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琴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是高中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体现。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渐渐培养起来的。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中三年不读几百万字的书是不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是个体学习、生活、发展的必备技能,对听障生来说,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更是回归主流社会的必备能力。阅读能力对听障生学习成绩、受教育程度、社会化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健听人。但是聋校的高中生阅读能力却相对薄弱。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现在聋校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聋校高中生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大部分聋校的老师都希望学生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希望学生能通顺流利甚至生动地写出一段或一篇不错的作文。可是你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过,聋生出色表达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教师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储存了什么?没有足够的词汇,没有足够的句式,没有大量的篇章的感知,作为基础的物质储备没到位,多灵巧的妇女也无法煮出香喷喷的米饭!聋校高中生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高中五本语文书,一共就那么多课文,无外乎分析文本、训练相关字词。语言培养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需要日复一日的“文火来煨”。
经调查研究发现,聋校高中生阅读能力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以笔者所教年级为例,学生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聋校。经常看课外书、喜爱阅读的同学仅占年级总人数的20%左右,极少数同学保持着购买书籍,去书店、图书馆借书、读书的习惯,当然这部分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强,语文素养较高。大部分聋生阅读兴趣不高,总体阅读水平低下,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写作时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词序颠倒,思维混乱的情况。
二、制约聋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受听觉障碍的影响
由于聋生丧失听力,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信息较闭塞,“很多信息他们不了解,同时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乏语言活动的参与,虽然每天也接触到很多的事物,但是反映事物性质的声音信号和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往往未能同时感受到。这样他们的感知觉活动与学习语言的活动就没有同步进行,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不少,但会说的不多。所以丧失听力限制了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这样,听障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少,阅读中知觉广度小,影响了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聋生生活圈狭小,尤其是大部分高中聋生都住校,课下和同学交流用的都是简单的手语,语言基础水平差,一些流行的新词、新句,对于健听的孩子来说,听一遍就记住了,但是对聋生来说,要强化很多遍才能理解并记忆。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伊琍体“且行且珍惜”,笔者在班级中说起时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因此,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中提高文化水平尤为重要。
(二)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
现在聋生普遍阅读范围狭窄,语文素养低,跟聋校的传统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首先现在仍然有聋校使用的教材是内容比较简单陈旧的聋校教材,信息量少,学生很难对文本产生兴趣;还有的学校直接使用普校的教材,没有对文本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删减,这些教材内容较深,聋生理解教材比较吃力,自然也就不会对文本阅读产生兴趣。其次,传统聋校语文课的教法是一言堂,满堂灌,老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介绍文章作者、体裁,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但是教学效果却微乎甚微,老师和聋生之间没有实现有效沟通,聋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很难对文本阅读产生兴趣。再次,在高考第一、升学率第一的大环境下,很多聋生都要参加听障生高校招生考试,由于学科的特点,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是很难实现的,而阅读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这一特点与追求效率的高考指挥棒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很多老师、学生干脆就放弃了课外阅读,而转变策略进行题海战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聋校的语文教学必须要改革,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会有愉悦的阅读体验。
三、聋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才能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
1.结合语文教材,在班级开展“迁移阅读”的活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以课文篇目为主的前提下,围绕课文篇目所涉及的体裁、主题、作者等进行延伸阅读。如我们在学习科学小品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时候,笔者指导学生对比分析了简短的科技说明文《荔枝》:前者生动详细,后者简练概括;前者文学性强,后者科学性强。这样的对比更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科学小品文的基本特点。
还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文篇目的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主题阅读过程。比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教材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时,其中有一篇文章《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主要是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对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同学们学会了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根据课文的主题,课后笔者又为学生们挑选了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作为补充阅读,学生们通过这些课外阅读,能更深刻理解父母对于子女深沉的爱,能让孩子更心平气和地与父母、长辈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围绕一个主题总比漫无目的地泛读好,这样的延伸阅读能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更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2.定期开展亲子共读的活动,请家长来学校陪学生共同阅读,让学生把自己从书中读出的感受、书中的小故事、有哲理的话拿出来与父母一起分享,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自身要热爱阅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爱读书的老师,才会有爱读书的学生。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书不离手,定期购买新书阅读,及时充电,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学生。
其次,调查发现爱读书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聋生的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听不见,就放任孩子自由发展,每天应抽出30分钟的时间,在家陪孩子共同阅读好书,家长喜欢看电视,孩子是读不好书的。
再次,要让聋生在读书时能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让学生眼观其形,手记其要,心悟其旨。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提高读书的质量。
(三)解决好“读什么”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首先,应该读有定评的大家的作品。因为读一本这样的好书终生受用。读一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比读100本现在流行的青春校园小说要有用得多。其次,不要只读零碎的散篇,应该多读正本的书。现在,很多老师、学生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是读的往往是零散的名家名篇,而不是长篇名著或大师专集。如果有计划地每学期读一本长篇名著,三年就是六本名著,这样收获就非常大了。其实读完一本名著,就是走完一种人生,你从中得到的人生的阅历、情操的陶冶、道德的感化、审美的愉悦、写作的指导都是无以伦比的。
同时,每个学期寒暑假前,笔者都会为学生开书单,供学生们在假期购书时参考。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会在当当网、亚马逊等著名网上书店上搜索经典畅销书籍的书单,并学会在网上购书,既方便又快捷。同时,笔者在班级还定期举办“读书漂流”活动,班级里的同学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藏书拿出来在班级“漂流”,甚至在全年级同学中漂流,同学之间互相交换阅读,就会使学生阅读的图书越来越多,阅读的量越来越大,阅读能力也越来越强。
(四)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自由、舒适的读书环境,如开放图书馆、阅览室,里面的图书资料要充足、新鲜。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就曾定期组织本组的语文老师和图书管理员,一起去书店采购一定量适合老师和学生阅读的书籍,丰富图书馆的藏书。其次在全校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书香的氛围,在学校的走廊里、班级的教室里也可设置“读书角”、“悦读吧”,座椅要舒适,而且在书架上放满书籍,让喜爱读书的同学随手就可拿到想要阅读的图书。此外,在校园的宣传栏、橱窗里都可粘贴一些文摘剪报,让同学们随处都可阅读。
(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
1.朗读和背诵
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使聋生从中受到感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很多教师认为,聋生不会说话,没有听力,无法形成语感。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不管他能不能发出声音,聋生可以试着从大声朗读中获得一定的语感,有助于理解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对于书籍中的好句子、好段落,不仅要朗读,更要做到诵读,久而久之,这些好句子,好段落就属于自己的了。
2.泛读和精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层次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浅层次的泛读,也可是更深层次的精读。对于高中生必读的文学名著类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精读,做到与作者、文本对话。同时,对于报刊杂志上的作品,就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泛读可以更迅速地获取信息资源,并且迅速拓宽知识面。特别是网络阅读这种方式,可以让聋生迅速地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所以平时可让学生多浏览手机新闻网页,浏览微信圈中的课外阅读公众号中推荐的好文章,这是培养聋生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的好方法。
3.读书和思考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能够帮助记忆、帮助加深理解,深刻领悟文中精髓。批注式阅读正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体现方式,它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感知文章的语言,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命相结合,要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出自己来。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活动。批注式阅读就是把这种旅游和探险的收获记录下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写,脑子里已一有想法,立刻记录下来,会让思维变得更开阔,对书内容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自主阅读
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阅读,才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高境界。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想要读书。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否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会影响一生的走势和发展。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业有成的作家、学者、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都有过大量自主阅读的经历。所以老师可以对聋生进行阅读意义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要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只有刻苦努力,认真阅读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是阅读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抓紧时间读书就成为一种自发行为,自主阅读会使阅读效果更好。
5.坚持有效的阅读评价
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聋生,阅读过后的互相交流评价尤为重要。学生在自读之后,互相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对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在笔者所教班级,每个学期都会有“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如共读黑彻柳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龙应台的《目送》、沈从文的《边城》、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等等。在每周的阅读指导课上,笔者会根据相应的读书内容列出一些相关的阅读交流问题,供大家在每月的读书交流会上讨论。学生在认真阅读书籍后,能够激发积极性,更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笔者在学生交流后给予一定的指导、评价,进行总结,每月评选出一位“阅读之星”,给予表彰!
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在随笔本、日记本上写读书笔记,写出自己在读这些文学作品时的感受,这种读书笔记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三言两语。班里的一位同学在看完《目送》后写到“当时对这段话印象非常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确切地说这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这是一篇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让我感同身受。”写读书笔记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思考过的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即通过写笔记来探索和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和认识,所以说写读书笔记对阅读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培养聋生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重在坚持,贵在坚持。只有长期坚持阅读,才能提高聋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水平,相信大量的有效阅读会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受益终生。
[1]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陈军.新课程视野中的聋校语文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赵明琴 南京市聋人学校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