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对阅读教学本真课堂构建的思考

  • 投稿Adam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534次
  • 评分4
  • 69
  • 0

赵爱华

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其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所决定的。平时的阅读教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确保语文课程之地位。怎样实现课堂教学语文课程之地位呢?我想只有构建本真课堂,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一、阅读教学本真课堂,学生感受力挺真实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说是有其自身的感受。但初中学生往往在自身的阅读感悟中受着各种因素的牵制,其对课程文本的感受往往显得极不真实。首先是受教辅资料的影响,学生有自己比较真实的感悟,就是不敢去说;其次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也同样不去与老师争辩。这就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几十个学生不可能成其为几十个哈姆雷特。要想语文课堂教学的几十个学生就是几十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必须力挺学生感受的真实。曾有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感受受着种种制约,教师虽也一切都去牵强附会地让学生感悟,一切都往“政治方向”上引。应当说如此没有学生真实感受的阅读教学,失去了文本的本真,更失去了学生感悟的本真,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性情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理性地尊重学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字、文学和文化,是阅读课堂最起码的要求。譬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目的是让学生从旧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如此的话语当怎样去理解?是否就表示“自己”懂得了正确的道理而认真学习了呢?有学生从“才”“就”中获取了这方面的感悟,也有学生以为,这并不说明先生就懂得了所谓正确的道理,而是先生受着束缚而产生只读书、习字和对课的无奈。孰是孰非?我们并非就需要去考量,但学生能够自己感悟而且是真实意义上的感悟,教师还是应当高度肯定的。

二、阅读教学本真课堂,学生感悟力图独到

阅读教学的本真,最基本的要求是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何谓自己的心得?当不是师云亦云,更不是人云亦云。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达到学生能够自我言说或者自圆其说的境界。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总是努力形成这样的境界。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也总是在不断的想方设法。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作品的主人公怎样去确定?于勒、菲利普夫妇以及作品中的“我”呈现给人们以怎样的形象特征?这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不是明摆着的问题吗?但教学时,看学生怎么说才是最重要的,一是能够让学生逐步养成直接介入文本,获取真知灼见的习惯;二是从学生嘴里所发出的话语永远是新鲜活泼的。事实也完全如此,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的感悟是独到的。如对作品的主人翁学生就有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作品的主人翁就是于勒,也有学生说是菲利普夫妇,还有学生说是作品中的“我”。到底应当是谁?作为教师不应该只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们道出持有如此己见的原因。学生显示出了自己的独到理解,他们的所说不但非常独到,而且显得颇有见地。如对作品的主题,学生也有学生的见解,尤其对于勒如何去看?不少学生对他十分同情,他们不认为于勒就是一个怎样的败家子,而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个不幸者。学生们甚至认为如果于勒生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他完全可以因整个社会的阳光而得以走向光明。

三、阅读教学本真课堂,学生互动力求和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课堂教学中人人得以地位的平等,即使是老师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师生之间在阅读感悟中平等交流互动,是阅读教学本真课堂的有效体现。因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和谐互动中,学生才能够大胆地探索和踊跃地表达。倘若教师仍然高高在上地统治着课堂,那学生就缺失了感悟和表达的勇气,形成不了每个学生都“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良好局面。平时的阅读教学,坚持把心交予学生,让学生放心地和自己交流。学生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穷于应付,应当说这样的担心是没有任何必要的。这越发使得阅读教学课堂更加活跃,越发促使教学课堂的教学相长。这是一个比较鲜明的实例,教学《木兰诗》时,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流互动,绽放出阅读教学创新感悟的亮丽奇葩。故事情节的理顺,人物形象的感悟,都显得那样的和谐推进。也就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师生交流互动的高潮。一学生主动举起手来,慢条斯理地说出自己的阅读见解:我们学习《木兰诗》,不仅看到花木兰的柔情之美,也不仅看到花木兰的雄壮之美,更是看到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弘扬花木兰的精神。和平年代,虽然没有战争,但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如果丢失雄壮之气概,那将会出现更多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活幸福,如果缺失柔情之美,更多的年迈老人身心却不是那样的健康。听到这,教师便让学生去大胆发挥,学生在凝聚集体智慧中对新时期弘扬木兰精神得到了完美的答复。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