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9月儿科实习护生60名,根据教学模式差异性分为两组,各30名。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带教。比较两组护生考核成绩及实习质量。结果:观察组考核成绩评分及实习质量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生带教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生考核成绩及实习质量。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 儿科 护生带教 考核成绩 实习质量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要求高、变化快、风险大等特点,由于儿科护理对象为儿童,往往存在活泼好动、配合度差等现象,护理难度和工作强度相对较大[1]。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保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且现阶段医疗管理模式也不断转变,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以往常规护理带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护生理论知识的教学,仅安排护生接触最简单、基础的护理操作,很少接触专科技能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生学习积极性,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多种措施帮助护生学会识别护理风险,通过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风险案例及具体的预防性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风险[4-6]。本研究选取儿科实习护生60名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在儿科护生带教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总结阐述。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9月儿科实习护生60名,根据教学模式差异性均分为两组,各30名。对照组女29名,男1名;年龄20~25岁,平均(22.57±1.15)岁。观察组女28名,男2名;年龄20~24岁,平均(22.46±1.22)岁。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对照组开展常规带教:根据医院儿科实际情况,结合实习教学大纲,由教师根据临床经验和自身掌握的儿科理论知识为护生进行儿科护理知识讲解,安排护生定期进行临床实践,实践内容主要为简单、基础的护理服务,包括床单整理、口腔护理、保持患儿舒适体位等。⑵观察组在常规带教基础上予以护理风险管理:(1)护理风险的评估和识别:护理风险管理开展的基础是风险识别,识别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并进行应急处理,是规避护理风险的关键。带教前为护生讲解护理风险管理相关知识,介绍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主要内容为:培养护生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缺乏预见性以及缺乏保护意识而产生护理纠纷,加强护理技术操作方面的能力,例如避免静脉穿刺失败、药物外渗、标本错误等,在沟通时注意沟通技巧以及沟通的态度,避免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反感。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有利于进一步接受治疗以及护理。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避免出现打错针、发错药等情况,若出现则需及时报告给带教老师,反映患者的病情状态,避免患者出现生命危险。儿科大部分患者为儿童或者幼童,会经常出现哭闹不止等情况,严重影响护士的操作,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采用适当的方式调整儿童的哭闹行为,使自己的操作可以正常发挥。(2)护理风险管理:a.严格查对制度:在为护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加强培养护生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避免发生差错事件,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使护生明白护士的各项操作与患儿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是紧密相关的,不能出现大意、疏忽等情况,对于任何操作都要规范、及时、认真。指导护生采取多重参与双向核对制度,保证开展换液等操作时,双方确认无误后实施,保证操作的准确性。b.严格规范各项技术操作:带教老师在护生每接触到一项护理技术操作时都要通过亲身演示、语言宣讲相结合的方式为护生进行一次完整、正规的护理操作,使护生在脑海中对该项护理操作形成一个正确、规范、完整的操作印象,逐渐练习直到能够熟练掌握。c.加强安全护理教育:对于刚进入儿科实习的护生而言,应组织其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等,加强护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预见性,吸取经验教训;为了提高护生抵抗护理风险的能力,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首先进行风险种类、情景类别以及预防措施的确定,实施风险案例情景叙述,启发式完成情景教学,讲解预防措施,分析发生原因以及经验教训分析,全程教师与护生应进行有效的互动;增强护士的责任感,由于儿科的患者人群较为特殊,因此带教老师需要培养护士的责任感,针对仪表、语言、动作等进行一系列的规范,全方位提升责任感。
评价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护生考核成绩、实习质量优良率。(1)出科前为护生进行考核,包括儿科护理学知识、儿科常见疾病、儿科风险评估、健康教育、技术操作等知识,并进行技能考核,各项均采取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成绩越好;(2)根据护生平时表现记录平时成绩得分,实施百分制评价,分为四个等级,包括优、良、中、差,得分<60分为差,得分60~79分为中,得分80~90分为良,得分>90分为优,优良率=(优+良)/总人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护生考核成绩比较:观察组儿科常见疾病、儿科风险评估、健康教育、护理学知识、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护生实习质量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护生实习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实习质量优良率比较[n(%)]
讨论
现阶段,人们的医疗需求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医学模式也逐渐向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管理模式也随之变化[7-9]。这就要求医务工作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还需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以最佳身心舒适度完成治疗。儿科所收治患者具有发育不成熟、年龄小、无法配合治疗护理、哭闹、天性好动等特点,而且对于刚进入医院实习的学生而言,如何适应临床、如何规避护理上存在的风险、如何应对产生的护理风险,大部分护生欠缺这种能力,因此护理工作易发生差错,具有较高的护理风险[10-12]。儿科往往是护生实习的主要科室,而带教方法会对护生综合能力、操作质量等造成直接影响。
临床以往常规护理带教更加注重护生理论知识的教学,且在儿科带教过程中为避免护理纠纷或护理差错的发生,往往仅安排护生完成基础、简单的护理操作,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生理论知识水平,但综合护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工作能力[13-15]。在带教过程中应注重给予护生多一些的关怀以及指导,使护士的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增强家属对护生的信任感,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使得带教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护理风险管理是临床新型带教管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对儿科护生带教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结合科室特点、护生实际情况等,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分析儿科相关隐患,结合临床以往经验,有效制定预防性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对护生的护理教学管理,有效培养护生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进而有效提高护生对儿科护理风险的抵御能力,降低临床实践过程中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16-18]。护理风险管理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护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寻找并解决隐秘风险,降低或避免护理危机的发生,有效保证患儿安全,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为儿科患者提供更为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19-20]。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士可以对一些护理风险进行认识以及防范,可以尽早预见风险,对风险进行鉴定以及评估,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带来的错误,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提升带教工作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生在儿科护理学知识、儿科常见疾病、儿科风险评估、健康教育、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护生实习的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儿科护生带教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生考核成绩、实习质量以及临床能力,提升其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减少护理风险发生,值得进行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