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琼华
语文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学科,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大语文观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熏陶。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巧用故事,寓教于乐,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享受故事的过程中活用语文,得到语言文字训练之功效。
所谓“微故事教学”,具体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相关的简明、短小的故事,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丰盈充实教材文本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从中悟到文理、掌握文道。微故事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要求。本文试就微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提出以下思考。
一、巧用背景式微故事,激发学习兴趣,铺垫情感
朱熹说:“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上课伊始我们采用妙趣横生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背景式微故事导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深入理解文本铺垫情感。
【《祖父的园子》“导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与今天学习内容相关的真实故事:《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的香港,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散文化抒情小说,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从萧红一生的经历来看,祖父无疑是一个重要人物。在萧红的记忆中,祖父是唯一爱她的人,祖父的爱是萧红童年时代唯一的温暖和亮光。在作家萧红的心里,幼时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祖父的园子也就是对已经逝去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在《呼兰河传》的结尾处,作者满怀深情地提及自己的祖父: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作者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祖父的园子》,去感受祖父的园子的独特吧!
培养学生浓浓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节选自名家的经典文章,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感受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上课伊始,导入背景式微故事,为学生描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奠定学习课文的情感。
二、巧用链接式微故事,深入理解感悟,润物无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一篇篇文章的背后都牵着一个个故事。故事诱趣,故事联想,故事启智。我们除了直接呈现短小故事外,还可以对一些长篇故事进行二度创造,转换成适合学生理解接受的生动语言,以微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也可让学生进行二度创造,以微故事形式在课堂中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内涵。
【《泊船瓜洲》之品“绿”教学片段】
读“绿”:理解“绿”的原意
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悟“绿”:体会“绿”的精妙。
师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冈,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看课文插图,你能猜出他用过哪些字吗?(到、过、满……)
师:关于改成“绿”字,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
师讲述王安石改字的微故事。王安石先用“到”字,他感觉不满意,于是继续琢磨,继续推敲,继续修改。换了十几个字,就是找不到灵感。突然有一天,他翻看唐人诗集,看到这样一句诗: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他觉得这个“绿”字用得特别好,就把这个“绿”字用到这首诗中这样一改,千古名句就有了!
(学生听完故事后谈启发)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不仅仅是王安石注重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还有贾岛也是这样的。
链接《贾岛推敲》的微故事。(内容略)
语文教师不能只埋头于课堂上的字词句作业,语文贵在“教无定法”,在《泊船瓜洲》等古诗文教学中,品悟“绿”字,光借助注释来理解换词还不够深入彻底。学生对“绿”字的理解也只会停留在精妙的层面上,所以必须借助王安石改字的微故事,并链接贾岛推敲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多储备一些经典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三、巧用延伸式微故事,引发探究之意,其乐无穷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对接。语文教师都明白要把学生引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一堂语文课结束,不是学习的终结,恰恰是另一个学习的开始。用微故事的形式加以延伸,让语文学习带着情感温度,带着语言的魅力,一次次洗涤学生的心灵,丰厚学生的积淀。
【《草船借箭》之延伸式微故事结课】
1.引:孩子们,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从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三国演义》这部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的魅力。如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其实,这部作品除此让人称道之外,还有隐藏于其中的汉字小故事也常常令人津津乐道,啧啧称奇。
2.听:《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两段杨修解字的故事。
①重修园门的故事。三国时,曹操帐下有位主簿叫杨修,此人聪明过人。曹操下令建造一座相府花园,花园建成后,曹操亲自前去观看,打量片刻,也不说花园建得如何,只是取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工匠不知道曹操之意,十分心焦,害怕不按照丞相的要求改建将会受责,于是去请教相府谋士。众谋士均不解何意,唯有杨修说:“‘门’中‘活’字乃是一个‘阔’字,丞相嫌园门太阔了。”众人听后,都觉有理。于是,工匠重新改造园门后,又请曹操来看,曹操看后非常满意也十分惊讶,问道:“是谁猜着了我的意思?”手下人说:“是杨修。”曹操当众将杨修夸赞了一番。
②“一合酥”的故事。(内容略)
3.谈:刚才的汉字微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4.结:同学们,《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古典名著,肯定有其独到之处。你们可以自己再细细品味这部巨作。把你的发现简缩成微故事来交流,
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火眼金睛,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千里眼”和“顺风耳”,善于利用语文课程的教育资源,更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上述例子中,笔者就是巧妙引用《三国演义》中趣味汉字的微故事,让语文学习变得丰盈,使学生在已学课文基础上,进一步把资源引入语文学习中,激发阅读欲望,拓宽语文阅读视野。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敏感性,随时与学生一起享受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搭建生活大舞台,走进语文大世界!
四、巧用练笔式微故事,提升习作能力,事半功倍
围绕“微故事”进行随堂练笔,基本形式有改编、续写、创编、写实等。在形象又有趣味的故事引导下,学生意识到原来写作思路还可以如此丰富,从而会从不同角度对写作内容予以理解,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不同故事的支撑而变得意味无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能得以发散,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定然有所提高,不仅积累素材,还能使习作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秋思》古诗词之创编教学片段】
古诗词中的名篇佳作为学生自由想象提供了凭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这些古诗词创编成别有情趣的微故事。比如,《秋思》一诗,看似平淡,却包含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在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的瞬间,笔者让他们把这首诗创编成微故事,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借助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开封”的场景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具体地写出来。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唉,我想写的话实在太多了,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呀!天刚亮,我就将匆匆写好的信交给了邮差,并对他千叮咛万嘱咐。邮差要走了,我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赶紧叫住他说:“请等等,我还有话要讲!”邮差不耐烦地掏出信。我急忙打开信封,匆匆浏览了一遍书信,好像又不知道要补充些什么,只好又将信封好,双手递给邮差,并说了声:“谢谢你!”邮差走了,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景,我苦涩又无奈地笑了……
总之,寓语文教育于微故事情节之中,让学生在享受故事的快乐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微故事语文教学正如一泓活水,浸润着语文课堂教学,符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透过微故事语文教学去寻找其内在的意蕴,也就是其所渗透出来的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生活状态,既是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变革。
微故事让语文课堂多了一份生趣,多了一份鲜活,多了学生的一次次顿悟,也多了师生之间的缕缕和谐。微故事,将轻轻叩开童心之门,也将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浙江省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 3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