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星
让地方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师生的心中,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内涵提升的需要。那么,如何让地方文化走进校园呢?为此,我们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探索。现将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展示如下。
一、缘起
1.皤滩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学校所在地——皤滩古镇,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街文化的博物馆”。古镇上有师生熟悉的龙形古街、“桐江书院”、代代出英才的“何氏私塾”,还有清代较有影响的八大书院之一——丽正书院,也就是皤滩乡中心小学的前身。皤滩古镇还有一绝,那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刺无骨花灯”。这种花灯造型别致,工艺独特,更奇妙的是灯身没有骨架,全用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称(如图一)。这些都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积淀,理应成为学校优秀的教育资源。另外,作为皤滩的学生,也应该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
2.地方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使中小学校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和爱国情怀。台州市教育局、文化广电新闻局和体育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力争通过3年时间,做到学校“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文件规定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一拓四进”:“一拓”即学生地方文化素养的拓展,“四进”即地方文化进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地方特色艺术体育项目进校园和特色文体项目进班级。这就对我们学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充分开发学校特有的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学校独特的文化体系,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们旗帜鲜明地开展了地方文化(针刺无骨花灯)进校园活动,力求实现“古街照亮历史,花灯照亮人生”的“顶层目标”。
二、策略
1.挖掘古街古灯文化,创建特色环境
(1)绘制古街文化墙。如何将千年古镇的文化精华浓缩到学校里,和学生朝夕相处呢?为此,我们将“龙形古街”、桐江书院和针刺无骨花灯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绘于学校围墙上(如图二、图三、图四),形成一道别具一格的古街古灯文化墙。当学生经过这段围墙边上的小道时,时常驻足观看,感受千年古镇文化。
(2)布置花灯文化长廊。如何让学生感受花灯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呢?为此,我们将花灯的相关内容,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悬挂在教学楼的墙体上,形成引人注目的花灯文化长廊(如图五),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花灯文化的发展历程,时时刻刻感受到“针刺无骨花灯”的无穷魅力。
(3)布置花灯制作室。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体会花灯文化的精髓。为使非遗文化“针刺无骨花灯”真正走进校园,我们还在学校内专门抽出两间教室作为花灯制作室。为此,我们把制作室布置得古朴、典雅,为开展花灯制作学习、比赛和展示等活动提供场所。同时将师生的优秀作品在教室中展示,让参与者时时感受到那一份由衷的自豪。如图(图六)中的花灯都是我校师生精心制作的。
2.利用古街古灯文化,开展特色活动
(1)丰富学生的课堂。如何让古街灯文化成为教学资源呢?为此,我们将古街及花灯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作为现有教材的补充,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学习素材,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街古灯文化的深厚内涵。
(2)开展读书活动。我们学校的前身是丽正书院,属仙居八大书院之一,距今145年,但由于历史变迁,现在已找不到任何书院的遗迹。但离学校2公里远的桐江书院却保存非常完好,桐江书院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书院,明代理学家朱熹曾多次在这里讲学,历史文化气息非常浓厚。如何让这种文化与学生的读书活动有效融合呢?为此,我们开展了“游书院,读经典”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书院(如图七),领略书院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并举办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3)开展“主题活动月”活动。如何让古街古灯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呢?为此,我们把每年的五月和十月作为“古街专题活动月”。在这两个月中,我们以让学生了解古街文化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街文化学习活动。如寻找古建筑中的力学、体验古街中的经济学、研究古井中的水文学等。通过这些探寻活动,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古街古灯文化需要传承,需要走进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此,我们每年开展“魅力古街知识竞赛”、“文明古街小卫士”评选、“古街十佳小导游”等活动。特别是去年“五一”期间,我们还带领花灯社团的学生到古街上举行花灯义卖活动,结果学生亲手制作的花灯非常畅销,一个上午就全部卖完,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最后,我们将活动所得的两千多块钱全部捐给四川雅安地震灾区。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感受到地方文化具备的经济价值,又让学生体验到慈善所带来的欢乐。
3.立足古街古灯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1)了解花灯历史,掌握花灯制作技能。开设花灯课,了解花灯知识。只有让花灯走进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花灯、认识花灯。为此,我们结合美术课堂教学,在三、四、五、六年级中推行花灯课,让学生学习制作花灯,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花灯制作技艺,为花灯艺术的大面积传承尽了心,出了力。
组建花灯社团,学习花灯制作技能。花灯课堂是普及性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如何让有兴趣、有悟性的学生制作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花灯呢?为此,我们组建了学生花灯社团与教师花灯研修班,安排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开展学生花灯社团活动,每周三下午开展教师花灯技能学习。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的花灯制作技能,我们还聘请花灯大师李相满为我们的指导老师,为师生讲解花灯的历史和制作方法(如图八)。通过三年的坚持,学生的花灯制作技能得到质的飞跃。如在2012年的浙江省中小学生美术作品评比中,我校“针刺无骨花灯”获立体造型组一等奖(如图九);2013年在台州市中小学生美术作品评比中,我校“针刺无骨花灯”又荣获一等奖。
举办花灯艺术节,展示花灯教学成果。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制作花灯的兴趣,才能真正传承花灯艺术。为此,学校在每年的五月开展“花灯艺术周”。在这一周中,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花灯图案设计大赛”“花灯针刺大赛”等活动,并将优秀的师生花灯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如图十)。
(2)开展小导游社团活动。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升,一些专家、学者、领导、媒体纷至沓来。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具有一位国家级导游的实际情况,果断开办小导游社团,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我们先编写相关的导游词,然后开展模拟导游训练,并邀请旅行社导游为小导游作现场指导,最后,让小导游带领专家、学者、领导上古街实地旅游(如图十一)。结果,这些小导游的精彩表现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并得到台州市叶海燕副市长的高度表扬和亲笔题词(如图十二)。
(3)编订校本教材。只有将地方文化变成课程,走进课堂,才能让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在实处。为此,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2012年前,我们也自编了三本教材,但着眼点是让学生学会制作花灯,只是作为一种技能进行传授。但后来我们意识到学校应该传承的是文化,而并非纯粹的手工制作。为此,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以“针刺无骨花灯”为主线,将花灯文化和花灯制作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制作技能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乡村文化。
我们编订的这套校本教材《古街·古灯》共三册,每册6个单元,主要面向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为提升这套教材的含金量,我们先后召开20多次修订会,每一次教材质量都得到一次提升,现在教材样书已出,即将付印。这套教材有着自己鲜明的编写特色。编排上,教材以“针刺无骨花灯”为主线,从文化和制作两个视角来编写,让学生在感悟文化的同时,学会制作花灯的基本技能,使古老的花灯艺术得以系统传承。手法上,以古街古灯为素材,既有实景描述,又有传统叙述,更有对过去的回顾、现实的刻画与未来的展望。体例上,每个单元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每个单元编有阅读台、活动角、制作坊等栏目,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凸显了实用性和创新性。
这套教材虽然还没有正式付印,但课程本身已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由于学校的花灯文化声名鹊起,先后有省教科院、杭州市教科所、台州市教科所等的专家到学校来考察,连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慕名到学校来采访,崔金武校长、方荷玉老师都走上了中央电视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坚信,随着地方文化走进校园,我们的孩子可以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家乡文化,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与博大,对家乡与祖国的眷恋定能得到强化,地方的文化传承意义也定能得到更大力度的彰显。
(作者单位:浙江仙居县皤滩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