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素描教学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0-20
  • 阅读量568次
  • 评分0

摘要:美术教学不但能够切实的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学生的心灵,这对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而素描教学是中职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中职素描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内容以及策略作出详细的阐述,希望为相关学者提供有利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素描;课堂教学;审美情感


就现阶段的中职素描课堂教学活动而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美”,同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强化对“美”的理解与把握。需要说明的是,中职素描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时候,应当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切实的提升,同时使其真切的感受到优秀作品所蕴含的手法以及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促进学生素描学习的同时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


1中职素描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意义


在中职教育领域中开设素描教学,并不只是给学生讲解基础的绘画技巧,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绘画练习,从而逐步提升画面的视觉呈现水平,使自己绘画出来的作品可以表达出客观事物的状态,同时将客观事物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显露出来,使自己的作品充分的体现出创作之美,让欣赏者的内心情绪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切实的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1]基于此,在实际的中职素描教学中,教师不应当仅注重基础技法的讲解,还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将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情感提炼出来,从而将自身的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有机整合起来,进而创作出更加出彩的作品。以达芬奇的绘画为例,其画作中展现生命力的方式主要是凝练各个细条;而鲁本斯仅通过几根简单的线条就表现出了肌肉的雄壮、以及身姿的柔美。由此可见,假设学生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渗入自身的审美情感,那么则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素描表现力,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达成创作转型的目标,而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素描学习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2中职素描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策略


要想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那么就可以从把握形体结构,探索形体美;巧用线条,发现质感美以及感悟明暗关系,发现空间美等方面入手进行培养。相关实践结果证明,通过上述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优秀率能够达到将近二分之一,而传统教学仅达到三分之一。审美情感素描教育和传统素描教育优秀率如表1,由此可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所能达成的优秀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2.1把握形体结构,探索形体美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对此,同样的物体在不同人的面前也具有不一样的形态与结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结构,使学生以更加直观的角度看待物体,从而把握该物体的形体结构,更好的展开素描绘画。在实际的中职素描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将物体的结构作为切入点,绘出物体的基本形状,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该物体的结构与特点。[2]例如:在实际的中职素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绘制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物体,如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瓷瓶、苹果等,教师在教学基础表现技法的同时,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物体,感悟物体所蕴含的情感,如瓷瓶,可以给人一种简单、纯粹的感觉;而对于不同造型的苹果,其中是蕴含着悲伤、低落,亦或是欢喜、兴奋。同时,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绘画表现力,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更加直观、生动的表现出物体的结构与特点。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在素描学习中就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观察力,从而对物体的形态结构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够轻松的掌握相对基础的如静物组合的绘画技巧,教师则可以给学生安排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从而切实的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中职素描教学中,教师则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即绘出自行车的部件。[3]要想将其内部细节充分的表现出来,就必须认真观察其部件,并且全方位的分析其部件特点,和相应的形体结构,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属于自行车的独特美,从而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对于素描学习的情感也会得到一定的强化,学生则会更加积极投入到素描学习中,从而发现和感悟更多的美。


2.2巧用线条,发现质感美


众所周知,线条是素描教学中必不可缺的元素,要想将素描学习到位,学生必须对线条有一个灵活的掌握。在素描教学中,涉及到的线条种类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有粗线条、细线条,还有一些不规则的线条等。种类不一的线条能够表现出不同形态的物体,只有当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线条,才可以更好的展开绘画;在表现物体形态时,才可以将其表现得更加贴合实际。基于此,在实际的素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给学生讲解关于线条的特点以及相应的表现手法,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物体形态的塑造,从而深化对塑造美感的认识。[4]例如:在正式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讲解线条的种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打一些直线,随后再打一些曲线,当这些线条绘成后,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线条绘出相同的物体,如瓷花瓶,让学生更加切实的感受到不同线条表现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意境。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对比,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笔直的线条相对来说较为坚硬,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瓷花瓶的质感;与直线相比,曲线就显得相较柔和,不能够较好的表现出瓷花瓶的质感。如此,学生就能够得出结合实际情况,如物体本身的质感等采用不同的线条这一结论。在实际的形体绘画中,学生对于形体质感就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么对于形态塑造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5]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与直、曲线的原理有机整合起来,试着练习绘出组合不一的线条,如长、短、细以及粗等线条,并进行相关的形体塑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选择线条的能力,当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于形体塑造的审美能力必定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对于学生接下来的素描学习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2.3感悟明暗关系,发现空间美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体本身存在的空间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体之间的明暗关系,明暗对比较强的物体,其空间关系也是相对较强的,在整体布局上就相对靠前;明暗对比较弱的物体,其空间关系也是相对较弱的,在整体布局上也就相对靠后。[6]当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后,在绘画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把握物体空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处理好空间美感,进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对此,在明暗对比教学中,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到对比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之所以叫明暗对比,即明与暗之间的对比,二者之间的对比愈加鲜明,那么其地位就会愈加突出,反之则不易被人发现。当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则应当让学生试着运用这一原理进行创作。[7]例如:在表现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时,假设该物体原本就是暗部,要想将其与背景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就可以把背景调子表现得和暗部调子相一致,这样一来,就能够将物体与背景有机融合起来。[8]假设要想突出亮部,则可以把背景调子表现得更加深邃,这样就能够将物体表现得更加生动。在处理明暗交界线时,要想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明暗交界的转折点,那么就应当将转折最鲜明的点与周边的明暗对比表现得强一点,转折相对柔和的点则可以与周边的明暗对比表现得柔一点,甚至于达到不用心品位就看不出来的效果,这样就能够将整个画面表现得更加真实。当学生对明暗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把握时,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物体之间所存在的空间美。[9]在面对不同的物体时,学生就可以根据明暗对比来领悟物体之间所具有的各种关系,从而更好的发现物体独有的美,使学生将这些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自然而然就会更加扣人心弦。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素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使学生意识到素描不仅是描绘出客观事物,而是在此基础上渗入自身对其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更加优秀。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那么就应当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逐步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审美观念,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画作中,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中职素描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时,应当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形体结构、线条以及明暗等方面入手,并将自身的情感渗入其中,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提升,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能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熊先璟.浅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纺织,2019(2):32-33.


[2]刘奕萱.微课资源建设背景下的中职素描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71-72.


[3]黄方俊.素描的表现形式及其审美特征[J].考试周刊,2015(52):21-21.


[4]黄晓.浅谈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5):244-244.


[5]沈英萍.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分析[J].时代教育,2016(2):138-139.


[6]朱韵铭.关于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明日风尚,2018(20).


[7]程丽根.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学苑教育,2015(18):20-21.


[8]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程集镇共青中学张家华.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神州旬刊,2015(11).


[9]徐迎丽.学生审美能力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培养[J].明日风尚,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