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新时期,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也逐渐深入和展开。中学教育如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何在,是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变革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原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真正的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应该是教育理念的变革。现结合人大附中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谈一谈教育理念对一所学校改革发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人大附中的跨越式发展始于1997年,现任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的刘彭芝被任命为人大附中第九任校长。此时的人大附中在北京市并非是最优秀的学校,与北京四中等一流名校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刘彭芝校长在上任的第5天,就重新确立了人大附中的奋斗目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并提出了她独特的办学思想:“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可以说,这十多年,是刘彭芝校长“爱与尊重”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在人大附中不断落实与深化的过程。正是在这种理念与思想的指引下,人大附中迅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我自已的办学实践来看,也足以证明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功的首要因素。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是朝阳区引进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创办的一所公立学校。学校秉承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师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借鉴人大附中的办学经验,全方位共享人大附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刘彭芝校长的教育理念何以能生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关键在于其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尊重个性,挖掘潜力”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最好诠释。当一个人的个性、潜力、秉赋得到发展和展示的时候,他是幸福的、自信的、积极的、自主的、充满正能量的。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的规律。
很多时候,我们怀揣着希望前行,却经常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自己为何出发,走向何方。我们的教育正是如此,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为教育拼搏奋斗,学生寒窗苦读、起早贪黑,教师日以继夜、呕心沥血,然而到最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似乎只是为了高考的分数,教育的本质、价值、意义早已成为一个个空泛而模糊的概念,我们甚至以教育的名义扼杀个性和潜力。本是青春盛放的年纪,学生却被当成一个个没有热度的产品,凡考上大学的即为合格产品,落榜者为次品,升入重点大学者为优质产品。在我们广大的基层学校里,有太多这样的学校,校长是厂长,教导主任是监工,教师是操作工。这样一条流水线,从头到尾充斥着锻造的敲击声,哪里能听闻教育滋润灵魂的声音?
基层教育要改革,教育理念必须首先改!我们的教育真正缺少的不是宽敞明亮的校舍,而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教育本质清晰的理解,以及改革教育的勇气和智慧。教育理念的改变,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连续不断地向教育先进的地方学习,进而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结合本地区、本校的教育实际,精准定位,找准改革切入点,变革办学策略,逐步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让教育回归其本质。
二、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是学生;而着力点应该是教师,教师资源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当前教育水平有限,归根结底是因为师资力量的薄弱,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得不到及时提高,教育理念得不到更新,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职业倦怠问题突出。
解决以上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搭建校本培训平台,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在基层政府保证政策与资金支持的前提下,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是必要的措施与策略。借助校本培训例会、网络研修平台、教师沙龙、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和方式,外聘专家进行专业引领,挖掘内部的资源进行同伴交流,激发热情自主研修,形成浓郁的氛围,教师就会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逐步走向“专业自觉”。同时,大力加强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凝聚和导向作用,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证。
第二,搭建能力展示平台,提升专业发展层次。让广大教师展示自己的进步和专长,是有效提升其专业水平的重要策略。学校可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比如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制作课件竞赛、教学设计比赛等,激活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内驱力。比赛不是目的,提升能力是关键,因此在举办教师比赛前,可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其在任务驱动下掌握各种技能。校内教师集中的交流展示是非常好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方式,例如在人大附中,每年暑期有集中的教师培训,每年寒假有教师的科研年会,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向专家名师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实践经验的总结、展示、分享,互相学习借鉴,使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第三,搭建教学研究平台,同伴交流助力成长。学校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优质的学校,教研活动一定扎实有效,因此,基层学校应该特别重视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应该有学科组长引领下的学科教研,还应该有备课组长引领下的备课组教研,教师只有在这种纵横交织的教研体系中,才能对学科发展、学科前沿、学科研究有整体的认知,同时对教材教法、教学实施等教学具体环节有深刻的理解。教师专业素养正是在这种同伴互助合作学习中得到提升。
第四,搭建读书交流平台,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而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捷的途径。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积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五,搭建外出学习平台,拓展专业提升途径。当前,在教育发达地区,有很多机构会组织各种教育教学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优质的培训项目,让教师走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开阔视野,可以迅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践证明,走出去学习是最便捷、最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途径。人大附中从2009年起,就特别建设了全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训基地,截止目前,全国各地有几百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基地进行了学习,成效显著。 三、构建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是学校的产品,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当前,县乡级中学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单一,大部分学校只开设了高考学科课程,其他课程几乎是空白,即使有也都沦为高考学科课程的调剂,学生三年围着几本教材“死啃”。多少年来,我们呼唤素质教育,倡导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然而没有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这一目标永远是空中楼阁,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方面构成的,国家明确规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到12%,从国家行政层面对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课程政策保障。从人大附中的发展经验来看,校本课程的建设对激发师生活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人大附中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达150门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全部需求。在人大附中,每周三和周五的下午,全校学生走班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些课程多是由在校教师、校外专业人员、校友等主动开设,学校建有完备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人大附中的众多教育教学成果,以及学生每年获得的众多国内外大奖,都是从选修课中发展起来的,很多学生甚至在选修课程中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校本课程应该是基层学校课程建设的突破口,学校应该将校本课程建设作为一项发展战略,重点研究实施。校本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另一面可以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平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首先,应该在学校建立校本课程发展机制,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土壤;其次,在校本课程建设的初期,结合学生培养目标,重点开发一部分课程进行实践探索;再次,善于利用校外资源,扩大课程资源开发的广度;最后,加强课程管理,建立校本精品课程,促进课程发展。
四、社团活动是学校促进学生
能力发展的最佳路径
学生的成长基于三个要素:课程、课堂、社团活动。丰富的中学社团生活对学生学习及健康成长十分有益。社团活动可以是文化学习的兴趣延伸,如小作协、英语口语社、数学微积分社等;也可以是专项人才的初训基地,如书法社、街舞社、动漫社等。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与潜力,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社团,与志趣相投的同学在一起,可以激发他们对某一学科或项目的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同时,社团活动使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活动策划等能力都可以得到煅练与提升,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最佳方式。学生社团建设可以由校团委进行引导与管理。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的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总之,在教育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高考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常态”,我们必须以教育改革“新思维”,推动中学改革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发有为,主动作为,打造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