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放飞舞动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

  • 投稿通信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40次
  • 评分4
  • 72
  • 0

文/王 妍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老师是放松的,学生是轻松的,激发兴趣,利用“鲶鱼效应”,抛砖引玉,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答案求同存异,让学生学会质疑,让教学取于生活,让思维“舞”起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课堂;激发兴趣;鲶鱼效应;舞动思维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说、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如此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我在教学中尝试着以下做法:

一、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起来。如《尊严》一课,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一的班队会搞了一个“自由辩论会”,辩题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规定正、反方,辩手等。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有个别同学甚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怎么留下来?”“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辩论赛上,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这堂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不少挪威人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活的沙丁鱼鲜嫩可口,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时间又长,因此最后抵港的沙丁鱼除了死的就是奄奄一息的,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误将鲶鱼放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紧张,加速游动,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便是“鲶鱼效应”。

课堂上,我经常利用“鲶鱼”来抛砖引玉。如《孔子拜师》一课中,“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有难度。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学生的反应,“水面”比较平静。为了让水面泛起“涟漪”,我找了一条“鲶鱼”。这条“鲶鱼”的特点是,知道的敢说,不知道的也敢说。“人们敬重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我从‘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中看出来。”她的回答引来一大群“沙丁鱼”的参与。这些沙丁鱼顺着鲶鱼的思路踊跃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寻找新的“鲶鱼”来改变思维方向,因为“鲶鱼”思维敏捷,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第二条“鲶鱼”的回答又把“沙丁鱼”的思维引到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之中。这样的设计自然、热烈,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让思维“舞”起来

1.让答案求同存异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

作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会很失望,即使是学生们是对的,也要把学生思维拉回到原定轨道。其实那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

2.让学生学会质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学会质疑。

课堂上老师尽一切办法,使学生保持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

首先,设计问题要有价值。一个问题提出来,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这个问题就有价值。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上课伊始,我讲了诸多关于李白、孟浩然之间交往的小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感悟了李、孟之间深厚的友谊。

其次,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

3.让教学取于生活

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带来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反过来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此,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允许他们自由的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动起来,让思维舞起来,师生水乳交融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才真正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春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