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活;先秦诸子散文选修课的理想支点

  • 投稿盖伦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01次
  • 评分4
  • 66
  • 0

王夫成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是我校开设的系列校本选修课程,包括“《论语》选读”“《孟子》选读”“《老子》选读”“《庄子》选读”四门课程。先秦诸子散文是先哲们留给后世的丰厚遗产,也是中华民族馈赠给世界的大礼。尽管学生知道阅渎文化经典意义重大,但还是对内涵博奥语言艰深的诸子散文敬而远之,这正应了幽默家马克·吐温那句话:“经典是人人希望读,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在当下这个读图读网泛滥喧嚣的浅阅读时代,研读诸子更被视为畏途。选修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胆量走近经典,进而有兴趣研读经典?我们认为,除正面引导外,还要靠经典本身焕发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而要想撬动诸子散文这座大山,“活”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支点。“活”,指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从不同力‘向、不同角度和不同层而进入经典胜境,接受文化的濡染与教化。

关于“活”读、“活”教和“活”学诸子经典,相信广大语文同行都有诸多心得和妙招,笔者芹献数条,以为引玉之砖。

一、跟学生一起选编教材

作为校本选修课程,“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没有现成教材。在认识和把握课标关于文化论著选渎的教学价值及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动手选编校本教材。南怀瑾说“《论语》是中国人的粮店,是天天要吃的”1,本乎此我们从《论语》中选择那些已经渗透到中国人血液中的话语,编成《(论语)粮言七十则》”;《老子》中的话语充满思辨,语言形式简练对仗,堪称处世警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曾将老子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书写成条幅挂于墙壁朝夕揣摩,,鉴乎此我们编成《老子金言三十句》;《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我们选编《庄子寓言故事五十则》;《孟子》说理善于就近取譬,长于引敌人彀,雄辩滔滔,气势咄咄,我们编选《孟子能言善辩十八法》。除师生共同选编教材外,我们还放手让学生结成兴趣小组,凭自己的眼光和标准独立选编课外助读材料。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学生先后选编出《孔子趣事》《庄子大话》《孟子名句》《老子妙喻》等自学材料。选编的过程不仅悄然消弭了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畏惧心理,而且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课程实施和课程价值落实得到有力的保障。

二、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

前人解读经典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两种不同方式。研读诸子,首先是“我注六经”,要求学生“贴着文本走”,把文句放在语境中全面理解,以免望文生义和牵强穿凿。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单摘出来很容易误解为治国要自信从容才能游刃有余,这就曲解了老子的本意。把它还原到《老子》第六十章中意思就清楚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原来老子以“烹小鲜”譬喻“无为而治”。我们还可以通过引汪去追寻经典的原始意义,比如就“治大国,若烹小鲜”向学生介绍河上公的注解:“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还可以介绍韩非子的“解老”心得:“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于丹教授讲“《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用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帮助听众完成对经典的主旨的准确把握,这种解读方法也可说是“我注六经”。仿照于丹教授的解读方法,我们要求学生选择人文材料和鲜活事件为经典作注。比如一位同学用上古时代击壤老人所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诠释何为“无为而治”,证明“最好的政治是让人们感觉不到它存在的政治”。

在准确理解经典原始意义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从“贴着文本走”到“绕着文本飞”,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著名作家王蒙说“六经注我”即以经典为触发点,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验来解读经典,“不见得都是《老子》《庄子》带着我跳三步或者四步,有的时候我也可以带着它跳两步”,“老庄不能当饭吃,但是可以当茶喝,可以当清火消炎的仙丹服用,当作现代人的心灵调剂和诗意安顿”,“老子内心有很强烈的为王者师的愿望,到了庄子这里,他更多的是对个人心智的拯救,你听或者不听都没关系,不行我可以躲到一边去,我可以带着大葫芦到江河上去漂流,也可以在一棵树下呼呼睡觉,可以装聋作哑,町以槁木死灰,可以呆若木鸡”。王蒙先生的这些感悟深刻独到,表达活泼俏皮,学生读到这些个性鲜明活蹦乱跳的文字后纷纷提笔仿效。一位同学这样表达阅读《庄子·逍遥游》的心得:“庄子的哲学是在给世人进行‘扩胸运动’,全篇只讲了一个‘大’字,大鲲、大鹏、大树、大瓠……逍遥哥哥用飞翔的想象成功地将我们引领到了这样一个广大天地,这是一个超凡绝俗无所凭待的逍遥境界!”另一位同学由庄子的“有用”来阐发自己的思考:“庄子独具慧眼,一眼便透破世情,所谓‘有用’,无非是被奴用、被役使,不是被治者所奴,便是被功名利禄所役,身心不得自主,精神不得独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从书中发现自我。”“六经注我”,便是罗曼·罗兰所说的“发现自我”。

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

在文化经典选修教学中,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登高望远的平台。但前人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如《论语》单注家据说就有一千多,这就要求教师要耗时费力下海采珠,并将采集到的珍珠刮垢磨光,靠这些熠熠生辉的珍珠吸引学生的眼球,照亮他们的心灵。这些材料一旦被引入教学,或为点烛之火,或为激浪之石,或为吹雾之风,或为提升之阶。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朋白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后,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抬头。董仲舒弘扬孑L子,司马迁撰写《史记》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南怀瑾先生的这一新颖独到的“别裁”,在某同学心中引起共鸣:“当文天祥高歌‘天地有正气,……沛乎塞苍冥’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一一掠过齐太史、晋董狐、秦张良、汉苏武等人的身影;当郁达夫吟唱着‘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的时候,他也一定会想起孟轲、岳武穆掷地有声的话语;当张志新‘把一只带血的头颅放在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分量’的时候,她一定触碰到了文天祥、谭嗣同题写在狱中墙壁上那些火热的文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应该是从他们心底响起的同一首自勉壮歌吧!”有时把一些唱反调的观点引入教学,比如谈到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的思想价值和世界影响的时候,我们既介绍古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以及北宋哲学家邵雍“匹夫以百亩为土,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四海为土,仲尼以万世为土”等宏识雄论,也介绍当代木心先生“孔子是一个虚伪的小人”“他有多重人格,表面一套心里一套”,以及李零先生“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去圣乃得真孔子”等异说新见,以帮助学生对这位世界文化巨人获得辩证而深刻的认识。

四、活动体验,加强课程的拓展性和开放性

选修诸子散文通过文本理解直抵思想内核,也应致力于课程的拓展性和开放性,通过开展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促进其个性充分发展。诸子散文的不少章节,场面鲜明,对话生动,形象鲜活,颇像一出出独幕剧,比如《论语》中“颜渊季路言志”“樊迟问仁”“侍坐”“原壤夷俟”“子过武城”“季氏将伐颛臾”“佛胖召子”“荷蓧丈人”等,《孟子》中“庄暴见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齐宣王问道”“孟子去齐”“齐人有一妻一妾”等,《庄子》中“濮水垂钓”“濠梁之辩”“庄生鼓盆”“解衣盘礴”“庄子行于山中”“孟子反临尸而歌”等,借助联想和想象,穿插相关内容,添加戏剧元素,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既能调节课程节奏活跃学习气氛,又能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蔡元培先生淡治学时说:“多歧为贵,不取苟同。”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还可以适时适度地开展辩论活动。比如围绕“庄生梦蝶”,有的同学说“梦蝶是虚无的代名词,这种隐遁避世醉生梦死的人生观不适合中学生,这种颓废情绪与火热沸腾的五彩生活格格不入,它不能向社会提供正能量,我们应予以摒弃。”有的同学则反驳说:“庄生梦蝶是一个美丽浪漫的故事,更是一则予人深刻启迪的寓言。它至少给我们三个方面的人生启示:人生不能无梦;人应以诗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应诗意地柄居在大地上;人是大自然当中的一员,应该怀有人与万物为一的人文情怀。在社会风气越来越浮躁的今天,人心变得越来越粗粝、功利,庄生梦蝶是一面镜子,会让我们观照反省自身,生命会提高质量,情感会变得细腻。”同学间的问难辩驳,起到了彼此激荡、互相砥砺、共同提高的作用。

五、比较探究,打通谱子之间的思想壁垒

学生对诸子思想观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后,我们把诸子可资比较的观点拎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在比较中打通诸子壁垒,在探究中深刻理解各家思想,最终达到相得益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下面是供学生选择的一些探究题:

1.关于“水”,孔孟老庄曾拿它各打了怎样的比方?分别阐发怎样的哲理?

2“瓠”,孔子和庄子都曾拿它来说事,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瓠”的含义一样吗?

3.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从取材上看有什么不同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用?

4.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二说有何异同?

除了诸子之间打通外,还可以向诸子之外延伸。比如围绕“婴儿说”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渎探究:

1.《老子》中有“复归于婴儿”的说法,德国哲学家尼采的“精神三变”也有“婴儿状态”。两个人所讲的“婴儿状态”是否一致?

2.有人说,法国文学名著《小王子》通篇表现的是中国的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智慧。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由上面几个论题可以看出,供学生探究的问题一是新鲜有趣,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切入口要小,便于把握和开掘;三是难度不大,学生往往能“跳一跳,够得着”。当然,有时不妨提出一些带有挑战性的大问题作为探究题,比如庄子的“无为”和老子的“无为”、孟子的“仁政”和孔子的“仁”有何不同,儒家和道家分别如何对待“义”与“利”等,目的在于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更高更远处。此外,还应经常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发现和探究,以磨砺其“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一位同学谈到他对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认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长期以来,大家欣赏的是少年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锐气霸气,对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大加挞伐,认为那是懦夫和缩头乌龟的代名词。我觉得人们没有深刻领会老子的本意。老子的玄机藏于‘不敢’二字内,‘不敢’不等于‘不为’,‘不敢’是庖丁解牛时的‘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不敢’是朱文公所言‘真正大英雄人,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凡事不可强出头,及锋而试显身手,这就是老子说与世人听的‘老人言’。”

实践证明,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新鲜活泼的研读兴趣和郁郁勃勃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了诸子散文选读这一课程活渎书、读活书、读书活的价值取向。借助“活”这个支点,我们玩转了先秦诸子散文选修这门课程。

①转引自高原《人文蓝典》第24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转引自周游《孔予的绯闻》第13页,青岛出版社2008年。

③转引自《傅佩荣细说老子》第22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④俞志慧《韩非子直解》第10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⑤⑥⑦《王蒙谈话录》第272-27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⑧南怀瑾《论语别裁》(上册)第1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⑨转引自施忠连《世界眼光中的孔子》第99页,中华书局2010年。

⑩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1989-1994文学回忆录》(上册)第19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1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第1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