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会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 投稿霸霸
  • 更新时间2015-09-12
  • 阅读量398次
  • 评分4
  • 69
  • 0

隋欣 钱忆风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各单位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改革考核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改革考核方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改变观念、完善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考核方式在不同学科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考核与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人才。

以本学院为例,学院从2002 年就开始招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包括医疗保险和医事法律2 个专业方向,至今已有7 届毕业生,2010 年,学院成功申办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和健康管理专业两个专业方向,从2012年起开始招生。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公共卫生管理学院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具体包括:

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形成了一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与国内名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开展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增加平时作业、调研报告、技能考核等日常检查与评定的比例,压缩期末考试的记忆题型的比例,借此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逐年提高,这其中就有改革考核方式取得的成效。

一、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考核方式单调

目前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闭卷考试和结课论文考查,多为终结性考试,不注重过程考核。在闭卷考试模式下,学生是以知识的记忆为主,不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结课论文考核模式下,很多学生应付了事,并没有深入思考,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区别各性质不同科目的特点,无法真正达到教学大纲叙述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的要求。

2.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重视不足,考核内容不全面

目前考试方式覆盖面较小,不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对于书本基础理论足够重视,却忽视提高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现行高校中,很多专业改革教学,使教学过程中实践学时所占整体比例有所增加,但却没有将实践教学的考核同样重视起来,期末考试并没有增加相关实践内容的考核检验,仍以卷面理论考试形式为主,结果形成了学生期末临考突击背诵课本内容或笔记来取得所谓的高分,没有发挥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指导作用。

3.考核结果功利性强

这是指考核结果直接与学生的某些利益直接挂钩,如奖学金、班干部、评优甚至毕业找工作等,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对于考核结果的目的明确———只是为了高分而学。

4.现有教学管理模式制约考核方式

试卷的整理与分析是本科教学评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这项任务原本的目的是通过试卷的覆盖面、难易度、区分度等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了统一标准易于操作检查,很多学校将试卷整理内容进行量化与抽象概括,并且设置的各种检查要求与量化指标主要针对闭卷测验的试卷,其余的非闭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小组作业、实践报告等),经常由于没有统一的量化检验指标而遭到忽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成为了考核手段多样化的制约。

5.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的主要部分是要实现精英教育,因此更强调因材施教,但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其实实行的是一种“一锅端”的考核,统一的试题、相同的考核标准、唯一的考试答案,都无法突出学生的个体特征,无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因势利导,真正发挥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也就无法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公共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的途径

1.改革考试管理体制,建立公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考核体系

公共管理科学是当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政府、非政府公共机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应用科学,其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和应变能力等。

当前,整个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在改革考试管理体制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管理理念的转变,只有建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需要的考核体系,才能将考核方式的改革落实到位。各高校正在执行的考试管理体制通常都是突出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削弱激励功能,此种体制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要求的改变决定着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只有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这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因此,相关部门在改革考核方式的同时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案、培养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同步操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管理类课程改革,才能使改革落实到实处,才能使改革有进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的目的,不同考核方式具有各自鲜明的优缺点,需要我们针对不同课程进行考核方式的组合。

应根据公共管理类课程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学生。如学科基础课考试仍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语言类的专业课程以闭卷考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性的专业课程以闭卷考试和分组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商务礼仪、推销与谈判、导游业务、管理沟通等课程通过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分组展示打分,考核其应用能力;写作性的专业课程以案例分析和课程写作相结合的方式。

2.公共管理类课程推行考核内容多样化,重视能力培养

传统考核内容过分强调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改革考核内容必须按照创新人才的标准去变化,要把考试内容定位在既考核学生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上也要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

我院在这项改革过程中采用的具体做法是进行考试题型的改革,以考核学生素质和能力作为重点方向,大幅度减少了客观标准试题的比例,由原来每张试卷中占40%~50%甚至更多的客观题型逐渐缩减为现在执行的20%以下,其余80%及以上的内容均为主观题类型,这种改革突出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强化过程性考试

教师及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测试、平时作业、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方式,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再进一步透彻的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各项能力提高。此外,从授业者角度讲,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区别重点难点在更高层次改进教学。以我院《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为例,在原有终结性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形成性考核部分,将期末终结性考试作为总成绩的6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增强了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保证考核效果的最佳化。另外,除笔试之外,将其他考核手段引入考核过程,如增加了教学实践、专题讨论、出勤记录等,分别所占比例为形成性考核的60%、30%、10%,综合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教师参与考试改革。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进行考试改革措施的制定与推行都离不开他们,教师不应该只单纯作为考核方式改革的执行者,而应该成为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对于学生的特点与各种考核方式的利弊有更多的发言权,管理者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在教师中广泛宣传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改革过程中,才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实践意义的改革方案,在执行改革方案时才能有的放矢。

5.考试评价引入学生评价

在对学生的全面考核中不应该只局限于由上至下的传统考核,可以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在职员工的有关考核办法,如360 度考核,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适度参考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结果,尤其在形成性考核过程中,例如策划书、小组讨论、专题研究等考核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使考核主体多元化,对于学生的考核结果来源于各个方向而不是单一的,这样会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协调发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考核结果更客观更全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靳秉强,王丽慧,高连香.公共管理类课程授课八忌,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9期.

[2]韦海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管理类课程改革需要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月.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