水、墨、色在宣纸上产生的神奇效果?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所带来的笔触,以及肌理上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怎能感受得到美术的魅力?而这样的教学效果用传统的示范方法就可以达到,难道非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可吗?后者的效果就一定更好吗?这本身就是指导思想的错误。如果那些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我们都舍弃不用,反而要去追求那些复杂而繁琐的所谓先进手段,岂不是本末倒置!

5.教学评价真实客观

在现在的很多课堂上,少了教师采用简单化的否定性评价,教师的严厉批评声少了,而对学生的表扬、赞赏和肯定明显多了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美术课堂又呈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浮华的热闹”和“散乱的活跃”,教师口号式的各种评价语在课堂上此起彼伏,赞扬声响亮而煽情,却难掩其中的空洞和虚伪,而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的廉价小奖品在课堂中漫天飞舞,难免让人觉得“空洞无物”“不明所以”。

这些现象的出现,也许是由于“新课标”中提出了“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评价建议。为了体现“激励”原则,一向吝啬表扬、苛求学生的教师为了显得更“亲切”、更“大方”,就出现了课堂上表扬声不绝于耳、几乎听不到任何中肯的批评的情况。有的夸大事实,如“你画得比老师画得还好!”“我们都要向你学习!”有的以偏概全,突出了正确、合理的一面,一个劲儿地说“画得太好了!”、“说得完全正确!你太聪明了!”对其中不合理的因素则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有的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加指正,还用“见解独到”这样的话误导学生……这些失实、夸张甚至“肉麻”的“激励性评价”,不但可能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模糊与片面,还可能使学生对表扬“失去感觉”,无法带给学生“正能量”,反而可能会使学生滋生浮躁的心态,加重对学习的迷茫。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

真实而有效的评价,应当能够向学生传递真实的信息,以鼓励为主,同时不摒弃批评,当然要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学生不会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种真实的评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才能真正令学生信服,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6.学科整合适度自然

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让整个教学成为一个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美术学科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也有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美术课堂应该适当联系其他学科的内容,使其更充实、更有趣。但在实际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为了整合所谓的课程资源,贪大求全,什么都搞综合、什么都要人文、什么都要合作、什么都要表演、什么都要排场;亦或是一味追求感官上的新奇刺激,而忽视美术学科技能的提高。在有的“综合”美术课中,“人文”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双基”则被弱化甚至削减殆尽,这样的学科整合对美术学科的发展来说,就存在很大的风险。须知,整合也罢,渗透也罢,学科本身万万不能丢,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美术课堂了。

结语

美术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深层次的反思阶段,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如何在当前的后改革化阶段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留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没有立足于常态化课堂的改革,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梅新林,赵光育.现代文化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5]张奇.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