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语文论文范文,小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构建学习共同体演奏课堂交响乐——《请到我的家乡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投稿图诺
  • 更新时间2017-09-14
  • 阅读量1091次
  • 评分4
  • 10
  • 0
当前,“学习共同体”一说风靡全国,这一提法意在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学习。高质量的学习是共同学习,它一般包含三个因素:相互倾听,有挑战性,符合学科本质。这种学习样态,在多年前台湾的课堂已见端倪。那么,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呢?笔者就以台湾省高雄市加仓国民小学潘慧婷老师执教的《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撷取信息,把握要点

(生齐读全文)

师:我想请你们找一找,课文里面表示类别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1:有“我们信仰佛教,我们敬仰孔子,我们喜欢吃鱼和豆腐”。

生2:有“请到我的家乡来,我的家乡是在欧洲北部的丹麦”。

生3:有“啊,我知道,那我知道”。

师:很棒,老师相信你们在家做了很棒的预习。既然这样,那我要问更深一点的问题。请问,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到日本会觉得很熟悉呀?

生1:因为日语里面夹杂着很多汉字,发音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生2:因为日本跟我们一样信仰佛教,敬仰孔子。

师:现在我要问问,丹麦和台湾到底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3:农业发达。

生4:气候都一样的湿润。

生5:都一样的靠海。

师:所以说渔业都很发达。

师:老师发现你们回家真的很认真在预习功课,给自己点个赞吧。这个赞呢,是告诉自己,我回家很用心了,所以,我值得这个赞。

【点评】表示类别的语句,即概括性的语句。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表示类别的句子,可以给学生搭建概括文章内容的支架,引导学生撷取课文的主要信息,进而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老师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意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师:你在预习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接下来是小组讨论的时间,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只有三分钟。这个三分钟很短暂,可是,却可以让你们对作者的这篇文章更加熟悉,等会儿小组讨论的时候,要注意倾听伙伴的发言,保持小组的合作。如果产生问题,发生冲突,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待会儿有时间慢慢来解决。

课件出示要求:请小组成员相互提问,相互问答,依循文本的脉络,寻找答案,限时三分钟。

【点评】小组合作是台湾课堂最大的亮点,教师通过出示要求,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强调相互倾听,相互合作,对于可能产生的冲突问题,教师也明确告知等下有讨论解决的机会,同时给出时间要求,让学生有种紧迫感,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师:好,短短三分钟,那么多的问题不可能讨论完。有的问题组内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就把范围扩大——全班讨论,因为有句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师:你们刚刚提问的那个部分,如果讨论时出现意见分歧了,没有办法获得共识的,或是回家预习时有了问题,想来问问同学,可是来不及问,你觉得这个问题一定要得到解答的,请你把它写在老师给你的提问单上面。等一下呢,我们把小组讨论不出的题目“秀”在黑板上面给大家看,好吗?

【点评】教师特别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利,没有范围的限制,可以是小组问题,可以是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并且专门给学生预备了提问单,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权利和机会。

三、展示汇报,全班讨论

师:小组讨论后,是否有些问题是大家无法解答或看法有差异呢?

(一)展示第五组提问单

组长: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有两个家乡?

师: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作者说“来吧,请到我的家乡来吧。我的家乡在欧洲北部的丹麦。”可是作者又说:“请到我的家乡来吧,我的家乡是在亚洲岛国的日本。”请问,作者为什么有两个国家?

生1:可能作者的爸爸妈妈到过这两个国家。

生2:可能她最喜欢这两个国家。

生3:说不定她爸爸是日本的,妈妈是丹麦的。

生4:可能她住过日本,也住过丹麦,这两个国家她都住过。

生5:可能她就想介绍这两个国家。

……

师:林海音先生是哪里人?她的家乡是这两个吗?老师要介绍一下,林海音先生写《请到我的家乡来》,实际上她介绍了很多国家,而这两个国家是编者编课本的时候把它选进来的,所以,刚刚明远同学(生5)说得真好。

【点评】给学生大量猜测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逐步弄清作者写作的目的。

师:她究竟想传达什么讯息给我们?

生1:她希望我们到那些国家去旅游

师:为什么?

生1:因为百闻不如一见。

师:说得好。通常我们都是坐在家里面看看电视,看看网络,听听广播,光听人家说,“哇,那里有多好玩多好玩”。下次有机会我也想站起来,背上我的行囊,到欧洲国家去看一看。

师:第二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到底想要传达什么?

生2:想要介绍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与特色。

师:为什么?

生2:她可能特别喜欢这两个国家。

师:老师想把你们的记忆勾回来一点点,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老师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跟日本很相近、很熟悉?

生1:因为日本的文字加了很多汉字,发音也差不多。

生2:他们一样信仰佛教。

师:或许编撰小组因为这两个原因才选了它们。回归到课文里面,作者到底要传递什么信息给我们?

生3:她想把这样漂亮的地方介绍给我们,也希望我们有时间到那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师:因为我们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生:不如行万里路。)也就是百闻不如一见。当你在课文里面看到这么漂亮的地方,心里会有一点点感动,想要去看一看,是不是像作者说的那么漂亮,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是不是真的?甚至是他们的文化是不是跟我们这儿一样?

【点评】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更给学生以“行”的启迪,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主旨。

(二)展示第一组提问单

组长: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日本是国际有名的观光国家?

生1:因为日本古迹多,比如有大阪城,有京都的金阁寺,有大佛像,还有富士山。

师:去过日本的请举手。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去过日本的哪里?

生2:我去过北海道,赏雪。

生3:我去过日本的东京,近距离地拍摄东京的铁塔。

生4:我去过日本的富士山,近距离地赏雪。

师:很难得的经验。请几位课后好好准备一下资料,把你们去日本玩的那些照片找出来,东京铁塔的、北海道的、富士山的照片,整理一下,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谢谢。

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本课要介绍这两个国家?

生1:想要比较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师:为什么挑日本和丹麦?

生2:因为它们有很多地方跟台湾相似。

师:现在我把林海音先生的情况与大家分享。

师:她出生在日本,住过北京和台湾,她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家,著作有很多很多,她的文学作品是大家耳熟能详。《请到我的家乡来》,是她众多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她有一本书非常的有名,叫做《城南旧事》。这一本书,它不只是文学名著,甚至还被拍成电影,在很多地方都放映过。林海音先生非常热爱文学,也非常热爱文艺活动。

【点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适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的经历化为学习的资源,并适时补充作者的简介,知人论世,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四、了解意图,鼓励实践

师:所以当我们选择这两个国家介绍的时候,老师要回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林海音先生要写这一本游记来跟大家分享呢?

生1:她想介绍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

师:希望借她的笔,把特色文化传递到每一个读者的心里;希望借她的笔,让我们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甚至借这些文章的内容,让我们可以去浏览每个国家美丽的风景。最主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生2:百闻不如一见。

师:所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你坐着去看,去讨论,都不如实际亲身去体验、去看一看来得重要。如果有机会,我们透过作者的笔下所描述的世界,具体地去看一看,走一走,去看看别人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去学习别人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

【点评】这节课,老师就是想告诉孩子:唯有问,读的东西才能深入;唯有问,大脑才能思考。学了这一课以后,不仅让人产生读《请到我的家乡来》这本书的愿望,更让人深刻感受到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的道理。

【总评】

本课中,教师如同一位乐队指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给予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权利;设置冲刺与挑战的问题,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利用话语和声调的柔和性,营造了宁静且循循善诱的课堂,形成了管弦乐般的交响曲。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给予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权利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所有的学会,没有是教会的,所有的教会,从根本上说都是自己学会的。而构筑学习共同体,就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这样的课堂包含三个要素——“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分享表达”。教学中,教者适时地设置了4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导学单,给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通过出示要求,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强调相互倾听,相互合作,对于可能产生的冲突问题,教师也明确告知等下有讨论解决的机会,同时给学生以时间的要求,给学生以紧迫感,从而达成单位时间内的高效学习。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共同体的学习得以成功的要诀:1.怎样组织小组?实践证明,以男女混合的四人小组最为适宜,且无需领导者,因为在“共同体学习”中重要的是人人平等。2.何时实施?当教学过程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出困惑的表情的时候,就应当马上组织“合作学习”。3.何时结束?小组学习应当是随“学习”的发生而发生,随“学习”的结束而结束,但具体情况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把控。

二、设置冲刺与挑战的问题,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

共同体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与同学的合作,让学生能挑战自己原先不能达到的水准。教学中,教者把学习权利充分放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这样,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富有“冲刺与挑战”的问题,经由全班的讨论,在生生、师生的对话互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在此其间,教师退居学生身后,适时点拨引导,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

如通过小组讨论,产生“作者为什么有两个家乡?”“作者究竟想传达什么问题?”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充分进行猜测,比较异同,再适时地补充选文的来源,介绍作者,知人论世,从而让学生了解编者及作者的意图,进一步感受“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的道理。

三、用话语的启发性和声调的柔和性,营造宁静且循循善诱的课堂

教学中,教者始终以商量的口吻在和学生对话,语调柔和,如一位知心朋友,娓娓而谈,营造了一种宁静柔和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主要通过“倾听”“串联”“反刍”三种方式,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习。

第一,倾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审慎地、谦逊地听取他人的话语。在倾听中,教师适时地肯定与鼓励学生,如“给自己点个赞吧。这个赞呢,是告诉自己,我回家很用心了,所以,我值得这个赞”,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对话气氛。

第二,串联。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把教材与儿童联系起来,把一个学生的发言同别的同学的发言联系起来,把生活知识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深化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如在理解“为什么说日本是国际有名的观光国家”时,让学生说说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并让学生好好准备资料将来和大家分享,这样就把教材和学生生活串联起来了。

第三,反刍。教师适时地把话题引回原点,在儿童不能理解的时候作再次阐述。一旦反刍或追忆、回味之后,又会将儿童的思考引向深入。然后再“倾听”,再“串联”,再“反刍”,如此循环往复。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两个国家”时说,“老师想把你们的记忆勾回来一点点,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老师问的问题,老师问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跟日本很相近、很熟悉?”前后勾连,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从而使他们了解了编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