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知识分类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策略探究

  • 投稿立凹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69次
  • 评分4
  • 82
  • 0

朱春霞

(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小学,200442)

摘要:目前,在上海小学学段中,只在三年级开设了信息科技课,学年总课时少,知识点多而分散;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兼职多,教师的专业素养难以保障。基于此,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探索了小学信息科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 信息科技 知识分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广义的知识主要分成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指向信息科技学科中的概念、事实、原理等;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主要指向通用方法与一般应用技能,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中大多属于这类知识。当个体面临问题情境而又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利用时,综合运用新旧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找到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称为策略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综合应用和生成的问题。策略性知识中的创造思维,必须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才能获得。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知识的建构;第二阶段, 新建构的知识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知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第三阶段,知识的提取和运用。从习得过程来讲,陈述性知识要求学生用记忆的方式加工,知识的输入状态与输出状态基本是一致的。在此类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组织策略

当个体把所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并组织成具有内在结构的体系时,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时间会延长,因此认知心理学家主张用组织策略来改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集合成一个整体,带上某种结构,使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其作用是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减少记忆负担。

【案例1】关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教学片段。

师在家里,爸爸妈妈用计算机做什么? 你用过计算机或者智能手机吗?主要用来做什么?

生妈妈用QQ、微信和朋友聊天。

生爸爸上网打游戏。

生我用电脑玩《植物大战僵尸》。

生我用ipad 玩《切水果》。

生我姐姐用计算机写论文。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应用软件,应用软件主要用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比如妈妈和朋友聊天时,就要用到QQ或者微信等。

(QQ、微信、切水果游戏等应用软件名称学生是熟悉的, 已经存在于他们的长时记忆中,而“应用软件”这个概念是新信息,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知识的建构。)

生计算机有这么多的硬件和软件,使用时会不会混乱呢?

师电脑里有一个“中枢神经系统”,管理着所有的硬件和应用软件, 它的名字叫“系统软件”。

(用纲要图解法呈现多个新概念, 并用“箭头+ 关键字”的图解方法,简单明了地呈现出系统软件对应用软件和硬件的管理,如下图所示。)

学习陈述性知识,有的难在理解,有的难在保持,教师可以通过列表、画结构组织图等方式,采用组织策略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列表可以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结构组织图可以让学生把知识之间的关系理清, 促进学生命题网格化的程度,学生通过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容易形成知识系统。

策略实施的经验是: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运用组织策略进行陈述性知识教学主要方法有表格法、概念图法、纲要图解法和归类法。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据陈述性知识的特点,合理使用。如在这个案例中,用纲要图解法解释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硬件之间的关系。而如果要帮助学生归纳画图软件中工具箱里16 个工具的图标和作用, 那么表格法是最合适的组织技术。

(二)“打比方”策略

打比方原本是一种语文上的写作手法,是指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特别是教学陈述性知识中一些比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时,我们可以借鉴“打比方”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术语。

例如,可以将资源管理器比喻成“计算机文件大管家”, 管理着计算机中的所有文件;把文件夹比喻成“抽屉”,文件和抽屉是多对一的关系, 就像衣服放在衣服的抽屉里,袜子放在袜子的抽屉里一样;把网络比喻成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手牵手,好朋友之间可以互相通话,共享资源;把进入的自定义动画比喻成“演员上场”,则退出的自定义动画就是“演员退场”……

小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计算机,特别是第一单元中,陈述性知识集中出现,如果仅靠说教式的教学,容易使学生感到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渐渐失去信心。在课堂上通过打比方的方法, 让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在愉快的学习中加深了记忆。

“打比方”策略实施的经验是:抓住知识的核心打比方。换句话说,原来的知识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共同的关键问题。比方打得好,才能生动、形象,才能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二、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策略

就信息科技学科而言,这类知识所占的比重很大。信息科技的程序性知识学习分为两个阶段:(1)陈述性阶段,能够陈述出做事的程序和步骤,如能够说出“曲线工具的三种基本用法”, 首先要知道曲线工具的按钮在哪里,能画出哪三种形状的曲线,并且知道怎么画。(2)转化阶段,即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变式练习,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当学生掌握了曲线工具的基本用法之后,可以让学生用曲线工具画出柳条和柳叶或者一幅山水画等。但在教学中,一般不会把这两个阶段割裂开来。

程序性知识最终要达到自动化, 所以,在练习时要多次反复,并强调情境的变换性和灵活性。在此类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规—例—归”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规—例”策略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有效方法。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方式简称为规—例法,这是一种先理解规则所包含的意义再通过例证深化对规则的理解和应用的方法。

学会使用技能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学生利用规则进行练习之后,还需要带领学生去归纳规则使用的规律。基于此,“规—例” 教学策略可以扩展成“规—例—归”策略。在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程序性知识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

【案例2】“集体行动更快捷”课例片段。(课堂的前半部分是关于“块移动”、“块删除”和“块复制”的规则学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文字块的操作,主要学习了“块移动”、“块删除”和“块复制”,比一比, 这三个操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操作结果一样吗?

生块移动操作后, 原来的地方没有了,文字块到新的地方去了。

生块复制操作后, 不仅新的地方有文字块,在原来的地方还有。

生块删除操作后, 文字块就在文章中消失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试着填一填下面这张表格。

从规则学习到实例操练, 最后再进行归纳,这三个操作的不同点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剪切+ 粘贴”的操作,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复制+ 粘贴”的操作? 什么情况下使用“delete”操作? 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利用背景知识和新学的程序性知识, 主动去分析归纳, 从而建构新知识。在这种教学策略下, 新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例操作,最后再由学生归纳出技能使用的条件、效果、区别和注意点等,达到新技能掌握和长时保持的效果。

“规—例—归”策略的实施经验是:讲透规则,充分练习,再引导学生归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 要完整地归纳出某一个操作的使用条件、使用效果、使用注意点,或者通过比较归纳出某几个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伊始充分讲透“规则”,组织多例题操练、变式练习,最后精心设计主问题、追问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并提供表格等工具辅助学生归纳。

(二)尝试策略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巩固,除了教师的示范指导之外,学生积极尝试也是一种基本策略。尝试可以分成几种类型:看了教师、微视频或者学生的演示后自己模仿尝试;看书后尝试;掌握基本操作后的拓展尝试。促使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思考,通过思考提高尝试成功的概率,加快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速度。

【案例3】“无处不在好管家”(建立自己的文件夹)课例片段。

师今后我们在信息课上的作品都要集中保存到统一的文件夹中,这样就不怕找不到了。先看老师是如何新建自己的文件夹的。

(教师示范操作,建立文件夹。)

师我们的文件夹建立在D 盘, 然后输入班级姓名,如“三(1)朱老师”,看明白了吗?

(学生尝试。)

因为资源管理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建文件夹也是第一次操作,所以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操作开始独立尝试。这种尝试,对于无连贯性、相对独立的操作是很有效的。【案例4】画多边形教学片段。

师这里有很多图形,你们认识吗?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五角星、七边形等。)

生认识。

师你能在画图软件中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谁愿意来画七边形?

(学生演示:用直线工具,一段一段接起来画。)

师你们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画的吗?独立看书,然后尝试画一画七边形。

因为学生已经有一点画图软件的使用基础了, 所以对书本上出示的图形界面、操作工具都有一定的了解,跟着书本上所出示的步骤和图例,通过尝试可以获得新知。而且可以与第一位学生的操作形成对比,加深印象。

【案例5】自定义动画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看微视频“自定义动画”,边看边想:如何设置图片的进入效果?

(看完后,请一位同学演示,边操作边讲解,教师配合辅助。)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定义动画的窗格中有几大类动画效果?每一大类的效果有什么区别? 大家可以去尝试一下。

(学生尝试操作。)

生我尝试了“退出”的效果,“退出”和“进入”正好相反,“退出”是从画面上消失,“进入”是从没有到有。

生动作路径也很好玩,我可以自己画一条线,让图片沿着我的线走,就像火车跟着铁轨走。

生还有一类是强调,可以把原来的一张图片变大。

师听了大家的介绍, 继续美化你的演讲稿吧。

掌握了设置自定义动画的基本方法之后,让学生进行拓展尝试,特别是听了其他同学介绍之后,他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尝试做出了很多效果,这样的尝试实际而有效。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尝试策略实施的经验是: 尝试有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控。无论是模仿尝试、看书尝试,还是拓展尝试,在学生尝试前,教师必定会提出要求,学生应该根据要求去尝试。尝试时,主动权在学生手里,难免有些调皮的学生会趁机“开小差”———随便找个工具或者菜单乱试一通,或只看别人试,自己不动手,或者偷偷玩玩单机小游戏。所以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掌控学生,如用教学广播系统随机监看学生屏幕、教室内随机走动、同桌互查等,迫使学生必须进行尝试,不能等着“吃现成饭”。

(三)变式练习策略

陈述性知识要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信息科技课堂上只一味地重复练习技术,那会把学生教成“学样的猴子”,它们只会机械地模仿。学生如果只能把程序性知识用于与书本类似的情境中, 谈不上真正活学活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妨时不时创设一些变式练习,如变换环境或者主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在各种情境中用同一个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在变式练习中对学习任务不断操练,才能形成技能。

【案例6】“使版面更丰富”(用文本框编排文字)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为图片配上古诗,掌握了添加文本框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有三个挑战任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第一关是“小报医生”。小丁丁做完一份小报, 可是他好像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不,他把小报送到了“医院”,观察一下:他的小报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利用媒体出示图,略。)

师如果你是一名“小医生”,能帮助小丁丁吗? 请同学们打开“小报医生”这个文件,自己试着“治一治”这份报纸。

(学生操作,交流。)

生有一张图片把文字遮住了,影响了效果,只要把图片移到旁边一点就可以了。

生介绍黄山毛峰茶叶的那个文本框添加的背景色太深了, 文字都看不清了,所以我把背景色换成了淡黄色。

生总体介绍十大名茶的文本框太小了,有些文字还没有显示出来,把这个文本框放大一点就行了。

师同学们都是合格的“小医生”。下面进入第二关“排版能手”。这里有一组《父与子》的连环画共四幅图片,还有四句旁白。怎样排版最合理?

生应该把旁白放在对应的图片下面。

师可以怎么操作?

生用今天学习的文本框。

(学生演示,同桌互评。)

师下面进入难度最大的第三关“创意大师”。请在爱心形状中显出《爱的奉献》部分歌词,在卷轴形状中显示《知行合一》的书法作品。你们猜一猜,这种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学生尝试,交流。)

教师一共设计了三项变式练习:“小报医生”、“排版能手”和“创意大师”,主要练习文本框的设置、与其他对象的混合排版以及在自选图形内添加文本。这三组练习与新授设计(古诗配画)完全不一样,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和互评活动,这对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技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这样实施的好处在于,当学生仅仅在一种练习模型中习得某一策略并反复在这一模型中练习时,他们不太可能把这一技能很好地运用到其他练习中去。只有在多种变化模型的练习中操练,学生才能把关于技能的操作达到自动化。学生在各种任务条件下练习运用技能,有利于提高技能使用的熟练度和掌握的牢固度。

变式练习策略的实施经验是: 变式不“变味”,“滚雪球”式巩固。变式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于相关技能的操练达到自动化,但变式练习不意味着“题海战术”。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策略性知识既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对自己活动的反省而获得,只有通过自我反省获得的策略性知识, 才是今后解决问题的有效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学会策略性知识。

(一)对比策略

对比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一定标准找出研究对象的异同, 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19 世纪著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某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对比策略,让学生通过方法对比、效果对比、标准对比等方法,加深对所学技能的理解。

【案例7】“表情大会”教学片段。

师你能猜出下面两幅图所表达的是什么表情吗? 缺了什么? 可以用什么工具把表情添加完整?

生左边是伤心的表情,缺了嘴巴。

生右边是愤怒的表情,缺了右边的眼睛和眉毛。

师你能把表情添加完整吗?

(学生操作:打开桌面“添加表情.bmp”图片。)

生用曲线工具画嘴巴,嘴角往下弯。

生用直线工具画眉毛, 用椭圆工具画眼睛,注意大小要一样。

生她的方法太复杂,而且不能保证画出来的眉毛、眼睛一样大。我是这样操作的:先选中左侧的眉毛和眼睛, 右键复制,再右键粘贴,最后选择水平翻,右眼就画好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又好又快?

生复制加粘贴。

同样是添加右眼,两位同学的操作对比直接带来了策略上的冲击:合理使用复制和粘贴这一对组合命令,可以大大提高画图的效率。

【案例8】“我喜欢的卡通人物———建立超级链接”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播放桌面上的“我喜爱的卡通人物.ppt”。

(无目录页,未插入超级链接。)

师老师也播放“我喜爱的卡通人物.ppt”(已插入目录页。并做好了超级链接),请同学们观看并思考两个作品有什么区别。

生老师的作品可以随意挑选喜欢的卡通人物欣赏,我们的作品不能,因为你的作品里有目录。

生老师有几张幻灯片的页面上有一个箭头图片,老师每次单击这个箭头,都可以回到目录页, 就和我平时浏览网页时,“返回”按钮的作用一样。

生目录页上有4 条,所以我猜老师的作品中介绍了4 个卡通人物。

师你们真聪明,目录与卡通人物是一一对应的。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功能吗?

生超级链接。

师生作品的对比效果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积极有效的思考,在交流中得出引起效果不一致的原因———超级链接。虽然还没有学习如何建立超级链接,但是超级链接的效果和使用策略已经被学生概括出来了。

通过对比教学可以使学生迅速抓住知识的本质或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理顺思绪,澄清概念,使新旧知识得以贯通。在信息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不失时机地进行“快捷与繁琐”的操作对比、“有效与无效”的效果对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实质,增强记忆。

对比教学策略的实施经验是: 确定比较内容,提高对比度。操作对比、效果对比的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学生记忆越深刻。在教学实施时,教师要根据比较对象的特点,提高对比度。例如,幻灯片的标题应突出醒目的特点, 教师播放采用放大字体、使用艺术字、使用背景突出等方法设置标题的幻灯片之后,再出示一张用五号宋体字作为标题的幻灯片,对比明显,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也就记住了设置幻灯片标题可以采用的方法了。

(二)自我监控策略

思维监控的关键是学生要对活动的进展情况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并通过自我评价及时地对活动过程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要埋头走路,还要抬头看路”,通过启发、质疑等“外部他控”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监控能力。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你现在在做什么?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有什么用? ”并最终将“外部他控”转化为学生自我思维监控,使学生学会与自我进行对话:“我现在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有什么用? ”

【案例9】“创编四格故事”教学片段。

第一课时:我们的故事。

教师出示图片资料,共两组,每组4 张,提出项目活动要求, 利用4 张原始图片素材,展开合理想象,小组共商故事情节。师你们的故事是什么?准备用哪几张图片素材? 为什么用这几张? 准备怎么用?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图片资源,分小组共同设计故事情节,编写故事脚本。)

用这四个问题使学生讨论目的清晰,确保学生小组活动的效果,达到小组自我监控的目的,也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第二课时:创意修修看。

师在画图软件中,修改图片可以用哪些工具?怎样合理使用?今天,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好人物形象和人物动作。

教师提示图片修改技巧:(1) 人物变变变。例如,从“小牛牛”到“牛奶奶”。学生比较图片,尝试并交流做法。教师引导:还可以把“小牛牛”变成什么?怎么变?学生各抒己见。(2)动作变变变。人物形象可以修改,那么人物的动作是否可做简单调整? 例如,从走路的小牛到坐地的小牛,学生根据自己的故事情节修改图片。

课始,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设计人物和动作。要完成四格故事创编的项目,除了构思好故事情节之外,还要组织学生学一些小技巧,这些实用小技巧在学生之前的学习中是未曾出现的, 也是课本上未曾提及的,学生对这些技巧的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和热情。

第三课时:剪贴画的拆分与重组。

师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初稿。再这之前,我们先一起学一个有用的小技巧———剪贴画图片的拆分与重组。

(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继续创编故事。)

和上一节课一样,本课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习任务:要完成初稿,也提示学生今天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先局部练习剪贴画的拆分与重组,然后进行整体练习;先分散学技术,再集中搞创作,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得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第四课时:四格故事会。

教师通过媒体或实物创设故事会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交流作品,按照作品评价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最后完成全组共评:每人一张评价表(如表1),组长负责,全组逐一对每位组员进行评价,并打印作品张贴在教室中进行展示。

学生在项目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并不是因为缺少技能,而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监控。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及不断用提问或课堂引入的方式提醒学生:“今天,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这节课,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看似简单的提问,实则提醒学生要对任务的进展情况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并通过自我评价及时地对活动过程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自我监控策略的实施经验是:不断提醒。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学生需要不时地被提醒任务的目标、实施的进度等。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学生,教会学生学会预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并逐步把这种外部指导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监控和调节过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祝智庭,刘强.教学设计的样式方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

[3]【美】布鲁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 何更生. 知识分类学习论与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1

[6] 徐晓东.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 我的教育之路
下一篇: 技术安全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