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重新思考

  • 投稿空一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76次
  • 评分4
  • 21
  • 0

马 涛

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20多年,比较大的转型阶段是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在这个阶段中,课程名称由“计算机课”转变成为了“信息技术课”,对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认识也由原来的计算机软件教学转变为基于任务的信息素养培养。从《指导纲要》颁布至今,又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在这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在尝试任务驱动方式的教学,也一直在尝试突破单纯的计算机软件学习。其中不乏有比较成功地体现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培养的课堂,但是也有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课或陷于任务自身的繁复,或陷于软件技巧的花哨。反思这些年来的教学,在信息社会已经经历了长足发展的今天,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定位应该是什么,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现状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其中,在课堂上需要呈现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而最终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课程定位的情况

《指导纲要》总体的指导思想能够体现出立足于信息技术服务学生学习、生活的意识,帮助学生融入信息社会。但是在里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中,对计算软件“技术”和“概念”呈现较多,由此造成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以软件教学为主,任务的设计主要目的是突出软件的功能,甚至在软件功能选择中为了突出技巧性,而忽略了这一功能对社会普遍群体的实用价值。例如:小学阶段文字处理部分教学中,在Word 2003中教授插入“闪烁字”。虽然这种闪烁效果在计算机屏幕上观看时比较有动感,但是由于文字处理的内容多数是要打印在纸张上的,而在纸张上无法呈现动态的闪烁效果,所以这种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很少使用。由此,这个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不足以体现技术服务于生活的用途。再如:初中阶段网站制作软件FrontPage的学习,在网络普及的初期,用户制作个人网站的需求比较大,而专业的网站制作软件使用较复杂,所以中小学在选择网站制作软件时才选择了具有Office软件操作风格的FrontPage软件。但现在随着博客和微博的流行,以及类似人人网、QQ空间这类社区的流行,个人制作网站的需求正在缩减,而微软在新版的Office软件中也放弃了FrontPage软件。由此带来了新的问题,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是否还要教授网站制作内容,如果要教,软件用什么?

“不要为了教软件而教软件”,这是我们经常反省的问题。一个软件能够流行、存在,其中自然有这个软件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当社会上对软件的需求产生变化时,就会出现软件的消亡或软件版本更新。根据现有众多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来看,教材内容呈现软件技术的还是比较多的,整体课程定位还是比较偏向于计算机软件教学。而偏向于软件教学时,在对应《指导纲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方面,就不太容易落实了。

目前课程主要产生争议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在实施中经常会产生的倾向一般是:倾向于“技术”和倾向于“活动”。而这两方面的倾向均会产生一定的争议,即落实教学总目标的问题。

1.倾向于技术的信息技术课程

在这类教学的课堂观察中,课堂情境导入和学习任务布置会有一定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内容,但是课堂学习、学习指导、课堂评价环节中,均以软件技术的落实为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方面,计算机软件技术要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在具有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后才可能使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忽略了解决问题这一目的后,技术学习会显得比较突兀,同时以简单识记(认识和记忆)方式学习的技术,也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长期的认知。

2.倾向于活动的信息技术课堂

这类课堂中,经常会看到流程比较清晰的学生学习、生活问题作为任务,任务的分析、布置、解决方法设计、对任务完成结果的评价、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总结等方面都会比较全面。但是课堂中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是作为辅助工具出现,甚至比较少讲到或用到计算机技术。这类的活动课在实施中,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学习任务的内容,就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分析任务的具体细节。例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选择介绍印度歌舞的任务,完成使用多媒体音视频素材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汇报。由于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播放印度歌舞的风格、特点、呈现形式、服装等,留给学生构思作品、了解多媒体文件特点的时间就不足,使得本节课更像音乐学科的欣赏课,而不是信息技术课。

3.顾及技术与活动的苦恼

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开始思考这两方面问题并希望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去解决,其中的关注点通常会放在课堂使用时间、课堂评价的双方兼顾方面,但是普遍缺失的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这个软件?为什么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

由此,这些争议所带来的问题是,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也就是我们的课程定位到底是什么?

信息社会“代沟”问题的现象分析

1.信息社会中老年人的困惑

老年人中,信息化的发展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冲击比较大,他们经常会面对眼前的一些信息设备无从下手。如,在多年使用习惯了固定电话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老年人几乎不会使用手机打电话。而面对银行取款机、地铁自动售票机等自助信息化设施,老年人也会同样出现类似的问题。

2.信息社会中青少年儿童对电子设备的兴趣

青少年儿童对电子设备有着比较突出的敏感,在几乎不看说明书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很快地学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电,以及商场中各种自助设备的使用,而且具有比较大的网络依赖。

3.青少年儿童与老年人信息化代沟的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老年人在信息化社会面前的困难,老年人在青壮年期间已经形成了适合当时社会的思维定势,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都是以非信息化社会条件为基础。而信息化社会中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催生了老年人这些问题。如果说非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偏向于线性思维,则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海量超链接,形成了一种多分支状态的非线性思维意识。青少年儿童成长在信息社会中,在他们思维意识形成时就实现了接受信息社会特点的状态,所以青少年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信息社会的各种新生事物。这些就形成了信息社会青少年儿童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代沟。

由“代沟”问题回顾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

回顾《指导纲要》制定的年代,在那个阶段,由非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按照自己接触信息化的思维和方法,结合当时社会流行的信息技术手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体系。这些体系在对同样非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反思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各种争议,我们会发现,我们以往的课程设计都比较忽略学生的成长历程,由此造成的课程入门起点低、教授内容重复、学生兴趣提升不够等情况,这些情况均源于课程定位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应以适合学生的环境和发展为依据,结合信息技术具体的技术、方法、手段,并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设计。结合信息时代“代沟”的特点,对比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和课程体系,我们会发现《指导纲要》在学生发展方面的定位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信息技术不单纯是手段,更多的应该作为一种素养,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就需要结合当前的情况重新确定了。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重新定位

当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依赖较十年前有很大提高,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在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培养信息社会生存能力方面入手。当今信息社会中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内容包括:信息获取、网络交流、网络生存、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设备(电视机顶盒、智能家电等)。所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定位于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公民,课程要包含上述方面,内容要全面,帮助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全面认识。在学校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应比以前有一定的提升,对于现在社会上已经不常使用的软件可以适当减少或剔除。经重新定位后,笔者对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的设想如上表。

在课堂实施方面,要在情境创设、任务布置、学生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当前的信息社会需求,反应学生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关注的方面如下表。

结束语

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信息技术也是目前发展很快的产业,新的信息环境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身边。通过学生校园一卡通、公交IC卡、超市收银、银行、家庭的电表与燃气表等设施对学生的耳濡目染,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跟着一同进步、发展,我们也将面临更新的问题。以往多年的教学中,教育同仁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积累下来的方法和手段现在还能够帮助我们在课堂中落实各种培养目标。反思、继承、创新,是我们不断进步的保障。重新设计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呈现形式、评价方式,重新为课程进行定位,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S].教基[2000]35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4.维微克?拉纳戴夫(Vivek Ranadive).未来之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