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技术活动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以《录制声音》一课为例

  • 投稿水水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67次
  • 评分4
  • 81
  • 0

田 爽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未来生活服务。为了从技术应用、技术方法两方面全面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以“技术活动”为核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建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本文以《录制声音》一课为例,从设计技术活动的前提、构建技术活动的框架、开展技术活动的核心和深化技术活动的成果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技术活动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技术活动;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应用;技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2-0092-03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生从课堂学习知识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知识本身的发展速度,因此《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提出:信息技术教学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技术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未来生活服务。

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技术应用、服务于生活,即应用已会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用技术的方法,即遇到新软件、新操作时,知道如何去探究,去尝试。为了从技术应用、技术方法两方面全面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以“技术活动”为核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建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何为“技术活动”

李艺、钟柏昌教授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一文中提出了以“工作”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组织思路,其实质就是从信息素养的核心功能要素出发组织课程体系,核心思想就是强调课程内容的分层聚类。其中,“三层架构”是工作主线的一种具体应用思路。所谓三层架构,是指以技术工具(相关基础知识及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为基础,以技术活动(利用工具及其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核心,以技术思想为归宿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

技术活动层选择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技术活动加以课程化的改造后作为可能内容,技术活动重在培养运用各种基本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充分体现了工作主线的聚类思想。

技术活动的核心是活动与方法,目的是解决“如何做的技术”,它将操作技能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中,让学生在有实际意义的真实任务中不仅能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应用技术的方法。这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不谋而合,是全面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技术活动”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技术活动”作为“三层架构”中的核心部分,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才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本文将以《录制声音》一课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设计技术活动的前提:找准新旧技术的共性

技术活动的设计要体现聚类特征,要抓住不同应用软件的共同点,通过知识的迁移开展教学,达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在设计前,教师要全面分析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找到共性,确定技术活动设计的起点。

传统备课以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前提。然而,由于信息技术专业内容发展变化快,教材更新的速度相对滞后,所以教师备课时要从教材知识体系、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学生情况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进行课前分析。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既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经验,又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需求。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通读教材、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知识体系,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教师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中心,挖掘新技术的发展,找到教材与新技术的结合点;最后,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以往学生作业、课堂表现等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及认知结构变量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教材、技术发展,确定本课教学起点。

在“录制声音”一课中,从教材编排体系看,已学过的画图软件、Word、Powerpoint软件与录音软件同属于微软系列软件,在基础操作及菜单命令的使用上都很类似,是本课迁移学习的支架之一。通过对五年级300多名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几乎100%使用过不同设备中的录音软件,但仅有10%的学生使用的是Windows 7系统中自带的录音软件;通过对各种最新的、学生常用的录音设备及软件分析,无论是Windows 7系统中自带的录音软件,还是安卓、苹果系统中的录音软件,都以“录音”“停止”“播放”这三个功能键为主,这为不同设备的迁移使用提供了可能。

2.构建技术活动的框架:技术价值与学生主体并行

技术价值是指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从实现方式及人的生活视野看,首先是生活或者工作中有什么需求,然后是为了满足需求才产生了技术,然后是这个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或者工作的。

从学生探究的思路看,首先在情境中产生一个问题,而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有新的问题产生,学生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入学习,掌握技术,感悟技术的价值。像录制声音这项操作,它是声音数字化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录音后可能还要追求更好的效果,产生再编辑的需求,最后应用到多媒体作品中。

创设聚类情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能力。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 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找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生活中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共同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技能,又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知识、能力、情感并重的技术活动框架。

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教学中,以“录制声音”为线索,结合生活需求及学生思考路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技术活动教学框架。

3.开展技术活动的核心:真实任务与自主学法共融

技术活动的核心是活动和方法,体现到教学环节中就是任务的设计及学法的设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基于技术活动的任务情境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要在注重各层任务中知识点层层深入的同时,关注学生解决任务时的方法也要层层深入,使获得知识与掌握方法共赢。

如《录制声音》一课,技术点是使用“录制机”软件录制声音,根据前期分析,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任务及自主学习方法。

(1)基础任务

任务内容:简单构思自我介绍,尝试使用Windows的“录音机”软件给自己录音,并将自己的声音插入幻灯片中。

问题1:“录音机”软件和你以前用的录音软件有哪些异同?

问题2:保存自己的作品,“录音机”软件和你以前用的画图软件、PowerPoint在保存方法上很相似,尝试用以前的操作解决新问题。

自主学习方法设计:基础任务的技术操作在于掌握“录制声音”的操作,包括录制声音、保存文件、新建文件等。结合学情分析,问题1引导学生将使用过的同类录音软件与“录音机”横向比较,实现“相同功能按钮”的迁移学习。问题2引导学生将使用的Windows系列应用软件与“录音机”纵向比较,实现“相同功能菜单”的迁移学习。

总之,基础任务抓住了应用软件及同类软件存在共同点这个特征,引导学生将已有经验迁移到新软件的学习上,实现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学生高效地掌握了新的技能。

新的技能形成后,它还可以继续发散、深化,促进技能得以迁移应用,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产生并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前期分析及技术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聚类情境,选定合适的迁移点,设计开放性联系,引导学生去发现技能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或产生新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随后设计了拓展任务。拓展任务在体现任务情境的连续性、知识的纵深性的基础上,又体现解决问题过程的层层深入,学生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应用技术、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体会技术价值。

(2)拓展任务

拓展任务一:你喜欢哪首古诗或者哪支歌曲?尝试使用其他录音软件,如Goldwave软件录制下来并插入幻灯片中介绍吧!

自主学习设计:该任务采用了技术活动中相似目标的聚类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对同类录音软件进行横向迁移操作,重在让学生体会使用不同的技术工具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利实现由技术“操作”向技术“方法”的过渡。

拓展任务二:尝试使用音频编辑软件实现朗诵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自主学习设计:该任务提供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上一任务横向拓展的同时,沿着数字化声音处理的一般过程,顺着学生“我还能怎么做得更好”的思路,继续探究编辑声音的方法,学生的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

4.深化技术活动的成果:知识归纳与生活拓展共述卢梭曾经说过:“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这说明学法指导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系统的学习方法,以便在未来生活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知道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面对新技术新软件是如何下手去学。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知识技能纳入知识体系,新旧知识建立横纵联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知识技能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如《录音软件》一课,我通过思维导图对本课知识技能进行了总结,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横向、纵向联系,为下一次的学习寻找新的聚类点做好准备。

(2)技术应用生活横向拓展,全方位感悟技术价值由于课堂教学的各种限制,不可能将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所有情况让学生一一体验,所以,教师可以设计欣赏环节,让学生了解技术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全方位感悟技术的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采集声音”这项技术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概念,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如Tom猫游戏软件、微信语音聊天软件等,学生在欣赏中领悟到这项技术应用的不同方面,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分类梳理学法,实现“学技术”到“用技术学”

学生对探究任务时使用的学法缺乏系统的思考,教师针对学生未来信息技术学习中可能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技术的方法。学生可能遇到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处理同类问题,技术操作迁移。

不同系统下的“录音软件”,它们的操作方法都类似,鼓励学生将Windows系统下“录音软件”的操作方法迁移到不同系统的同类软件中。

第二种:处理异类问题,方法思路迁移。

在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 如“ 录音软件” 和“Goldwave”音频编辑软件,它们从功能到界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类似的,很多操作可以通过双击鼠标或右击鼠标打开设置属性对话框或相应的工具栏解决,或者打开软件自带的“帮助”文件进行自学。

通过这一环节将信息技术学科独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分类、拓展,实现了技术点到技术方法的飞跃,并将技术思想渗透其中,从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的理念。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要着眼于学生未来所要面临的社会生活,要以技术活动为核心,强调真实的聚类任务情境的设计,重视自主学法的设计,从技术应用、技术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以致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信息能力得到锤炼、信息意识得到发展,最终实现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钟柏昌,李艺.例谈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书写智慧共同成长[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00.

[2]魏桂香.刍议初中数学教育中的举一反三[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