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走进命题和表达的本质——中考记叙类阅读题复习策略

  • 投稿Jimm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27次
  • 评分4
  • 44
  • 0

张存平 薛桂刚

阅读能力是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中考复习耗力最多却难以见效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分类化块、专题复习、题型建模、强化模拟、以考促读等复习模式花样繁多,但无论怎样折腾,这一板块仍然是最难过的鬼门关。笔者以为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程式化训练下的学生迷失了知识学习与生命生长的关系,感受不到知识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鉴于此,对这一板块的复习,是否应该从注重知识接受的技巧和数量转移到对知识探究过程的态度关注?让知识学习始终与生命成长的意义相伴,在生命成长状态下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打造阅读缓冲带,为应试阅读铺垫蓄势

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状态下,阅读的终极关注是对文本的技术处理,淡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文本成为了演练答题技巧的工具,丧失了审美的功能。殊不知,缺失审美体验的阅读,阅读的性质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自由自觉的审美体验变成了被动、机械的技术操作。这种情态下的阅读,学生情感和思维很难深入到文本核心,阅读的效果也就很难达到较高的境界。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阅读训练的前提。

纵观各地中考记叙类阅读试题,选文主题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中心。大的选文方向不外乎:1.亲情颂歌;2.尊重生命;3.人文关爱;4.自然感悟;5.世态百相;6.民族情怀。而这些主题既与学生平时的文本学习相契合,也是学生生命成长必需的精神营养。这就要求初三阶段的阅读训练不能隔断作为训练资料的选文与课本的血脉关联,而是应该把课外的选文训练作为课本阅读的自然延伸和扩散整合。然而,事实是,很多学校把课本的学习和初三的阅读训练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有的做法是在初三上学期就匆匆告别整个学年的课程,彻底转入应试复习新的战略阶段,明确地暗示学生:素质教育告终,应试大战开局。从此,文本阅读的性质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正确的做法是万分慎重地处理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过渡。应该有一个适应性铺垫,不要马上开始试题类型和技法的专项训练,而是先顺应经常阅读的文本主题种类,引导学生做主题明确自由宽泛的扩展阅读,这个阅读阶段不讲究做题的技法,而是关注对文章内容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把握,让学生养成对所读文章“类”的意识和整体把握能力。这就对指导教师的人文视野提出了挑战,不能像以往的做法那样,统一订购一本复习材料,不加筛选地照本宣科,做题批阅评答案。在这个阶段,笔者的做法是广泛搜寻当代名家人文随笔和最新的人文类期刊,选取主题类别明显又适合学生接受的千字文,模仿《诗经》的“风”“雅”“颂”,将选文按意义分为三类:“风”类选文描写世态百相、社会生活;“雅”类选文感悟自然,象征抒情;“颂”类选文中外名人传记随笔,人文精神、民族情怀。然后,制作阅读活页,每周发放,品赏指导。活页有四个内容板块:一是“导读”,抓住选文最明显的内容或形式特点,以随笔、漫谈方式,做阅读前的兴趣诱导;二是“选文”,力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图文并茂,体现“类”的特点,精彩处可加简单的阅读批注和提示,让学生有名师伴读的感觉;三是“讨论思考”,紧扣选文的精彩片段,或概括、或分析、或评赏,题目门槛低,力求引发对自身生命成长的思考,不求答案规范,注重真切体验;四是“知识链接”,拓展与作者或文本内容相关联的知识,使阅读活页具有内容的厚重感。

这些阅读活页一方面弥补了课文学习结束后文本细读的断层,一方面又实现了对文本从课堂解读状态到独立阅读状态的转变,开始独立思考和陈述、表达问题。阅读活页的发放贯穿初三复习的始终,只是下半学期,活页的选文目的发生了从阅读到创造仿写的转变。

二、把握命题宗旨,明确应试要略

历届中考阅读试题,加上名目繁多的各种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可谓真正的题海。然而,学生的答题能力与做题数量是不成正比的。作为指导教师应该扪心自问:我明确这个考试板块的考查方向和命题意图吗?否则的话,所进行的复习指导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阅读板块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体现在四个方面:1.概括能力;2.分析能力;3.评赏能力;4.联想拓展能力。具体地说,学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呢?第一,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能够准确概括;第二,对文章精彩词句的深层内涵能够合理分析;第三,对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够赏析评论;第四,对文章的典型细节能够拓展想象,对文章主旨能够做现实人生的拓展联想。可以肯定地说,一切规范的阅读命题万变不离其宗,这四个方面就是命题的宗旨。

有了这个认知,接下来对学生做如下两个环节的训练:

第一,筛选中考试题中一部分规范的样题,让学生自由阅读讨论,逐个题目对号入座,辨清题目背后的命题宗旨。然后归纳命题角度和题目种类,换位思考,琢磨命题者的用意。讨论结果,不求规范,不做“建模式”归类,重点在于体会阅读能力的表现角度。

第二,这一阶段的阅读活页精选体现“类”主题的一组文章,确保这组文章不曾作为阅读训练题而在网络中被查阅到。然后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编写体现命题宗旨的题目。逐个小组展示,讲解命题的依据和题干表达的原因,最终优选汇总关于一篇选文的终极命题题目。

这两个环节的训练既从命题本源锻炼了学生审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对文本多角度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训练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创造者。悟性较高的学生除了具备了很高的审题能力,甚至还能够对选文质量和命题水平作出评判。学生成为了具备命题专家身份的应考者,达到了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三、学会文学评论,掌握逻辑思维、语言表达

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答题内容的陈述和表达不得要领。大多数考生只会从文本中摘取重要的词句,组合拼凑答案,而缺乏系统的逻辑思维和合适的语言表达,于是就出现了试卷密密麻麻全写满,答案却隐隐约约沾点边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技术原因是,平时学习的写作表达从来没有文学评论的专项能力训练,初中三年充其量写过几篇读后感,但读后感不是文学评论。所以笔者认为,初三阅读题应考训练应该以考点为导向教给学生基本的文学评论能力,这也是整个初中三年语文学习的境界提升。

第一,让学生掌握文学评论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平时训练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和描写性的,其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路径是:用心观察揣摩现实生活以叙述风格的语言实现叙事完整一以描写的形象化语言让人物或事件生动呈现。文学评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路径是:仔细阅读和揣摩文本内容一以陈述或议论的语言对文本内容的某个角度进行阐述表达一以评论和鉴赏的语言揭示表达的作用和妙处。两种表达属于截然相反的语言表达模式。所以不具备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做任何“建模式”训练都是徒劳,因为“存在在思想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展现它的本质”(海德格尔)。语言形式的背后是内容的本质。这种语言模式的训练可以走这样的路径:首先,阅读活页从《名作欣赏》《文学评论》《博览群书》等评论类期刊中选取一些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简单文段,教给学生这些文段是对什么话题展开的评论,体味这些评论语段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运用的专业术语,反复诵读体会这种语言表达的语感。然后,结合初三上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巧设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语言风格进行表达训练。例如:1《智取生辰纲》的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2.《变色龙》中的主角性格可用一个“变”字概括,那么《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有没有这个特点呢?这个特点是怎样呈现的?从中折射了怎样一种社会现实?3.鲁迅先生的散文《雪》中“雪”的意象和台湾当代女作家简嫫散文中的意象风格比较。这样的题目巧选角度可以设计很多,尽量要求学生的表达从叙述描写转换到品评议论,并且鼓励学生使用准确的专业术语。这样,既发挥了课文的作用,是对课文的整合开发,同时也实现了从课内文本向课外文本的自然过渡。

第二,以命题宗旨为导向,分文体和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记叙类文体的选文一般是写人物的记叙文、小小说和写景散文,围绕命题宗旨进行概括、分析、评论、拓展设计命题。针对这一导向,可以结合所选文本分门别类地进行文学评论式表达的训练。

1.概括:概括整体或局部内容梗概、概括文本主题、概括人物特点。以概括人物特点为例,其思维和表达路径是:捕捉文本典型的细节描写一分析这些细节描写体现的人物性格特征——联想课文学习此类概括经历一寻找准确的词汇概括这一性格特征。这需要对细节分析评论,最终指向人物性格或文本主题。语言风格整体是评述性的,而不是叙述、描写性的,内容的构成从文本语言现象的分析到本质的概括,而不是对文本重要词句的简单物理组合。

2.分析:对文本中某一处精彩的描写、某一句蕴藉丰富的句子,甚至某一个准确生动的遣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这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要求较之概括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是一个从语言现象到抽象本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跃升,这样的题目一般说来很难从文本中找到现成的句子组合答案,所以考生就很难对答案做简单的语句物理组合。以龙应台的《目送》为例:“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句子表象是描述性的,描述了一个目送的情景,但句子在做具体描述的同时又有对于人生本质的抽象思考,那么,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就必须寻找一个切入口,用分析的语言,从句子的表象指向句子要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深层思考。其思维路径是:对文本主题的总体把握,明白所选语句对于主题的指向一进行分析的切入口:作为母亲和作为女儿的双重身份一两种身份下,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离开而自立的无奈与欣慰,作为女儿对于父亲衰老离世的无奈和超然一最后,分析性的语言风格是从对事实的陈述到抽象的结论,是科学评论而不是文学描写。

3.评赏:评赏较之分析又进了一个层次。要求考生对各种人物描写手法、各种修辞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准确把握,展开评赏。描写手法和修辞格学生尚好把握,对于铺垫、渲染、烘托、对比、照应、线索、过渡、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大多数初中生把握起来就有难度了。这要求考生首先对这些表现手法的内涵有着精准的把握,然后明白评赏的思维路径:准确指明文本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一分析这种手法对于文章主题表达、人物刻画、章法结构、语言表达的作用一最终回归到“赏”字,评赏其美学意义。仍以龙应台的《目送》为例,写目送儿子的几个段落,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复杂的感情的?考生明确了题目的命题宗旨后,就会迅速捕捉到在这几个语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手法,还有典型的动作特写。然后对这几方面内容的表达效果展开分析,最终回归到作者对于人生的主题思考。谈表达的美学效果是很高的阅读层次,这方面与古诗词鉴赏是息息相关的,可以做整合比较训练。

4.拓展:对文本阅读的拓展有两个指向:一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指向,二是对于表达技法的表达指向。或想象性续写扩写,或文章主题的现实引申,或表现手法的迁移运用。源于文本,又拓展开来。其语言表述风格根据其指向不同,可以是描写的,也可以是分析评赏的,在此不做赘述。

总之,阅读指导是一个系统教学工程,首先要保证这个工程的生态性,那就是阅读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指向,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鲜活的兴趣阅读,作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其次,要培养工程实施者明确的目的指向,目标明确,有命题意识,有文本“类”的意识。再次,要清醒认识学生文学评论能力的空白,从思维逻辑到语言表达都是训练的重中之重,这种训练不一定用阅读成题方式训练,完全可以以指向明确、简短要约的短小评论方式训练,然后再以成题综合提高。庸俗地分块分专题训练,只注重了问题的表象,没有走进问题的内里,这种训练效果不仅是千里跋涉艰难,而且离学生的阅读能力愈行愈远。

(山东省青岛开发区育才中学 266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