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婧
一、序言
声调的学习对于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向来是一大重难点。德语本身属于非声调的语言,可德语语音中普遍存在的降调与汉语的去声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德语中的降调常见于单音节词语,如:ja(﹨)(是),nein(﹨)(不是);或数数,如:eins,zwei,drei,vier(﹨﹨﹨﹨)(一,二,三,四);或多音节词语的最后一个音节,如:Deutschbuch(∕﹨)(德语书),Deutschland(∕﹨)(德国);或一个数数的最后一个数字,如:eins,zwei,drei,vier(———﹨);又或与英语一样,出现在一个句子的末尾,如:Das Buch ist sehr gut.(……﹨)(这本书很好)。
若按照对比分析语言学布拉图的“困难层次模式”,其他欧美国家学生学习汉语去声的困难模式应处于四级——超差异,即“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形式,学生对此必须学习”。而德国学生学习汉语去声的困难模式则更倾向于处于三级——再解释,即“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以新的形式和分布出现在目的语中,学生必须对这些项目进行重新解释,然后作为母语项目而被感知”。那么,德国学生学习汉语去声的困难程度理应也比其他欧美国家低一些。
二、德国学生声调习得顺序调查与研究
对28位以德语为母语的学生(其中17位为14—18岁的中学生,5位为19—28岁的大学生,6位为35—50岁的中老年社会人士,均为零基础汉语学习者)进行观察与研究后发现,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音声调5-6课时后,17位中学生中只有5位能掌握去声的读音,占29.4%;5位大学生中有3位,占60%;6位中老年社会人士无一人准确掌握去声读音;能够准确掌握去声读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8.6%。在接下来的几周内,笔者对这三类学习者进行语音的连续与间断操练,中学生与大学生中能够准确掌握去声读音的人数显著提升,而中老年社会人士中只有一位50岁的学习者直至5个月之后才较为准确地掌握了去声的读音。学习者在学习掌握去声的过程中,其习得顺序大体为:
1.一组由单个拼音组成的顺序列的最后一个拼音,如:ba pa ma fa da ta na la ga ka ha(均为去声)的“ha”发音最为标准;或语流中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词(去声词),如:我没吃饭的“饭”。
2.双音节词,第一个音节为阳平,第二个音节为去声,如:不要,然后。
3.单个拼音,如:是,不。
4.双音节词,第一个音节为去声,第二个音节为轻声,如:爸爸,谢谢。
5.双音节词,两个音节均为去声,如:饭店,见面。
6.一个句子,所有词语均为去声,如:在饭店见面。
由以上调查可见,以德语为母语的学生在汉语去声的习得顺序上与其他欧美国家学生大体相似,而在学习时间的长短上却也并未比以其他语言——该语言中不具有“显著降调”语调——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有更显著的优势,有时,这一“相似性”反而成了干扰德国学生学习去声的绊脚石。因为,从语音学的角度可知,虽然德语的降调与汉语的去声都是以音高实现的,但两者运用音高的方式有所不同,如之前提到的数数以及句末降调等。
其次,声调与语调在本质上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汉语语音中一个音节可以有一个声调,且任何声调都可与其它声调相邻,如:我明天回一趟家,而在德语中一个词,相邻的几个词甚至一段句子都不会出现太大的高低升降变化,如上句子从5一下跳到1,再从1一下跳到5的语调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最后,德语的降调语调起始音高往往并没有达到汉语的5,听来通常为42,或31,也较汉语去声更加短促。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在听见德语时总会觉得很生硬,很严厉,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以德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开始学去声找音高的时候起点总是过低,以至于将去声读成低平调(33)或低降调(32),更是许多以德语为母语的学生能迅速地学会汉语中的“轻声”的原因。
母语的负迁移对以母语为德语的汉语学习者学习去声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与干扰,那么,在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即汉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其他声调是否会对他们形成干扰呢?答案是肯定的。
笔者教授汉语声调的方式还是最为传统与普遍的“按一到四声顺序进行”的模式,通常学到去声时,学生已了解了第一至三声并进行了一定量的操练。一般情况下,学术界普遍认为是重难点的上声并不会对去声产生太大的干扰,因为上声具有其独特的曲折性,升降模式与四声迥然不同;而高平调的阴平也不会对去声造成太大的干扰,反而是与去声走向相反的阳平常常为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所混淆。
在对语音进行连续与间断性操练的过程中,笔者以“a”为例演示阳平与去声声调差别时,28位学生中有6位能辨别出两者具有显著的区别,占21.4%;有8位学生表示两者并无差别,占28.6%;另有4位学生表示两者可能具有差别,但有时确定有时不确定,占14.3%;其余学生则含糊其辞,不知所云。而在笔者请学生以“a”为例单独操练阳平与去声声调时,28位学生中有9位学生一次准确地发出了阳平与去声,占32.1%;有12位学生反复尝试5次以上后准确地发出了阳平与去声,占42.9%;有4位学生时而正确时而不正确,占14.3%;另有3名学生始终无法正确发音,或觉得发去声有很大困难,占10.7%。当笔者以“a”为例示范阳平与去声声调,并请学生模仿时,28位学生中大多学生能够准确地发出阳平与去声,仅有2位学生始终无法正确发音或发出正确的去声有很大困难。
由此可见,汉语声调系统中的其他声调,尤其是阳平,的确会对学生学习去声产生影响,主要原因可能与阳平与去声一升一降趋势正好相反,但波动形式一致有关,有时学生也许会将两者趋同。因为,当学生读双音节词,如:不要(阳平+去声,35+51,先升后降)或衣架(阴平+去声,55+51,从高到降),就不太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先提供一个有效的、参照的音高,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音高位置,再降下来,那么学习去声就能够容易很多。
三、结语
笔者在教授以德语为母语的学生时也根据德国人本身的民族特点进行过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尝试,最典型的就是“五线谱式”声调教学法。赵元任先生创制的汉语声调“五度标调法”与西方音乐的五线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德国自古就是一个盛产音乐家的音乐大国,全民素质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程度高,大中小学中会一到两种乐器的学生不乏其数。因此,可以借助五线谱给学生一个声调高低变化的概念,帮助学生结合其自身的认知建构丰富声调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钱文彩.汉德语言实用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
[3](美)桂明超.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J].世界汉语教学,2000.
[4](美)桂明超.再论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干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5]王安红.汉语声调特征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
[6]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7]彭玉康,胡袁圆.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回望[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
[8]谢廖科,王潇.德国学生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分析[J].剑南文学,2013.
[9]蒋以亮.音乐与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J].汉语学习,1990.
(胡文婧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