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华兴小学校(150000) 于 东
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100062) (特级教师)吴 琳
[摘 要]“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强调创新,鼓励教师在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本课堂教学课前交流环节彰显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其过程至真至简,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关键词]观摩活动 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11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来自有着东方小巴黎、冰城等称号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你们生活在有着山水甲天下美誉的广西桂林。能在祖国的版图中,快速找到你们的家乡和我的家乡吗?
(出示地图,学生找)
师:看,我可是从这儿跨越了八九个省,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和你们相聚在今天的课堂上。远吧?刚才同学们从祖国的版图中发现了我的家乡和你的家乡。这幅图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说)
师:看图有意思吧!刚才咱们在读这幅图的过程中,体验到不断发现的乐趣。读书同样能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大家都读过寓言吧!那你都读过什么寓言,发现什么道理呀?
生:寓言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你能说一个寓言故事的道理吗?
生:我知道《亡羊补牢》告诉我们有错误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
师:大家这么有经验,看来是读寓言的能手呀!那今天读《纪昌学射》,对大家来说是小菜一碟呀!有信心吗?在读这个寓言之前,先要交代一件事。这个“纪”是个多音字,当“姓”讲的时候,读三声。不过,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所以按照习惯,我们还读四声。这是其一。其二,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比如,这则寓言中还有个人物,叫飞卫,他显然不姓飞!再比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肯定不是姓愚蠢的“愚”,智叟也肯定不是姓“智”。因此,我们确定“纪”不是这个人的姓,所以我们读四声。读读课题。好,上课!
教学过程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题——《纪昌学射》)
师:这则寓言会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把书翻开,自由地读一读,放开声音读。
(学生读)
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1:勤学苦练才会有收获。
师:他说“勤学苦练才会有收获”。谁和他有同样的看法?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勤学苦练的?来,你说说。
生2:“勤学苦练”的意思是说:人非常地勤奋努力地做一件事。
师:那你知道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一读吗?
生2:(读)“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好,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受到他的“勤学苦练”?
生3:(读)“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师:是吗?你看看,抓住了这样的语句,你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也把它写在课文的空白处,好吗?
师:谁还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了不一样的道理?
生1: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他在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东西的时候,每天都站在虱子旁边,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练习。
师:说得好,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他坚持不懈。
师:对吗?
(学生齐答:对)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有同样的感受?
……
师:第一次练的是两年。告诉同学们,原文中写到他第二次又练了三年。用刚才那句话——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又发现一个道理,把它记在课文空白处。
师:同学们,有没有感觉怪怪的呀!课前交流时,每个寓言你们只说出了一个道理,这儿怎么读出两个来呀?怎么回事?
生1:因为他想要成功的话要勤学苦练,也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师:听清楚他的观点没?也就是说纪昌成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品质。看来我们所悟出的道理正是纪昌成功的——
生:(齐说)原因。
师:那读出两个道理来,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有了这些就能成功吗?纪昌成功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如果再看书,你肯定能发现。不急着说,给同学们点儿时间,默读课文,换一种颜色的笔,把你的新发现记到书旁。看谁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一会交流。
(学生读书,勾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谁又发现纪昌成功的其他原因?
生:第一段说他很喜欢学箭。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他很“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师:谁听出他的观点了?哟,看来同学们没有听清,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请你再讲一遍,他成功的原因是——
生:他喜欢射箭。
师:是不是啊?
(学生齐答:是)
师:同学们,恭喜你们!又发现一个成功的秘密,但是用“喜欢”这个词儿好像程度不够,成为一个射箭能手是他的——
生:梦想。
师:这样,对不对?你看,又发现一个成功的原因。有梦想,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师:其实,在刚才这个同学的观点里,你还能明白一个道理。谁最用心啊?这个同学来说。
生:我觉得他成功的原因还是用一句名言来表示。
师:请说——
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是的,你的观点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勤学苦练”。他的观点里还有一个,你自己读这一段中的这句话,你也能像他一样发现。来,说——
生:我发现了,“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了起来”,这句话说明了纪昌听了飞卫的话马上就行动起来。
师:哦,他说的“听飞卫的话”,这个老师的话就那么值得相信吗?哦,从哪儿看出来的?大声说。
生:因为他想成为能手,所以“射箭能手”说的话他总是会听的。
师:他关注到一个词——“射箭能手”,圈出来。“能手”两个字漏掉了,一个成功的原因也差点没有发现。我们把教师中的能手称为名师,所以要想成功还得找——
生:名师。
师:对,你看,有名师的指点,你就能就少走弯路,更快地达到成功的彼岸。拿起笔,记下来。
师:你们还能发现他成功的其他原因吗?
(学生没有说到位,重复上面的观点)
师:看来,要想发现更多的成功的原因,我们还得去看看这师傅是怎么教的?给你们点时间,读读飞卫师傅的话,看你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生:飞卫的指导要求很高。
师:哦,他指导他干什么?
生:指导他射箭。
师:是吗?再读读。
生:师傅让他下工夫练眼力。
师:你是来学射箭的,让你练眼力。练眼力有这么重要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如果不练眼力话,射箭就不能瞄准目标。如果敌人来了,眼力不好,很容易射不中敌人。
师:哦,如果练好了眼力,飞禽走兽都逃不出你的眼睛。那把小的东西看大,有这个必要吗?
生:就是如果很远的猎物也能看得到,那他就可以射到它。
师:百步穿杨,这样他才能够想射哪儿就射哪儿。你这回又发现他成功的什么原因了?
生:飞卫教他练了两年的眼力,还是不满意;又练了三年的眼力,一共练了五年的眼力,飞卫才满意了,才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师:是吗?也就是说练眼力很重要。那你发现了没有?这练眼力和射箭是什么关系?练眼力是学习射箭的——
生:关键。
师:还有个词儿?
生:基本功。
师:听清楚了吗?通过读书,你又发现了成功的秘密。快记下来:要想成功,还得练好基本功。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书,发现了纪昌成功的这么多原因,每一个成功的原因都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第一遍读书我们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二遍读书又明白了这么多个道理。如果再读,还有吗?
(学生齐说:有)
师:可惜课堂上的时间没有了,你们还可以在课下接着读,接着发现,相信你对纪昌成功还会有更深的了解,还能明白更多的道理。我们下面来学学这则寓言的语言,给你点儿时间,请你快速地浏览这篇课文,看看哪些语言写得特别生动,特别形象,让你读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拿起笔来,把它画下来。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来,这位同学,读一读。
生:“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练到后来——”再读读。
生:“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好,请坐。你们看,这个句子到底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他写得好,是因为这是个很夸张的写法。
师:就让我们感受到纪昌练的效果好,是吧?哦,你还想说。
生:“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哦,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儿啊?
生:他说得特别夸张,就感觉到纪昌的水平特别高。
师:技艺高超。
生:用他学习的成果来衬托出他学习的努力。
师:说得好,你看,理解了文章内容,再看看这个句子,你们体会就深刻了。如果我把后面的去掉,你们再看看。
生:就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师:噢,就这样……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
师:噢,我听出惊叹了。谁再来读?
(学生读)
师:我听出佩服了。给你们一点儿时间,你们自己再练读一下。
(学生读)
师:后面那个句子,再读读。
生:(齐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佩服他吧!你们看看,刚才我们发现了描写学习效果的句子。这篇文章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有很多。于老师就积累了两个,一起读。
(出示: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类似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取得了那样大的进步。”
师:没错,还有吗?
生:“你就要成功了。”
师:非常正确。
生:“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来看屏幕,是这些吗?来,一起读。
(出示:学得差不多了;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再仔细看这些短语,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是有不同的。你们看看哪个短语表达的学习效果最好?
生:我觉得“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表现的学习效果很好。
师:再想想。其他同学呢?
生:“练得相当到家了”表示效果很好。
师:是的。
生:还有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师:嗯,最厉害的是——
生:“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对,一起来读。
生:“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再看剩下的,哪个是表示学习效果比较好?
生:“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来,一起读。
(学生读)
师:剩下的就是学习效果一般的了,一起读。
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学的差不多了。”
师:只是积累还不够,如果你能用一用,你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自己试试看,来——
(出示: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
生1: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感觉学得差不多了。
师:刚参加几次活动就“学得差不多”了?你们觉得呢?
生2:二年级,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填错了不要紧,你可以接着说。
生1:“又练习了一段时间,我学得差不多了。”
师:练习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还有什么想法?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应该改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你们觉得呢?
生:嗯,很好。
师:接着说。
生1:“两年,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我的书法——”
师:技艺。
生1:“技艺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你接着说。
生1:“就是爱好书法的爷爷也赞叹不已,老师高兴得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就要成功了!’”
师:对吗?
生:对。
师:好的。
生1:“后来我成了——书法的——书法的能手。”
师:掌声送给他。同学们你们看,归类积累词语,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你的运用、你的表达就会更加准确,给自己掌声吧。
师:文章还有一类表示“看”的短语。大家一起来读。
生:“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着”。
师:课后将这两类短语,分别摘抄积累下来好吗?
生:好。
师:本篇课文中有两个要求会认的字。不许看书,看谁在读寓言的过程中就认识了。第一个,会读的请读。
生:“妻子。”
师:好,第二个。
生:“虱子。”
师:换个词你还认识吗?你看——
生:“视虱如轮”。
师:文章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找到的同学快读——
(学生读)
师:这就是——
生:“视虱如轮。”
师:本课还有三个要求会写的字。第一个,我们二年级就学过“歌唱”的“唱”。那不用学,大家都会吧?
生:会。
师:第二个,妻子的“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来说。
生:它的一竖不要出头。
师:对吧?
生:对。
师:注意一竖的收笔。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生:cì。
师:这个字背后是有故事的,你们看,左半部分,你知道念什么吗?
(学生试着读)
师:也念cì。甲骨文是这样写的——“■”,你看,像不像带刺儿的植物?
生:像。
师:哎,发展到金文是这样的■,发展到小篆是这样■,后来又发展成了我们学习的楷体,凡是用“朿”作形旁的字,都跟带刺儿的植物有关。比如说我们常吃的。
生:大枣的枣。
师:对,枣树的树枝上就带刺儿?再比如说,荆棘的“棘”。“朿”加上一个立刀就变成了左右结构的字,注意观察,捺要变——
生:点。
师:嗯,要谦让。这三个字要写得漂亮,那是有规律的,你们来看。多横多竖,要注意疏密匀称,别光看了,拿起笔来,选一个你觉得最难的写一写。
师:注意头正身直脚放平,两臂张开略挺胸。
师:注意“女”字的一横是最长的,要做到主笔突出。好的,你做到了结构疏密匀称。是的,“刺”的一点儿要注意谦让。
师:好,同学们坐好,今天我们学了《纪昌学射》,不断读书,不断发现,收获了这么多道理,同时我们又积累了两类短语。《寓言两则》中还有一则叫《扁鹊治病》。注意不要只读出一个道理就满足了呀。如果你也能像今天读《纪昌学射》一样,不断读书,不断发现,你就会从治病的过程,病人对病的态度,病人对医生的态度等方面得到很多启示,同样你也就会积累到与看病有关的短语。课下可以找来读读,咱们下课。
实录点评
“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以“创新”为核心词,鼓励教师们在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
“创新”固然可以推陈出新,探寻更多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新路,却也容易出现“总要弄出点名堂来”的形式主义和“自我折腾”,因为教育不是演出,也没有神话,它要求教育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而不允许教育者一厢情愿地去“创造”。令人欣慰的是,本次活动中就涌现出这样一批年轻的教师,他们遵从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研究和继承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为观摩者展示了他们新的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于东老师执教的《纪昌学射》便是其中很好的一个案例。
认真学习于东老师的课,我有如下体会:
一、课前谈话彰显智慧
按比赛规则,执教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进行几分钟的交流。如何运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为自己的教学做铺垫,历来是参赛选手们用心思考的事情。
于东老师与学生的“课前谈话”至少实现了三个目标。
1.文体先行,凸现语用。
《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教师在课前谈话中引领学生明确“寓言”就是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让学生利用自己读过的寓言《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守株待兔》等去验证这一文体特征,为接下来的掘“寓”学“言”明确了学习的方法。这种自然的文体联想,在凸现语用的教学中极为重要,于东老师以他敏锐的文体意识做到了文体先行,凸现语用。
2.体验成功,激励发现。
课前“看图找人脸”的游戏,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更让学生知道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没有一种快乐比不断“发现”更能激励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了,发现人脸的过程与之随后学习课文的过程是多么的相似、相通,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心理基础,也让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学而不厌的道理。
3.以身作则,严谨治学。
关于“纪”字的读音,于老师没有采用简单的“告诉式”,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说法以及自己的研究结论。第一,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姓”讲的时候,两个读音已经通用,按照习惯,可以读四声;第二,《列子·汤问》里面的人物不全是真姓名,《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不姓愚,智叟也不姓智,《纪昌学射》中的飞卫不姓“飞”,“纪”也未必是姓,所以可以读四声。想想看,如今有多少语文教师这样备课,有多少语文课能够呈现教师的学习过程示范给学生?于东老师的课,一开场就彰显智慧,令人耳目一新。
二、学习过程至真至简
阅读教学,多少年来我们都是按照字、词、句、篇的顺序带领学生学习,也有人呼吁为了顺应学生阅读的兴趣尝试过解读在先,识字写字在后,但始终没有令人满意的成功案例。于东老师的课,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先得义,再得言,得言中再得新义,如此在课文中反复几个来回,字和词也达到了不教而得的目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于东老师的课“创新”在此,大智在此,这是具有颠覆性的教学设计,值得语文教学同仁好好研究。
在于东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心怀梦想”“名师指点”到“练好基本功”,学生一次次读文后这一个个惊奇的发现,每一处都令人惊喜,都源自于教师肯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思考,交给他们去交流。而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又见教师不露痕迹的点拨、激发和引领,比如,由“想学射箭”到“心怀梦想”的提升;由“听飞卫的话”到“听射箭能手的话”,再到“名师指点可以少走弯路”;由“练眼力”,到“练眼力与成为射箭能手的关系”,进而到“练好基本功”的概括。可以说,教师强烈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让他的课堂朵朵花开。主导、主体的关系,在于东老师的课堂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读读吗?”这是于东老师在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语言的重要提示。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每一次“得义”必先读言,近而“得言”,并从中学到作者表达的技巧与智慧。这是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使然,它让于东老师的课始终关注语用,重视语用,以学生语言的发展为目标,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
三、语言运用独辟蹊径
为了彰显语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挖空心思设计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内容补白、拓展想象、续写仿写……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却极少出现从课文中挖掘语言要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现学现用,一课一得,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于东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也彰显他研究教材,充分使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的工夫。
于东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找出来,比较其程度,并在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课堂里,学生的表达让所有观摩的人听到了他们生命拔节的声音。可以说,这样的语言应用练到了实处,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是最有实效的教学。
不仅如此,于东老师还列出了课文中表示“看”的短语“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不会眨一下”“睁大眼睛”“注视”“聚精会神地盯”等让学生积累下来。这些短语,又一次让学生眼前一亮,似乎发现了新的秘密,这样的发现多么神奇,这样的作业多么有趣这样的设计,无疑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到了课外,激发了学生更多探究的好奇与学习语文的乐趣。
于东老师的课,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只能略谈一二。总之,《纪昌学射》一课,令人娱心悦目,有种身处雾霾忽见久违之晴空般的感觉,仿佛日丽风和,令人舒爽。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