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干红总是春——名师朗读指导艺术赏析

  • 投稿七睬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44次
  • 评分4
  • 31
  • 0

江苏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215400) 薛丽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朗读指导如何才能到位?这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朗读预设。朗读指导的另辟蹊径,朗读效果自然就会不同凡响。这是不少特级教师朗读指导给我们的启示。

一、展开想象,朗读现生动形象

朗读是一门艺术。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日常教学精心指导。朗读指导从大处说,要拿捏好作者的心路历程、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等;朗读指导从小处讲,要把握好偏正短语的意味、小小标点的节奏等。

全国著名特级薛法根老师的朗读指导别具一格,他尤为注重培养学生对短语的敏感。从短语入手,扎实训练,示范引领,小处着手,大处着眼,重在打好根基,练好内功,这是薛老师朗读指导的特点。薛老师喜欢出示一行行短语,精心指导朗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生动的形象,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案例1】薛法根老师执教国标本西师版五年级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教学片段。

师:我从课文中选取了几组词语,让我们一起聆听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读词语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体会词语的含义,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山谷、这是怎样的山崖。

出示1:偏僻遥远的山谷 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山谷的远、断崖的险。

(学生再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山谷、这样的断崖。读词语要读出形象来,一起读。

出示2: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 深深地扎根 直直地挺着胸膛

师:这三个词语读得声音再响亮一些,感情再充沛一些,力量再大一些。

(学生再读。)

师:一个词语比一个词语读得有力量。

出示3:从未见过的美 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师:注意停顿,“纯净、温柔”要读得舒缓,不要急躁。听老师读好吗?

师:读了这几组词串,你有什么感受?

生1:这是一组温柔、柔和的词串,文如其人。

生2:透过清新优美的文字,我看出作者是一个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人。

生3:我读了这几组词语,觉得林清玄是个平易近人的作家。

师:林清玄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才写出如此清新优美的文字。读散文,我们要从清新、温柔的文字中读出形象来。

【评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组短语的朗读,一串短语的感悟,基石块块夯实,指导无微不至,这样学生对词语的敏感程度与日俱增,朗读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朗读指导从短语做起,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生动的形象,这样的朗读指导,简洁而有效。

二、拓展资料,朗读现回环滋味

朗读是一种文化。朗读背后支撑的是一种眼光,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意蕴,是一种文化。一个人的文化积淀有多深,他的朗读展现就有多厚。学生的朗读有时显得单薄,是由于积累太少的缘故。教师及时给学生“补钙”,拓展资料,让学生对朗读对象有全方位的了解,这样见多识广方能融会贯通。

浙江青年才俊罗才军老师的朗读指导以广博见长。他以文本为圆心,围绕相关主题,拓展课外资料,以外养内,拓宽学生的视野,滋养学生的心灵。

【案例2】罗才军老师执教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片段。

师:我们把陆游的《示儿》读成一句诗“但悲不见九州同”,读成三个字“九州同”。为了这“九州同”,陆游临死之际依然悲痛、悲凉。如果你查过陆游的一些资料,或读过陆游的诗句,这种“悲”延续了陆游的爱国之情。

出示1: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陆游望了整整84年,他到临死都没有望到,怎会不悲?谁来读这两句诗?

出示2: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诗句。这种“不见九州同”的悲,是诗人正当壮年时,心想杀敌报国,只可惜奸臣当道,报国无门。

出示3:

离骚未尽灵均恨,

志士千秋泪满裳。

——陆游《哀郢二首》

师:这位志士是谁?

生:这是陆游写自己像屈原一样没有展示抱负的机会。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诗句,你会有深一层的体会。

出示4: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师:这个“鬓先秋”的人是谁?这个“心在天山”的人是谁?

生:这个人是陆游。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诗句。

出示4: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师:拓展了这些诗句,你会发现有一种情感一直在延续。这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爱国的情感一直在延续。

师:这种爱国的情感对陆游来说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无奈、那么的无力,他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一样动作——“流泪”。无助化作动作“泪尽胡尘”;无奈化作动作“泪满裳”;无力化作动作“泪空流”。字字泣血,句句含泪,说的全是陆游,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三句诗。

师:陆游整整盼望了一生,没盼到“九州同”。他心中是怎样的一种悲凉?让我们再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句。

师:你们读得声音低沉,语音铿锵,情感坚定。陆游展示的是“不见九州同”的“悲”,是悲伤的“悲”、悲凉的“悲”、悲愤的“悲”。铁血丹心的陆游,怎一个“悲”字了得?

【评点】朗读指导需要打通渠道。罗老师引一渠活水,学生自能灌溉良田。学习一首诗,拓展同一主题的其他三首诗,举一反三,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罗才军老师的朗读指导从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简约而丰美。

三、定格镜头,朗读现流动画面

朗读是一种创造。学生有时朗读不佳,蜻蜓点水,一读而过,那是因为缺少情感的体验,缺少画面的捕捉,没有停留下来细细欣赏文本的内在之美。朗读指导需要放慢脚步,捕捉画面,定格镜头,悠然欣赏,师生共同拥有一份“慢慢走,欣赏啊”的心态。

全国著名特级王崧舟老师的朗读指导独树一帜。他的朗读指导以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情感、排比的铺陈、回环的旋律、深刻的感悟而力透纸背,冲击心灵,给人与众不同的魅力与震撼。

【案例3】王崧舟老师执教国标本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教学片段。

出示: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这句话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作者这么慢是想让我们仔细看清母亲的脸。闭上眼睛,听我感情朗读描写母亲背的部分。(读)你们看到母亲一个怎样的背?

生1:瘦弱的背、疲惫的背、饱经风霜的背。

生2:僵硬的背、弯曲的背、瘦弱的背。

师: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的背曾经是怎样的?

生:结实的背、挺拔的背、健康的背。

(学生齐读句子。)

师:闭上眼睛,听我感情朗读描写母亲脸的部分。(读)睁开眼,你们看到母亲怎么样的脸?

生1:布满汗珠的脸、疲惫不堪的脸、憔悴的脸。

生2:布满皱纹的脸、蜡黄的脸、眼睛深凹的脸。

师:孩子们,这不是我母亲的脸。在我的印象中,我母亲的脸是怎么样的?

生1:光洁的脸、红润的脸、光洁鲜亮的脸。

生2:光彩照人、白净、溢满青春的脸。

(学生齐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闭上眼睛,听我感情朗读描写母亲眼睛的文字。(读)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眼?

生:无情的眼、布满血丝的眼、疲惫不堪的眼。

师:孩子们,这不是我印象中母亲的眼睛。记忆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眼睛?

生1:炯炯有神的眼、水灵灵的眼。

生2:会说话的眼、清澈的眼。

(学生齐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然而这样的脸、这样的背、这样的眼我再也没有看到了。作为儿子,不禁要问:“母亲呀,你那挺拔的背、炯炯有神的眼、光彩照人的脸到哪里去了?”

生1:被繁忙的工作夺去了。

生2:消失在了“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里了!

师:看到母亲这样,你作为儿子,怎么能不鼻子一酸?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内心震撼,那是母亲的爱;总有一种情,让我们泪流满面,那是慈母的情!大家一起读——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评点】王崧舟老师有创意地启发学生将母亲如今的背、眼、脸和曾经的背、眼、脸进行对比,构成一幅幅截然不同的流动画面。这样的朗读指导走进人物内心,这样的朗读指导情深意切,这样的朗读指导扣人心弦,这样的朗读指导催人泪下。这样的朗读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显现文字张力,显现文字灵性,给予学生画面想象的舞台,给予学生鲜明视觉的冲击,慈母情深溢于言表,留在心中。这样的朗读指导有坡度、有高度、有深度。这样的教学有人生滋味的回味,有艺术美感的展现,步入朗读指导的高境界。

四、联系生活,朗读现人生境界

朗读是一种境界。学朗读是在学做人,与其说学生学习教师全身心地朗读,不如说学生沉浸其间沐浴教师人生滋味的感悟。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年轻人……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好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全国著名特级于永正老师的朗读指导闪耀智慧的光芒。他没有华丽的多媒体的辅助,不用优美音乐的渲染,仅凭真情打动人心,仅凭感悟读出人生。他用情读文本,用心读人生。于老师的示范朗读见生活沧桑,于老师的示范朗读现人生境界。

【案例4】于永正老师执教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读。)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

生1: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泪。

生2: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是幸福的泪。

师:这泪水是甜的。但是,我给你们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又苦又甜,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而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美。“无数次”、“第一次”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就不想对作者、对自己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1: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生2:我们应该多奉献少索取。

师: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得再多,也难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恩泽。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第二段话要说的,想不想知道?

(于老师拿出笔记本,读自己写的读后感。)

《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你们听于老师读整篇课文,好好体会其中的人生滋味。

(读课文。)

于老师读完,学生眼里含着眼泪。台上台下全体师生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评点】一个70多岁的老者以他质朴的朗读、真挚的感情、丰厚的人生为底色,创造性地进行《第一次抱母亲》的朗读创作,给人直抵心灵的洗礼与震撼。这样的朗读指导“铅华洗尽见本真”,师法自然,返璞归真。学朗读就是学做人,这是朗读境界的抵达,更是人生体验的浓缩。

朗读指导是一门学问。每堂阅读教学都涉及朗读指导。如何精心预设,让每次朗读指导都有目的,让每次朗读指导都有鲜明的指向,让每次朗读指导都有切实的提高,这需要教师付出心血与智慧,进行不懈的探索。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