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226400) 张永红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能交流,会说话。在人际交往的现实生活中,一席合宜的话语不仅能调和现场气氛,解决一些争端,而且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凸显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象回放
(1)一节县级小语公开课上,借班老师随机指名数个学生在课堂交流。学生思考踊跃,能紧扣话题认真交流,但部分学生交流时结巴、声音小,交流时语言过于简单,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
(2)一堂小学四年级情境作文课上,老师请学生就现场某一情节进行口头描述。学生支支吾吾,表述层次不清。不过,在接下来的书面习作中,他们的语言能力却能发挥到极致。
(3)五年级班会分组辩论赛上,正反方学生的观点都比较鲜明,可是在阐述观点时,语言啰嗦不精练,表达时语调平平,底气也不足。
现象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的教师夺取了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学生变成教师的倾听者。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欲望渐淡,说话能力始终不能有所提高。在交流时,习惯于沉默的学生口中所表达的或是词不达意,或是干巴巴的,他们的想法或主张因笨嘴拙舌而不能清楚表达。尴尬之后,他们会害怕交流,羞于表达。长此以往,学生有思想了,但用语言表达时很困难,不易与人产生共鸣。步入社会后,他们会在处事、交往等方面因语言表达的不巧妙、不形象或缺乏雅致语言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轻慢,影响他们融进周围生活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他们在今后生活中积累有好的经验、妙的方法,但因自己说不清楚、讲不明白而不能引起社会关注,自己的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将是人生的一大憾事。有感于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低年级抓起,从语文课堂做起。
实施措施
认识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语文教师就有责任沉下心来探索培养他们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1.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主动讲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单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还应该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提问题。至于问题的深浅,是否有价值,教师都不要轻易给予评判,这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讲话的策略之一。如教学《雾凇》一课时,有学生问:“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和雾凇一样吗?”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面含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然后给出答案。有了答案后,老师还想请你们说说原因。”小学生是纯真的,也是好奇的,他们会对自己的问题追根刨底,在兴趣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而老师的“有答案后请说原因”的做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问题提出了,采用什么方式来解疑,关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很显然,让学生就问题展开交流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学生不只会对不同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就是对同一问题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怎样才能让他们的意见归于统一呢?放手让他们辩论或讨论。无论是辩论还是讨论,目的都是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不过,想说服对方,不说出点理由是办不到的。于是双方都会尽其所知,使用煽情的语言、坚定的语气表述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说服的目的。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言词表达、语气使用及语言涵养都在默默发生着改变,而这些改变正是语文老师所期待的。
2.设计朗读实践活动,品读语言
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多设计一些有特色的朗读实践活动。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并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在朗读中,教师可通过变换语句语气、增减语气词、删除关键词及使用不同语速等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品味不同的语言,初步掌握说话的技巧。同时,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为语言表达酝酿讲话的底气。如设计《但愿人长久》一课的朗读时,我抓住苏轼情感的变化:思念——埋怨——宽慰,自主探求,读出情感,同时展开想象,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美好情感,品读课文的语言。
3.提供课外舞台,培养讲话能力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虽然语文课堂努力营造各种语言表达氛围,从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领悟了语言表达的精妙,培养了语言的感受力,但学生要真正做到口头表达的流畅、大气,在课外坚持多练、勤练是不可忽视的。
语文老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程设置,开展“中华经典天天读”、“社会万象日日评”、“习作你写我评”、“在校情况口头汇报”等活动,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观察和思考中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评价社会现象。学生面对不同的评价主体,使用得体的评价语言,收获不一样的评价效果。这些评价语言的娴熟运用,为今后口头语言的雅致表达奠定了运用的基础,并将终身受益。
当然,教师在着意培养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都要悉心指导学生如何表达才更合适,更有美感。比如,要求学生说话不能畏首畏尾,讲话要大气,语调要坚定……学生只有掌握口头表达的技巧,说话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