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坚守初心 静静成长

  • 投稿FLax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60次
  • 评分4
  • 50
  • 0

高祥虎

名师速写

高祥虎老师是一个不停歇的追梦人。高老师的教育行走,从湖区一所小学校起步,脚步清爽而自然,身影一直向前。他热爱生活,亲近孩子,因为全心投入,故万物皆为其所用。就这样,他倾情编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梦想。时光流转,岁月兴替。高老师始终不变的是,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守望着自己语文教育的星空,抒写着一位教师的人生精彩。从邀请同事们去听自己的课,到被邀请去省内外各地上课、做讲座,从到处拜师学习到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也满是青年俊杰。即使评为特级教师,声名远播,他也始终保持着拾级而上的教育激情,怀着对于语文的挚爱,对于教育的执著,对于生命质量的追求,在寻找一方蔚蓝的星空,获得自己生命的高度。

高老师也是一位笔耕不辍的耕耘者。他的教育思考敏锐而深刻,读他的文章总是感觉思维视角独特,比如《拜托,请别选可乐》,从电视魔术中触及课堂教学“造假”现象;比如《请再签一份安全责任书》,从学生校园人身安全,联想起被忽视的学生心理安全保护;还有《不要让弯弯的月亮成为永恒》,反思当下应试教学对于思维创新的扼杀……高老师的思考触及教育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发众人欲言之未言,切入精准,鞭辟入里,令人警醒。至于学科教学,他不仅仅是一位精彩课堂的展示者,还是学科理论的研究者。《语文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基于语用的阅读教学取向》等研究成果或刊文或结集,形成较为系统的专著成果,沉淀了一份厚重的底蕴。

他还是一位谦逊的同行者。高老师有众多的教师粉丝,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你有需求,高老师就一定竭尽全力。昨天重庆的一位老师发来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因为他要参评县里的优质课;今天安徽的一位老师发来自己的文章,希望能给予指导和建议……只要你信得过他,他都会抽出时间去深度参与。曾经问过他如此尽心的缘由,高老师如是说:每一次这样的研讨都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历险,谁知道结果会怎样,总担心稍不用心,便会辜负了一份远方朋友的信任。所以,只要和高祥虎老师有过接触的人,都会被这样的教学研究热情和激情感动……

(山东济宁市微山县教学研究室 朱思启 沈恒元)

憧憬,湖里一枝思考的“芦苇”

一丝落寞,几丝兴奋。这是我师范毕业后到所分配的微山县付村乡新华小学时的心理写照。自行车沿蜿蜒的小路,在高大而略显茫茫的玉米地穿行(其实,这块玉米地如今看来也不是初次感觉的那样大)。小路尽头,那一座在暑期里长满齐腰深荒草和野花的院落,就是我毕业入职的第一所学校。她坐落在微山湖边上,曾经的老庙台,现在的小学校。这就是我曾经工作、生活四年的地方。只记得开学第一天,我的学生把我带到湖边游泳,并提着鞋,趟过一道道清澈的小河,穿越一道道湖中围堰,最后站在那高高的人造庄台上(在湖中堆沙泥建造的可以居住的地方),放眼周遭那远近盈目的青青苇荡时,“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慨油然而生。我从心底里知道,我将化作这湖中一枝芦苇,一枝会思考的芦苇。

初次接触湖区的孩子,除朴实外,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湖边的孩子作业有时是没有时间完成的。因为他们要帮着大人照看弟弟妹妹,或者编苇席,做蒲苫子。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做家务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细心一点就可以发现,孩子们的小手经常会有那尚流着血的细小伤口,还有那与年龄不相符的硬而粗糙的茧子。也正是这样的印象,出身农村的我放下了所有的不安分,紧压住有时会疯长的寂寞,全身心地走近这群吃苦耐劳、可爱又可敬的湖区孩子,走进了我的语文教育园地。

此刻,我本真的教育初心就是:为这群朴素、笃实的学生的成长,我能做点什么,我要做点什么……那时,我甚至都不知道我所教的语文学科应该怎样去组织教学。四年里,我只有在偶尔的一两次教办领导来检查时,听过几节学校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甚至连乡镇级的课堂教学也没有听过,更别说走出去观摩高水平的教学比赛。不是因为懒,实则因为几乎包班式的教学课程安排,让我无暇去修习和提升。尽管无从知道更多的先进教学经验,但我清楚地知道,孩子们的课后作业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布置多的,教学的有效性只有紧紧抓住课堂,我只有在当下的条件中寻求改变。

1. 有温度的作业,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撷取

既然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一般性的作业,我就努力让巩固性作业练在课堂。我每一节课都要预留5分钟,进行书面的生字书写、语言运用练习,美其名曰:家庭作业课堂做,并采取即时批改、订正的方式,保证作业练习的质量。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当时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完成书面作业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因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付作业现象。现在想一想,那些年的作业布置和批改做法,虽是现实使然,但也和现在一些学校所倡导的“练在课堂”的提法是一致的。我现在带领的区域小学语文教学团队正在实践研究“阅读教学当堂语用”的项目,就是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的具体践行。而在那时,我给孩子们的家庭作业设计,是结合湖区孩子的实际,从他们普通而又特别的生活情境提出活动性作业要求,让他们觉得这份作业容易完成、乐于完成。

湖区孩子从小在水里长大,个个水性好,人人操桨使船。我们在热心家长的支持下,会在某一个放学的午后组织这样的比赛活动——游泳、划船、捉鱼、捕蟹、钓龙虾。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笑声、呼喊声在湖面上荡漾,一篇篇活动随记鲜活地在学生的习作和我们的墙报中闪现。

湖里的物产丰富,水生植物、各类淡水鱼、各种水鸟,都是我们观察、记录的对象,或画画或制作标本。我把自己在师范学校学到的各种“本领”也是悉数拿出,引发学生“惊呼”一片,攒足了羡慕的目光,也带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我们的教室,甚至我的办公室都成了“湖产品展览室”。于是,孩子们自己熟悉的生活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或课后学习运用的得天独厚的资源。

所有的这些生活体验式的活动,诸如玩一玩、看一看、赛一赛、游一游……都是我曾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孩子们喜欢这份“作业”,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样的活动性作业没有了负担和重压的烦恼,只有展示的欢欣雀跃。不仅仅是家长,甚至一般的同事也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作业,更别说是语文作业。有些熟识的家长,私下里质疑说:你这是布置的哪门子作业?

但我更看重的是这一类作业的“附加值”,具体地说就是“在做中学”。比如,师生在开始一个游戏活动之前,大家都要想方设法把游戏的程序、规则说清楚,这是练习语言表达的全面、有序、简洁。如介绍一种自己认识的水草,就要把形、色、味等介绍得具体些,旨在练习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这些依附在活动里的所有的说和写,就是活动、游戏的一部分,并且都是自己最熟悉的身边物和身边事。既关乎方法,也关乎能力;既关乎启智,也关乎怡情。这样,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异样”的作业,就有了生活的温度。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语用核心以及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在当下的确认,都证明了我和孩子们当时在语文综合性活动的一些做法是如此接近这一语文课程的本质。试看当下,我们有多少教学活动僵化在课文文本中,固化在枯燥的操练里,失去了生活的滋味,没有了生命成长的怦然心动。

2. 有磁性的课堂,从一张小小的幻灯片开始

20世纪90年代,我们湖区小学的教学条件自然是很简陋的,学生的课桌凳的修理都是老师们自己动手完成的。记得学校里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是那台被称作幻灯机(投影仪)的投影设备。其工作原理就是把一张张投影底片上的文字或者画面,通过透射、折射,然后投射到幕布或者白墙上,形成有色彩的画面。虽然它和现在教学中使用的信息技术相比,的确属于原始级别的教学设备,但是在那段教学岁月中,真正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堂教学,可能就是从那一张张小小的幻灯片开始的。

在我们学校,我是唯一热衷于每天把幻灯机从学校仪器室搬到教室里去的人。因此,上课时总有其他年级的一个个小脑袋,执著地挤占在教室的那几扇窗户外,眼巴巴地往教室里张望。为了让课堂成为一个吸引学生的有磁性的地方,我总是想方设法地改变幻灯片的呈现内容和方式。

比如,原有配套的投影片,只是课文插图的再现,学生看习惯了就失去了最初的兴趣。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加教学反馈的实效性,我总是想办法让图片呈现的内容更有实效、呈现的方式更灵动。我自己买来投影用胶片,学习制作绘画投影片,弥补配套投影片的缺失。在原有的投影片的基础上,我还用覆盖或者抽拉两种方式,让文字进出画面,总是给学生带来动画般的新奇感。为了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砸缸》的画面感,我想办法让原来配套插图中的静态图片,通过剪裁、增加背景图,变成了孩童落水,砸开大缸,缸裂水泻,孩童从裂口处出来得救的四幅画面。通过抽拉的方式,逐步展示司马光砸缸救出溺水孩童的过程,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成为那几天孩子们津津乐道的校园新闻。

借助这样简单的技术设备,我努力让每一课的教学都充满生趣,让课堂成为有吸引力的地方。不知道是我的学生幸运,还是我作为教师的荣幸,就这样,课堂促进我和孩子的一起成长。于是,我渴望更多挑战,也希望能得到教育成功的自我体认。即便是现在,当我掌握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微课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之后,回眸那梦开始的地方,我都会为当初在一张张小小投影片上所做的一些教育技术尝试而感慨不已。

于是,带着一份期待几丝惶恐,我邀请我的同事们去听我的课堂教学。真没想到,那节课老教师们和我的学生一样投入,甚至都情不自禁地回答问题。“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课”,鬓发苍苍的宋老师感慨地说。其实我知道,宋老师一辈子也就到乡里听过几节屈指可数的课。尽管如此,老教师的鼓励让我走路时都是乐颠颠的。于是,我又开始期待:我什么时候可以到乡里,甚至到县里去上一节观摩课?

此时的我,就如同那湖中的一枝青青的芦苇,慢慢地生长,静静地思考,淡淡地憧憬。

追寻,微山湖岸边一株爬高的小树

四年的时光,我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孩子们教会我怎样编苇席,怎样辨识各种水草、各样的水鸟,怎样“荡起双桨”,而我只能教会孩子怎样把眼光放远。

四年后,当我站在县实验小学的讲台上。像当初站在湖边那间简陋的教室里一样,我问自己:在这里,我又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做一点什么?

如果说,当初我从一张幻灯片开始引发我对教学的美好憧憬,让我的课堂从枯燥走向灵动,那么在这里,我则从学习制作PPT开始了更精彩的教育人生追寻。我知道“为技术”“唯技术”的课堂不足取,为了突出语文学科特点,适当、适切地运用教育技术,找到语文学习与技术的最佳契合点,是我很长时间努力研究与践行的方向。而最近几年,我又被微课程所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所吸引。无论怎样,我始终以为现代教育变化的是教育技术的支持,而不变的是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确认与尊重。

我不知道自己的课堂教学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跃升,但我一直在心里期待飞翔。日本的筒井赖子在诠释自己的绘本作品《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表达取向时,是这样说的: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像爬一座平缓的山坡那样属于渐进性的,而是得到了某个促使成长的原因或契机,好比转弯或是爬楼梯似的,一转,发现新的风景了,一跃,得到成长了。其实,教师的成长也是这样。

我学习并思考着,逐渐形成自己“厚”“实”“智”“趣”的教学特色。当机遇悄然来临,我便得到了关注:先后从县、市的课堂教学比赛中突围,在省级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中得到展示和历练,而后应邀在各地做观摩教学和讲座,得到省市同行和专家的好评。接着又荣膺全国立体教学特等奖,山东省首届优秀课例一等奖,全国首届新课程优秀课例评选二等奖。在这些难得的砥砺自我教学能力的机会中,我悄然生长,走出了富有自己教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于是荣誉也纷至沓来,市首届“杏坛名师”,教育部课程教材实验优秀教师,山东省基础教育培训学科专家,山东省远程研修小学语文学科专家,并于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那时的我沉醉在自己的教学追寻中,白天完成正常教学后,就一头扎进学校的杂志堆里;夜里再把从学校借来的教学录像带(后来是光盘)反反复复地观摩、研究。困惑时,就去请教教研组和市县教研室的老师们,甚至到中学去听我们县区有名的语文老师的课。回头看看这一段教学历练,的确是一种痛苦的心智磨砺和成长过程,因为否定和重构,的确要承受一种破茧成蝶的阵痛。这也同时是作为一名偏僻县区小学语文教师难得的荣耀。

我就像微山湖边一株急切爬高的小树,去争着承接阳光。

守望,园中一片蔓延的绿意

“喧嚣”过后,只留沉寂。经历一段密集的课堂教学比武后,我开始探寻新的教育教学交流方式。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自我“发声”,为课堂提效,为交流导航。

我创建了教育博客,加入了山东省创新教育博客组,在那里“见到”了全省各学科的教师精英。如果说当初曾参加的省市青年语文教学专业研究会是一个相当规范的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话,那么在网络上相识的一批优秀教师,则是基于共同文化感染下的松散共同体。在阅读他们并与他们对话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身的见障。而教育博文的交流,更是为我撘建了一个“自媒体”的平台。用教育博文的方式进行教育总结和反思,最大的不同就是反思性比较深入。以前的写,多用于应付“作业”。写了之后,或上交领导,或“幽禁”于优盘。而论坛和博客,互动式的阅读与对话更为快捷。来自朋友群体的点评,合作中的发现,弥补了个人反思的不足。在山东创新教育博客群这一专业发展的新平台上,我也幸运地得到了山东教育学院齐健教授等专家、名师的帮助和指点,我的几篇博客上的文字被直接选编在《创新教育》杂志上。

品尝着自我表达的快乐,我似乎找到了突破学生习作表达瓶颈的途径,那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只有当学生的表达成为自我的一种需要,成为学生生活乃至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才可能让学生“乐于表达”“精于表达”。于是,我建立了班级博客,或图片,或文字,或视频,记录着学生在校生活和成长的点滴。班级博客开辟习作展示专栏,给学生的日记、习作以展示的园地。家长、学生的网上欣赏、留言,这样的互动,让每一位学生建博客、写博文成为一种流行。记得我在为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平台录制《写一件物品》的课例资源时,就把学生的习作片段,用截屏的方式即时上传到班级博客。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片段得到网上展示,一个个神采飞扬,更多的同学则是跃跃欲试。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获得了研修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就是因为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展示、交流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平台,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表达的热情,使得表达成为一种新的需要。因为这节课例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尝试,比较适当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的赏识。后来在他的推荐下,基于这节课例中的学生当堂习作,有四篇和我的教学设计一起在《小学语文》上公开发表,我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这样的快乐。

在我的网上名师工作室中学习、交流的青年教师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我们用各种平台进行远程研讨、交流。教学思想、教育技术、生活感悟等,都成为我们的话题。有时老师们会问我:自己的专业怎样才能快速成长?我总是会回想起我在湖边的那段日子,因为那是我开始专业阅读和专业思考的启碇处。守住自己的教育初心,静静思考,慢慢和学生一起成长。只要花儿开,蝴蝶自会来,何必为“自然”之事而费心呢。反观自己,不就是这样慢慢走来的吗?在几年前发表一篇文章,简直是一种奢望。但是现在,七年间,自己已经在各类教育报刊发表文章百篇,并出版了自己的教学专著。这些也是对于自己在专业跋涉中的一种慰藉。所以我认可这种说法: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实践着,只需审问自我,观照那一颗教育的初心:为了孩子,为了教育,我能做些什么?至于其他的东西,“你不用去想,它们会来!”

现在,我更希望陪伴我身边的青年教师成长,也经常到各地去交流分享自己的教育感悟和践行经验。因为我知道,一棵树不足以改变一方气候。所以,我将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幸福地守望,看那片绿意在守望中蔓延,蔓延……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市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