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晔如
这是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是为“教学”,更是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
书是教学的依据还是媒介?是教书还是用书教?——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用教材做媒介培养发展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确定教学策略。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仓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言训练的范本,不是为培养循规蹈矩者提供使其就范的规矩,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弗洛姆语)所铺设的言语之路。教“教材”只是“教生活”的一个起点,一个线索,一种凭借。教“教材”所指引的生活实践才是更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吴老师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上,以五个板块串联起课堂的动态流程,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而教者自己似乎退居到“幕后”。在这里,学生或以设计者的口吻简介,或以游客的身份漫谈,或向不熟悉苏州园林的人介绍……构建出其乐融融、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教学。一个人只有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才会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在吴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是充满创造性、神奇而又多变的过程。
二、是为“传授知识”,更是为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学
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学生遭遇到智慧的挑战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吴老师不是为“说明文”而教学,而是“设计苏州园林”“游览苏州园林”“介绍苏州园林”“鉴赏苏州园林”“设计自己的园林”,在这些板块中,学生或朗读,或仿写,或漫谈,或比较,或抒发……无疑,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因之他们的身心也会处于最佳状态,进而能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自己有更高的期许。在落实新课程目标的课堂里,当教师把过程、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的时候,它需要循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自己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三步、五环、七程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
三、不是为“活动”,而是为让学生体验
体验活动的乐趣:“我学故我乐”。纵观吴老师的这一节课:朗读课文,以设计者的口吻简介苏州园林的建筑设计;再读课文,以游人的口吻谈谈游览苏州园林的感受;向没来过的人介绍苏州园林,实是精读课文……一系列的巧妙设计,是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这里不是完全的放任自由,而是巧妙地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刨根究底、曲径通幽的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就成了探寻之旅、审美之旅、欢欣之旅。
体验彼时的情境:我“想”我有“境”。学生或是设计者,或是游客,或是导游,甚而至于是文人墨客,或是未来的创造者。担当、扮演着这些角色,会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一系列的角色转换所产生的新异感能激起学生的热烈情绪,产生高峰体验。所以,关注情境,从本质上讲就是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思维、感受,从而着力建设适应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学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和理性之美。
体验语文的魅力:“我做我能行”。学生从揣摩课文模仿做一名设计者到畅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者,从书本、从课堂逐渐走向生活,那种新的感受,岂是平日坐而论道所得?这种学习方式是愉悦的,学生的创意有可能是稚嫩的,但其中一定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即使表面看来,有时学生的活动与所学语言文字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学生在动情动心之后,那些生命中宝贵的、活生生的个性体验都被调动出来,同他学习语言的认知活动融会在一起,这个时候,学生已经不是单纯在学习语言文字,学习和他没有关系的文章,而是伴随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再一次地体验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生命的鲜花就在课堂绽放。
蹲下来,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用心思考,才能发现语文教学中有如此多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不是概念,不是口号,而是血肉,是行动,融化在课堂上,实施于过程中,凝结为具体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我读了吴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感受。
(江苏省南京大学附属中学 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