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东市和合小学(226251) 王柳柳
俗话说:内外结合,相得益彰。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应立足于课内,放眼于课外,让学生自由行走在阅读的“内”“外”之间,徜徉于语文的浩瀚天地之中,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开拓自己的语文新天地。
一、涉猎课外,触发动力
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及时涉猎课外内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主动阅读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对阅读产生“如饥似渴”之感。
1.预热——初步感知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平台。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资料,如作者、文中人物;提及的相关历史事件;涉及的地方;与文本相关的诗句、俗语等。这既为课堂学习创造了环境,同时又引起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兴趣,一举两得。
2.补充——深化感悟
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内容,扩大阅读含量。如在一些教学难点出现时,教师可适当让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难点有关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在一些语言的空白处,可尽量让学生激活已有的课外知识储备,进行恰到好处的“补白”。如在学习《负荆请罪》一课时,当学生谈到蔺相如处处让着廉颇,很胆小时,可及时补充《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从中品读蔺相如的人品。
3.延伸——尽情品味
每课的结尾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时机。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学生对于课内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课外资料查询,也可以给学生明确指明课后阅读的方向。如学完《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就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关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阅读。
二、走进课堂,习得方法
课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要想学生在阅读的天地里游刃有余,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内阅读,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积累一定的阅读内容,打好一定的阅读基础。
1.小小细节学品味
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细节。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去关注这些细节,学会在细节中感受,在细节中把握文本,从而在课外阅读中多关注这些细微之处。如《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说说知道了什么,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最后请学生补写省略号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就会去关注这些标点了。
2.空白之处善思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空白之处,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发现并填补这些空白,从而让学生学会品味,提升品质。比如,语文课文中的插图虽然都是静止的,反映的只是某个瞬间的形象,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对插图进行再创造,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从而使插图活起来。
3.着眼结构学写法
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一篇范文,作者的行文布局、写作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的写法。如教学《夹竹桃》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抓住“总—分—总”的结构及“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反复读课文,再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习作时是怎么布局谋篇的,并让他们把这种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学生感受文本结构美,领悟文本写作方法的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三、回归课外,形成习惯
在有效地进行课内阅读,掌握了一定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再放回到课外阅读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从而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1.定时阅读久成习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让学生定时去阅读。如每星期规定学生在早读和自习时阅读课外书籍,并建议学生在晚饭后,睡觉前进行一小时的课外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便习以为常了,阅读也就成了习惯。
2.选择阅读利鉴赏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那些有益于智力开发和语言发展,有益于培养健康情操的读物。其次,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广泛地浏览群书,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再次,选择书籍要讲求适度、合适。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选择一些内容浅显而且篇幅短小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人物传记、科幻作品、文学名著等。
3.展示阅读促深化
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有目的、更有成效,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如举办读书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比赛、智趣问答等,引导学生在多读书的同时,还要多思考、多实践。
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的阅读不仅要课内香,也要课外香。要通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让学生真正畅游于课堂内外,永远沐浴在书的芳香中。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