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正英 【教学目标】 1.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从文本的角度出发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了解晋武帝想重用亡国之臣李密的原因。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构思艺术和语言艺术。
4.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请问,这一句话是四大名著哪部中的第一句话?三国里面哪个国家最先被灭亡?(展示课件1)
二、结合上面图示,从历史的角度,大概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263年,魏国派司马昭攻打蜀国。刘禅投降,蜀国灭亡。这时候,司马昭实际上掌握了魏国的大权,魏国名存实亡。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通过谋杀等方式迫使魏元帝让位,魏国灭亡,西晋建立,司马炎成为晋朝的开国君王。但此时的吴国还没灭亡。
三、以文章第二段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一)李密是一个亡国之臣,但是新朝政府对他好不好?(展示、齐读课件2:“逮奉圣朝……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找出新朝地方政府想重用李密的句子,并指导学生翻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秀才”一词的古义和今义;然后,通过利用语境推断出“举”字的意思;再次,利用对偶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特点推出“察”字的意思;最后,一起翻译第二句。
2.继续找出新朝皇帝想重用李密的句子,并指导他们翻译:先引导学生理解“郎中”一词的古义和今义;然后,模仿前述方式了解“洗马”“除”的大意,推出“拜”字的意思;最后,一起翻译第四句。
(二)皇上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么一个亡国之臣?(展示、齐读课件3)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讲究“忠孝”治国,所以古语说“百善孝为先”,把“孝”作为好人的第一条件。不孝之人,不可与交。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想借李密来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想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补充:忠和孝,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前面我们讲了,司马炎是通过谋杀等方式建立晋朝的,同时,当时吴国还没有灭亡。为了笼络人心,显示皇恩浩荡,减少灭吴的阻力,他多次征召李密。当然,也因为李密在蜀汉曾经做过官,出使过东吴,具有一定的外交才能。
(三)李密不想出来做官,原因有哪些?(展示课件4)
1.李密要侍奉祖母;2.李密是蜀国旧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
补充:他不做官,也是为了表达对前朝皇帝刘禅的忠诚。尽管后人大都认为刘阿斗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但从史书记载上来看,李密一直认为刘禅“可以齐桓”。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尽管李密不想做官,但司马炎又逼得很紧。李密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展示课件5)
事父为孝,事君为忠;百善孝为先,忠孝难两全。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国恩难报,君情难违。
在封建社会里,违抗皇命,奏表抗旨,将招来杀身之祸。李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四、围绕“如何构思”的问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一)如果你是李密,你应该怎样来写这篇文章,才能避免招来杀身之祸?
(二)李密又是怎样巧妙地做文章?
1.指导学生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展示、齐读课件6:“臣密言:臣以险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文章第一段便写自己遭遇不幸的苦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并以此表现祖母对自己重如山的养育之恩;(2)希望能借此打动晋武帝,博取他的同情;(3)为后文的论述提供事实依据,特别是为后文写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提供事实依据;(4)为下文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做好必要的铺垫。
3.第二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不再诉苦了,而是马上给皇上戴了一个高帽“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歌颂皇上,博取晋武帝的好感,也借此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感激之情。接着作者写地方政府和皇上优礼自己,自己“沐浴清化”的事实;最后写自己也想走马上任,但祖母病情越来越严重,陷入“养恩难忘,亲情难舍;国恩难报,君情难违”的困境,为下文留下了悬念。
4.第三段,作者又怎样来写,才能解决进退两难的棘手问题?(展示、齐读课件7:“圣朝以孝治天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第一层,作者先写晋朝“以孝治国”的治国理念。为自己的辞官行为找到理论依据,说明自己辞官是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合法的。
(2)第二层,作者又是怎样写?
参考:“少仕伪朝”,写自己之前曾经在蜀国做过官。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经历呢?他不写皇上知不知道呢?
皇上不仅知道,而且可能还要质疑他:两年前,你可以在蜀国做官,为什么现在却多次推辞我授予你的官职呢?你是在留恋已故王朝,是“忠臣不事二君”?还是怀疑我,对我不满呢?
李密很聪明,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申明自己不出来做官不是因为怀有二心,讲求“名节”,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3)第三层,作者再次写到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悲苦情况,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再次强调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悲苦情况,强调“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做官的唯一原因。
5.那么,接下来作者是不是马上就可以提出“愿乞终养”的目的呢?
提示:我们不妨假设:’如果你是皇帝,这时候李密提出了“愿乞终养”的目的或者要求,你还可以怎样来反驳李密呢?
祖母重要,我—皇帝,就不重要吗?
古代的道德标准是,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虽然符合晋以孝治天下的原则,但不听从君王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仍然会落得一个不忠的罪名。
6.第四段,作者还要怎样写,才能让皇上接受自己的请求?(展示课件8:“臣密今年四十有四……谨拜表以闻。”)
(1)第一层,通过列数字,用“长”“短”两字做对比,说明孝敬皇上的机会还很多,孝敬祖母的机会却不多了,我先孝敬祖母,以后再更好地孝敬您。忠孝双全,人尽其美。
(2)第二层,作者用了一个典故做铺垫:动物尚且懂得报恩,更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这时,李密才敢提出自己的写作目的“愿乞终养”。但是,文章还没就此结束。
(3)李密知道皇上很霸道(这应该也是他暂时不做官的一个原因),要想实现“愿乞终养”这个目的,还必须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心志,作者指天为证:我前面所说,没有一句是假的,“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这是这一段的第三层。
(4)这样还不够,作者还要恳求皇上的怜悯;还要发誓:“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活着将用生命报效朝廷,即使死后也要当结草来报恩。
(5)最后,作者还用类比的手法来写自己这个亡国之臣怀着像犬马在主人面前那样恐惧的心理来呈上这一份表文,很符合自己的身份,同时也易让皇上接受自己的请求。
五、小结
一篇文章光有好的构思还不够,还要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总的来说,《陈情表》整篇文章思维严谨,陈辞婉曲,言辞“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最终,晋武帝被文章的言辞和情理所感动,恩准他辞官。
(广西柳州市三江中学54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