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红梅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朗读”,“品评”和“背诵”。由于古代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传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诗、品诗的方法。
第一阶段:朗读
关于朗读,在这里我不想多说,读,对于诗歌的意义,我想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结论。
那怎样朗读更有效果、更能读出诗的味道呢?在朗读之前,做好以下准备:(一)查字典读准音;(二)划分好节奏;(三)把握准感情。从而为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必要时教师可做好示范,以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抑扬顿挫的读书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感兴趣。我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朗读声中是能品出其中诗味的。
好的朗读,也是使学生充分认识诗歌艺术力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才能更准确地体会文中的表现手法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用,从而受到感染。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朗读更准确,更富有感情,使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重轻,都能恰到好处,符合诗歌的语言规律,体现诗歌的语言美。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得知,反复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鉴赏诗歌,还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从而提高学生背诵的能力!
第二阶段:品评
诗是一幅画,画是一首诗。
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欣赏与评析,诗歌的意境是由情与景交融而出现的艺术境界,“情景者,境界也”,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情感有机的结合而创造出来生动画面。“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整体画面,“意”就是蕴涵在这些景物和画面中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有的以意取胜,直接抒发强烈的真挚的感情,如李白的《行路难》、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普赋壮词以寄之》,有的则以境见长,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的五句二十八个字,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残阳夕照,道远村僻,游子思归,悲绪四溢的秋野图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并和学生一道,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整体画面,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再现诗中作者创造的意境,从而理解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和寄寓的感情内涵,在思想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和熏陶。
例如,在学杜甫的《望岳》一诗时,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假如你现在就现在作者当时的地方,眼前同样是泰山的此情此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表述出来。很明显,考生要想成功地完成这道题目,肯定得对全诗有个整体的了解。其中的“所见”,就是作者描绘的诗中的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而“所感”当然是作者所表达的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一来,我们不但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创造力更体现在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语言的描绘把抽象的文字通过想象转化为形象的画面,但是毕竟文字的表达也有局限性,况且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么强的表达能力。而画画却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尽管画得不一定好,但只要形似即可,表意即可。画面的布局,景物的设计,颜色的搭配,人物的衣着、表情等等都会融入学生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不同的学生会赋予同样一首诗歌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此景此情此意。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这些诗画结合的作品,也可以使学生们互相借鉴,知己之不足!
第三阶段:背诵
“诗”和“歌”合称为“诗歌”,其实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唱的一首歌。
义务教育阶段对诗歌的考查,还是停留在背诵默写阶段。即便这样,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遗忘率很高,毕竟所学的诗歌离我们这个时代相当遥远,想要学生真正感受领会到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死记硬背的现象比比皆是。
怎样提高学生背诗的兴趣呢?特别是一些较长的诗歌,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路难》等等,对于一些文学基础、理解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来说要一口气背完,并保留在脑子里实非易事。八年级下册的的综合实践“古诗苑漫步”给了我启示:唱!罗文一曲《满江红》激情澎拜;王菲的《水调歌头》委婉动听;邓丽君的《虞美人》哀怨惆怅……就连天王级的歌星周杰伦,在它所唱的歌曲中无时不闪烁着古典诗词的影子。因此,在我的倡议下,把难记难背的诗歌用自己喜欢的歌曲的音调唱出来。如:白居易的《观刈麦》我们就用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来唱,不但琅琅上口,也让学生们乐此不疲;有的干脆就用《但愿人长久》的曲又去唱《木兰诗》的词,用《在水一方》的曲再填上《关雎》的词。当然,也不是每一首诗歌都可以找到合适又上口的曲调,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尝试,总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此以往不断积累,在潜移默化当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记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义务教育阶段诗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芦沟镇社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