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给文言文教学活血通络

  • 投稿江湖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471次
  • 评分4
  • 79
  • 0

湖北省黄石三中 张梦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63-02

文言文好像一座大山,横亘在老师和学生心中,艰难跋涉,却举步维艰,投入很多,但收效却少;文言文教学好像一个沉疴多年的病人,气血阻滞,经络不畅。钱梦龙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谈到,“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作为教师,如果对文言教学不能理清头绪,给文言教学活血通络,而只是一味埋头苦教,填鸭灌输,恐怕只能缘木求鱼,适得其反。笔者根据多年的文言教学实践,有如下体验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要理顺“古”和“今”的关系

学生经常会问笔者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文言文这么难学,我们为什么要学?以后又不会用,难道就是为了考试吗?”如果跟他们说一些文化传承的大话,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真正理解和认同的。他们要得更多的是感性认知和切实的体验,作为老师首先要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观念:文言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并且一直滋养、感动着今人。

1.竖立标杆,树立信心。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空洞说理,不如用真人真事让他们心服口服。笔者一般会树立两种榜样,一种是名人故事,一种是学生典型。让他们明白,古文经典中藏着文化,藏着智慧,藏着精神。尤其是树立学生典型的效果是最好的,不仅能让这个榜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而且能让其他同学有“他都能,我为什么不行”的感觉。使学生从“文言读书交流会”中来,从“走进作者活动”中来,从优秀习作中来,从精彩发言中来。总之,只要你有引用、有心得、有拓展、有收获,教师就一定会给你充分地肯定。

2.列举数据,明确目的。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汉语的375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的92%仍旧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的高达82个。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因此,学习好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学好文言文,从中汲取前人创造的优美文字的成分,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的内容。

3.旧酒新瓶,提高兴趣。学生不喜欢文言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陈旧。老师教法陈旧,古文思想的传统、含蓄、深沉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所以面对这瓶旧酒,我们是否要换个包装,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还怕文言文学不好吗?现在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存在即是合理”,这种方式之所以很有市场是因为,它条理清晰,扎实有序。然而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索然无味。所以偶尔换换口味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笔者有自学课、讲读课、研讨课、对比课、活动课、串烧课等多种课堂样式,当然要随文附式,不同的文章可以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作为老师一定要清楚其最终的目的是为文言文的教学总目标服务的。

二、要摆好“师”和“生”的位置

传统的以串讲为特征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们常常把文言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和特殊句式,在串讲课文和讲解练习时,反复强行地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学习的完全被动,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习效率降低。所以要想文言课堂亮起来、活起来,就必须重新摆好“师”和“生”的位置,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具体操作中,笔者有一些体会,并做了如下尝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因此,“启发”式教学更强调学生是思考的主体,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力。所以,文言课堂一定要强调预习,而在预习中,一定要强调质疑,可以是字音、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等方面的问题。只要学生带着疑问,有“愤”和“启”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对课堂充满期待,并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把课堂变成自己解疑和求知的地方。

2.让学生在讨论中融入课堂。与老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不同的是,“讨论式”教学方法更能够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老师只把握课堂的大体方向,并在关键时候拓展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和“百物”都有自己的天性和运转规律,不必言,尊重就好,顺应就好。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懂得激发,能顺势引导,并能给学生提供发挥的舞台。所以,笔者的文言课堂总是最大程度地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而讨论则是最常使用的方式。比如,学生可以把自己预习时思考的问题放在六人学习小组内部提交,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每个问题由组内两位同学作为作业课下思考,课上会给时间充分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提交给老师,老师则视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单独解决,还是全班共同讨论解决。这样就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我想法的机会。当然,有时当学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时,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甚至有些好的问题可以拟成辩题,组织学生辩论

三、要认清“文”和“言”的分量

“文”和“言”就像一对兄弟一样,是密不可分的,“言”是形式、是工具、是载体,“文”是内容、是文化、是精神。可在教学实际中,一些人把它们给割裂开来,有的只讲究文言字词句的落实,而偏废了对文章的整体究读;有的则是只注重对文章文本的探究而忽视文言字词句的落实,忽视对学生基础的巩固和夯实,这样都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好的文言课堂一定是“文”“言”并举,人文性与工具性应得到和谐的统一。

1.在读中记“言”, 老师之间流行的说法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在笔者看来,生硬的字字落实没必要,老师累死,学生还不买账。笔者主张,在指导诵读的时候去体会某些语气词、关联词、特殊句式所传达的不同效果;在诵读中去体会,在具体语境中去揣摩某个实词的具体含义。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对“焉耳矣”的揣摩,我们就记住了三个语气词,并体会到了梁惠王的自诩和抱怨。学生读得多了,就自然记住了。

2.在读中悟“文”,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能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把握。比如,读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一句时对其中的“安能”“宁”“而”加以揣摩,我们就能体会到屈原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态度。因发声而动情,因动情而明义。文章的含义在诵读中逐步清晰,古今的时空距离逐步缩小,通过诵读,学生能聆听古人的亲切教导,与古人做精神上的交流。所以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会插入多种形式的诵读环节,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默读、思读、记读,分角色朗读,改写对比朗读等多种形式。在笔者的课堂,读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思维的开端靠读来发动,理解的成果靠读来体现。

高中课本所选文言篇目可以说是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不仅艺术上臻于完美,思想上更是催人奋发,其作品大多讲究气节、修养,思想内容非常广泛,可涉及到学习、生活、思想、意志、情操、哲理等方面,一定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只有投入更多精力,打通文言经络,遵循教学规律,才能有效完成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并让学生真正爱上文言文所承载的中华文化。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