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质”与“文”看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 投稿尚诚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19次
  • 评分4
  • 50
  • 0

“质”与“文”的关系,最早可见于《论语》,当初孔子是用来评论人的。《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又未免虚浮。文采和质朴两者适当,才是个君子。这是孔子为君子立的行为标准。文如其人,人的精神气质反映在文章中,因此将评价人的概念引申来评论文章是很自然的。墨子、韩非子已有此意,汉代杨雄以此评论宋玉、枚乘等人的辞赋,目光转向文学。到了晋代,刘勰所谈的“质”与“文”的关系更是专就文学作品而言了,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所说的“文附质”“质待文”,以及关于性情与文采的论述,说的就是诗文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古人谈论文学作品时所说的“质”,通常指文学作品中的“理”“志”“情”;“文”则指文采。因此这里所说的“质”与“文”,实际上相当于人们今天所说的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其篇幅长短、题材大小,总是包含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歌描绘了一幅恬静淡美的农耕画。诗人终日劳作,披星而出,戴月而归,生活虽然艰苦,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中,他却感到惬意,一派悠然自得。陶渊明曾经当过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从他对隐居躬耕生活的诗意描写中,不难感受到诗人不违自己意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这就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反映在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以及作者的主观评价,又可具体化为题材、主题、情节和人物。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为表现内容服务的结构、语言、韵律、体裁等。在上述陶渊明的诗中采用了五言格律的诗体,用“归”字韵,语言质朴富于形式并带寓意,这就是它的形式。

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因素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没有形式的内容和没有内容的形式实际上都不存在。一定的内容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达,一定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所以古人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但在内容和形式两者中,内容又居于主导地位。作家、艺术家总是在实践中先捕捉到了某种生活形象,深切地了解了它的意义,并有了某种感受,才进一步考虑如何将自己的艺术感受表达出来。这也即所谓“先质而后文”,“文为质饰”。当然,不能否认当作家感受到了某些生活的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某种形式,因而内容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就是形式的形成过程。不过在完成表达也就是在写出作品之前,这种形式还是很初步的,它需要在表达的过程中完善。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完全统一的,它们之间有时又是矛盾的,会出现“质”与“文”的分化甚至对立。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文学而言,它的形式对它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它自己所特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是可以克服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在于克服了两者的矛盾,达到了完美的和谐。但事物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般来说,这种矛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由于旧形式的相对稳定性,新时代产生的新形式尚不完美不成熟造成不少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矛盾。新兴的或进步的文学,在发展初期,或由于表现新内容的新形式不够完善,或由于作家掌握运用这种形式还不熟练,不能正确地、充分地表现新内容、新思想,从而出现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作家的早期作品中就曾有过这样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前进中难以避免的,随着新文学的发展,艺术经验的日益丰富,作家的日趋成熟,就会逐渐得到克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表现新时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作品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当内容和形式达到统一时,内容就消失、消逝在形式里面,整个渗透在形式里面。另一种是反动的、没落的文学,往往以比较完善的艺术形式表现落后反动的思想内容,也形成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现象。清人俞万春的小说《荡寇志》就是这样的作品。书中以简练流畅的语言,精心刻划的形象,演述封建王朝的忠实臣子陈希真、陈丽卿父女等人“荡平”梁山,将宋江等水泊起义人物斩尽杀绝的故事。该书极力美化镇压起义农民的刽子手,污蔑诅咒起义英雄,宣扬“尊王灭寇”的反动思想。就其形式结构和技巧手段而言,该书不乏精彩之处;但就其内容而言,则是与人民的立场、情感相敌对的。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处于没落时期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文艺的共同特点,就是其反动的政治内容和其艺术的形式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这种情况,是反动、没落文学的一种表现,是文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的体现,是“质”与“文”的对立甚至分离。

所以,对于文学创作,我们应当依据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的规律,把“质”和“文”统一起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不能人为地将之割裂。内容和形式相互联系并相互促进。充实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相互协调融合,才能保证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和审美光辉。所以古人又说,要“华实相胜”,既不“质胜于文”,又不“以辞害意”。

(孔令玉 盐城市盐都区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