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为人民服务”思想到“中国梦”——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传承及发展

  • 投稿雪歌
  • 更新时间2015-10-22
  • 阅读量595次
  • 评分4
  • 90
  • 0

胡 朝

摘 要:“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者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及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所在,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和衡量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从“为人民服务”思想到“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传承和发展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终极理想和毕生追求。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人民服务;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1-0032-05

收稿日期:2014-12-12

作者简介:胡朝(1987—),男,江西高安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广东省党建研究项目“高校党建与舆论引导互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GZZZB11;2014年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开放式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201408。

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后继者毕生的信念和追求,因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后继者所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终极理想。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取向在于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及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一经传入中国,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相结合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为人民服务”思想到“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生动体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高度提炼和升华。

一、“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终极指向

所谓价值是指“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其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1]而价值观则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或现象对于人的需要和意义而言形成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一般而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与精神”是价值观研究中两个无法逾越的维度,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学者们对价值观的研究常常出现偏颇和混乱,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直到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实现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时候,“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追求与精神信仰”才真正获得了统一,这个统一就是“自由人联合体”。从此,人们对价值和价值观才有了全新的、科学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学说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都是人,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人,而非虚妄的、神秘的和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研究旨趣和行为实践的终极目标在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并进而解放全人类,马克思及其后继者通过严谨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的实践探索,得出了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论,他指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自由王国”,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2]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既重视物质财富的创造,也强调精神文明的培养;既重视个人的价值追求,也强调实现所有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即实现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的高度统一。在马克思全部的理论著作和行为实践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从理论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基于实践的观点,以最新的科学成果为依托,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方能最终解放自己。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劳动价值论),从“商品”出发,揭示了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根治的基本矛盾——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幻想通过无休止的经济危机浪费产品和自毁生产力的手段,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必将灭亡,科学论证了“两个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跳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窠臼,同时指出改良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危害;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创立新制度的社会力量;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革命是阶级斗争最激烈的表现,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彻底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并进而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只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人类才能进入“自由王国”,“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研究都是为了把伟大的认识工具交给工人阶级,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而服务。

从行为实践来看,马克思及其后继者不仅在理论上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且在亲身加入革命实践活动的同时与各种形形色色的理论作斗争,把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武器介绍给工人阶级,引导他们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解放自己、建立人民政权、确立公有制。在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着手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素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旨趣和行为实践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引导人们进入“自由王国”。因而“自由人联合体”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终极指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从“为人民服务”思想到“中国梦”

“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革命和建设才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紧密结合并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由人联合体”为准则和指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先后表现为: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与“坚持两手抓”思想、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同志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中国梦”。

(一)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思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所有理论研究和行为实践的终极价值和毕生追求。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对张思德同志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号召全党全军学习“张思德精神”。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3]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4]1947年,当得知刘胡兰被国民党杀害的消息后,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刘胡兰的为人民而牺牲的革命精神,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指出刘胡兰是为革命而死、为人民而死。毛泽东同志还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对工作要有热情,要负责任,对人民要热情,不要冷冷清清,号召人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强调全体党员干部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要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始终不变。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生动体现,不管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毛泽东同志的价值观中,“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其毕生的信仰和追求,“为人民服务”思想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宗旨和办事的根本原则。

(二)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与“两手抓”思想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巡”时指出:“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从此确立的“三个有利于”思想被视为判断改革开放成功与否以及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知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为将来我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共产主义只能是空中楼阁。为此,邓小平同志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邓小平同志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思考,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才是社会主义”,[7]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经典的论述,他指出:“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8]“发展才是硬道理”;至于如何发展生产力,他又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为此,我国在农村建立了“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则是对国有企业和经济体制进行了重点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开放格局。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唯生产力论者”。关于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他指出,党和国家的工作必须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参照,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诸如贫富分化、公平缺失、腐败、社会风气和道德滑坡等问题,邓小平又指出,既要努力“把蛋糕做大做好”,也要重视“把蛋糕分好”,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0]邓小平同志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发展,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三)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新时期如何开展党的建设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既是江泽民同志及全党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现实问题。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要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指党和国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全民共享。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出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深刻体现。

(四)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

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累积了诸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有扩大的趋势、城乡差距与地域差距拉大、公平正义缺失、道德滑坡、生态危机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胡锦涛同志以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扬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要求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坚持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要协调发展,要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强调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的过程、发展的方法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上确实出现了一些诸如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和谐现象,面对社会风气和思想道德滑坡的现实,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提炼与升华,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标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传承和发展的又一深刻表现。

(五)同志的“中国梦”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2]

“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呈现出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色彩:国家富强,就是指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国梦的实现和人民幸福奠定物质基础;民族振兴,就是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人民幸福,就是指要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切实增强全民的幸福感。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的热切期盼,“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和努力,为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梦”的生命线。2013年6月18日,总书记号召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活动总要求。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对人们负责的工作原则,改进工作作风,维护人民的利益,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中国梦”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又一发展和深刻展现,只有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改革成果全民共享,才能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提炼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为总书记的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国情相结合,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由人联合体”,并将其丰富和发扬光大。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三个倡导”就是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即实现国家富强;民主即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文明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即实现社会和谐。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正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法治即依法治国。爱国即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振兴。敬业即要求公民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诚信即要求公民诚实守信。友善强调公民互尊互重,和睦友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提炼、升华和具体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永恒不变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个根本准则而展开的,从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到同志的“中国梦”都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生动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05.

[2]逢锦聚,陶德麟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7-231.

[3][4]毛泽东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1004-1005,1039.

[5]毛泽东选集(第2卷)[C].人民出版社,1991.660.

[6][7][8][9][10]邓小平文选(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3.372,255,136,374,143-144.

[11][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07.15,31.

[12].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人民出版社,2013.23.

(责任编辑:牟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