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曹刿论战》复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投稿荟荟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35次
  • 评分4
  • 51
  • 0

胡志倩

教学缘起】

中考以课内文言文为材料,命题角度和考查意向追求出新入深,以规避教学中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以及猜题押宝现象的发生,因此要特别重视处理好知识与能力、基础与创新、探究与生成等方面的关系。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编选了多篇先秦叙事散文,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再度深入研读。其中《曹刿论战》文言语言点丰富,叙述曲折、生动,人物刻画形象逼真,文化内涵丰厚,以此为范例有利于学生领悟先秦叙事散文复习思路和策略,有利于教师探索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一般规律,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益。

【教学过程】

一、唤醒体验,积累梳理

1.说读与整理。建议同学们采用“说读”方式,两人为一组,借助课文语言进行信息判断、唤醒体验和建立联系,即边读边想边说,说出知识积累、情节内容、人物特点、表达艺术和新的感悟,说给同伴听,同伴给予订正和补充。也可以一边说一边将“说”的内容整理到笔记上。还应总结复习方法,与大家共享体验。

结果呈现:

作者作品: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左传》是阐述《春秋》微言大义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本书语言洗练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长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语言点:通假:“徧”通“遍”,普及。古今异义:“牺牲”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祭品,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鄙”此指见识短浅,今为品质低劣。“再”,此指第二次,今义指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活用:“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的“间”分别为“参与”和“夹杂”之义。

2.鉴赏与分析。试以“‘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

”或“《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____”为话题,写一段赏析文字。

结果呈现:

例一:“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其传奇色彩,首先,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在齐鲁战争爆发之际求见国君,而且竞想见即得见,见到国君又对政事国策毫无顾忌地指出画脚。战场上鲁庄公竞对曹刿言听计从,最终曹刿指挥军队大获全胜。而其战后之“论”,可谓高屋建瓴,有理有据,精彩绝伦,令庄公和读者赞叹不已。大敌当前,即便布衣平民也会忧心如焚,甚至像曹刿那样去“问战”以至共赴国难,这也许不足为怪,但是像曹刿那样对政事国策的评论能做到是非分明,褒贬有据,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机智果断、指挥若定,那就非具有政治韬略和军事才能的人不能为之了。曹刿并非一般的平民?抑或为藏于民间的隐士?

其次,鲁庄公贵为一国之君,在敌人大军压境之际不会不召集文臣武将进行作战部署,共商御敌之策,但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一介平民的一再“质问”,而在战场上对曹刿“唯命是从”,战后又“不耻下问”,请曹刿释疑解惑。其人是愚昧糊涂、胸无城府、眼光短浅、才能粗鄙的“肉食者”,还是一位胸怀大度、从善如流的“明君”,抑或表里相悖,二者兼而有之?

例二:《曹刿论战》的魅力在于其高超的叙述艺术。一方面,既能以简约洗练的语言呈现复杂战争过程;又能做到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详略有致。另一方面,通过精彩的画龙点睛般的人物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形象,透视人物政治观念和军事思想。

方法感悟:①要“知书达理”。清楚课文出处,整体了解该书的基本内容,进而“通达”课文的人情事理。②沉淀内化。重视特殊的文言现象,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③善用联想。运用纵横联系和比较的方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④取精用弘。以统观和抽纳为手段,反刍学习体验,领略作品魅力。

二、辨误求正,务本寻真

1.通过失误分析,体会翻译要求,正确理解文意。出示语句的错误理解,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并进行纠正。

①“夫战,勇气也”: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一视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尽了本职的一件事,可以打一仗。

结果呈现:

第①句“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首。第②句属于古今异义词翻译出错。“狱”,指案件,而非监狱。“虽”是即使之义,表假设。第③句是省略成分没有补出,“可以”是可以凭借什么,应把“以”后面的“之”补出来。

2.尝试对《曹刿论战》做历史方面的解读。

请学生对本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齐师”为何要“伐我”?曹刿果真作为一介平民的话,究竟会不会有资格和机会晋见国君,质询政事国策并得到耐心解答?长勺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指挥才能的曹刿一人吗?

材料一: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荒淫无道的齐襄公被杀后,他的两个弟弟小白和纠争夺国君之位。鲁国为帮助纠而射杀小白,小白装死,结果使鲁国放慢了护送纠回国的速度。小白率先到达,被立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便发动对鲁国的报复行动,派军队在乾时挡住并大败鲁军。于是鲁庄公下令训练军队,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政治上也做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当齐军逼近鲁北部边境时,鲁庄公便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

材料二:春秋时期有天子、诸侯、卿、士、庶人、奴隶等阶层分类。“乡”指诸侯国统治中心的城市及其近郊。“乡人”即“国人”,主要成分是“士”,一般有“禄田…‘隶子弟”和“牛马臣妾”,并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结果呈现:

①“齐师伐我”的原因。在齐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国君的过程中齐、鲁两国结下仇怨。长勺之战之前齐鲁有过一次交战,以鲁国失败而告终。

②长勺之战的胜利并非曹刿一人之功,鲁庄公战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动员全国的力量对齐作战,很有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度。齐国军队人多势众,不久前又刚打败了鲁国,狂妄轻敌也是鲁国取胜的一个客观原因。

③曹刿的身份应该属于“士”,有参与政事军事的资格,所以曹刿能轻而易举地晋见国君,并能得到信任和重用。其政治思想和战略战术得到了庄公的认可才会对其言听计从。

3.辨析人物地位,探究写作意图。

采用辩论的方式辨析两个人物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进而领会作者写作立意。文题为后人所加,可以更换。出示两种观点:有人认为主人公是鲁庄公,用意在于阐明国君应如何任用贤能和从谏如流;另一种认为是曹刿,意图在于说明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和战略战术的重要性。以观点不同分为两组,先认真准备,再进行辩论。

结果呈现:

甲方:主人公是鲁庄公。其一,本文是以鲁庄公的行为为线索展开叙事。开头是“公将战”,中间是“公与之乘”,结尾“公问其故”。其二,文章借曹刿的政治主张和战略战术得到鲁庄公的认可、采纳,进而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说明作为国君要夯实政治基础,就需取信于民、依靠广大人民,礼贤下士,任用贤能,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才能治理好国家。

乙方:主人公是曹刿。这次长勺之战最终能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是由于曹刿运用了“一鼓作气”“敌疲我打”“明察敌情”等战略战术?本文的主要篇幅是描写曹刿的言行。以鲁庄公为衬托,突出表现曹刿的智慧才能,意在阐明取信于民和战略战术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甲方:主人公是鲁庄公,曹刿有政治远见,庄公不也是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吗?曹刿如果得不到国君的信任和重用,他就没有施展智慧才能的机会,一切都是枉然。文章用大篇幅描写曹刿不假,但曹刿旁边总有一个鲁庄公在场。

乙方:主人公是曹刿,本文以战争进程为线索展开故事,表现曹刿的言行。鲁庄公属于那种政治军事上缺少远见和谋略的人,经过了曹刿的“点拔”他才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缺少智慧和主见在战场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方法感悟:①领会人物的地位,需要看人物在事件中的作用,看人物的言行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同时所用的笔墨的轻重多少,也是分辨人物地位的主次轻重的重要角度。②揣摩写作意图,需要厘清事件的前因后果,研究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同时需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价值取向。③辩论要观点鲜明,是非分明,不能模棱两可,但又不应脱离实际,牵强附会。④辩论讲究观点与论据的一致性,讲究论据的典型性和说服力,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三、求同比异,求新入深

同课内先秦叙事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比较,分析两文相同相异之处,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构建“先秦叙事散文”阅读理解的思路和策略。注意选择贯穿性的比较话题,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合理安排任务分工。在班上展示同学们的研究结果。

结果呈现:

1.思想内容:都表现贤臣谋士辅佐君王在政事或军事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内容。一是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一是讽劝齐威王纳谏使齐国国力逐渐强大起来,都表现了国君察纳雅言、任用贤能的重要意义。

2.人物特点:曹刿和邹忌都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国分忧、勇担责任的贤臣良士,都具有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不同在于,曹刿表现出的是超凡的政治远见、危难之中的果敢和审时度势的气度;邹忌表现出的是讽劝君王巧妙绝伦的策略与技巧,如以家之小事喻国之大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充满政治智慧。两个国君,都能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在这方面鲁庄公可谓不拘一格,而齐威王未必那么大度,从邹忌煞费苦心的“讽”可窥其一斑,但从其下令进谏、广开言路来看也不失为一位开明的国君。

3.行文构思。两文呈现事件过程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曹刿论战》始终抓住曹刿与鲁庄公的答对,呈现出“两否一肯”“两阻一许”“一问两论”的形式。这种悬疑迭生、张弛不断、抑扬曲折的行文脉络,也产生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头到尾采用了三层排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使文章内容跌宕起伏,引入入胜,又因果相陈,水到渠成,具有深长意味。

方法感悟:①拓展学习视野,有创意地利用资源。要摆脱单篇课文的局限,转换观察视角,把课文放在种类中,理性地认识此类作品所具有的特征和学习价值。②将比较和归纳提炼之法运用其中。以文章体式、事件性质为基础,寻找多个比较点,通过归纳提炼求同比异以彰显共性和个性。⑧培养自己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借助相关材料,通过归纳、比较和分析、判断、推理,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能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并在还原作品原生价值的过程中,吸收诸子叙事散文思想艺术的营养。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街道中心学校257400)

编辑絮语

这个案例以新课学习为基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促进生成为目的,使复习教学成为思维激发、能力培养、方法感悟的过程,特色鲜明:一是创新视角.为学生开辟崭新的解读蹊径,有力挖掘作品的优质资源,还原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二是促生思维。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教学支架,以非连续性材料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以探求写作意图锤炼思辨能力,通过求同比异,发展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内化方法。以创建“先秦叙事散文”这一“类”作品阅读复习的思路和策略为教学立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反思,领悟方法,增长智慧,具有丰富的生成和显著的教学效益。本案例所做的这些探索,值得老师们深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