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的前提与方法

  • 投稿丽茗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04次
  • 评分4
  • 90
  • 0

江苏南通市唐闸小学(226002) 赵 云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清人刘开曾曰:“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题意识不仅能体现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能反映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学知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出好的问题甚至提不出问题,除了种种心理障碍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学生的知识面太窄,见识太少。正如朱熹所言:“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因此,掌握一定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1.夯实双基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字、词、句和修辞等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品的内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进行摘抄、圈点、批注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随着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就会出现,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解答、反思,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课外汲取

语文教学要遵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规律。学生既要学好课内知识,又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使其厚积薄发,还能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同时,更要让他们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如苏教版教材中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学会查无字词典》都是引导学生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学会观察、思考,汲取知识的文章。这样,提出的问题将会更深刻,见解也会更独到。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钥匙——学技巧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教给提问的方法,让他们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1.抓题眼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只捡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的标题出自古代诗歌,原句是“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捡行人多处行”。作者借用,目的在于突出儿童的天真活泼,传达作者对儿童的一片爱心。这一标题别出心裁,耐人寻味。出示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捡儿童多的地方去?谁只捡儿童多的地方去?这些问题,直抵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抠词句

这里的词句是指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词句;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生动具体的字词;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等。就所确定的关键词句质疑,可从下列几个角度着手进行。

(1)问含义,想作用。如,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引导学生针对“法布尔从小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三个句子中的“着迷”“迷恋”“痴迷”提出疑问: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异同?学生通过比较这三个词语的异同,体会到法布尔锲而不舍的探究和钻研精神。

(2)细甄别,作比较。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中的“鲜花伴着骨灰”一句时,我故意写成“鲜花拌着骨灰”。学生首先纠错,然后质疑:为什么不能用“拌”?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得出结论:“伴”更能表现出人们对邓小平爷爷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3.扣重点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二泉映月》一课,一个学生提到:“阿炳一生经历这么多的磨难,可是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深情的二胡曲?他为什么不憎恨这吃人的社会?”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都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这正是这篇课文的难点所在。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更深刻地理解了阿炳对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的热爱。

4.问标点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海伦·凯勒》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这里的引号起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这里不是真的说话,而是指海伦学会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人交流。

5.询写法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早》一课,文章借花喻人,引发联想,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色。这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写腊梅?这和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吗?

总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好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不但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同时也会产生“知不足而后学”的动力,真可谓一举多得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