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三忌和三讲究”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38次
  • 评分4
  • 66
  • 0

高华成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作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拓展延伸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魅力与效果让不少教师为之感叹。但是,如果我们不恰当的拓展延伸,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会让一堂课因为这个环节而显得主旨不明,重点不突出。在此笔者认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切实遵循“三忌三讲究”的原则。

一、忌内容泛化,讲究语文性原则

所谓语文性是指“语文课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产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而积累语言,练就丰富的想象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时下许多课堂文本拓展现象,既泛化了语文课的内涵,使语文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又取消了文本的特定性和约束力,文本成为了一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这种倾向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因此,语文性是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首要原则。

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商人》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解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就设计了这样几道拓展题:(1)假如你是夏洛克的犹太朋友,你会当庭为他说些什么?(在提问的同时他还另外补充了相关的背景:莎翁所处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犹太医生叛国等材料。)这样的拓展问题就切实有效的使学生通过拓展思考题而更深入地解读了夏洛克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理解了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复杂的性格特征。(2)你怎么理解《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在提问时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大胆发言,在交流碰撞中升华自己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达到了真正的通过拓展来更深入理解本文的目的,体现了语文性。?

相反,我们看另一位教师在进行《陌上桑》的教学时,对学生评价使君的行为是如何引导的?当听一位学生说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使君的方式不对”时,这位教师立刻引导大家讨论如何对待美。于是热闹的场面出现了:有的说只能欣赏;有的说要保护,不能强行占有;有的说要懂得珍惜等等。教师继续引导:如果不美,该如何吸引他人的目光?学生的思维此时是活跃至极,说打扮得标新立异、说开香车、说带玫瑰……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大笑中结束了。尽管教师的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是语文课吗?确实,我们不必反对把语文课上到马路上、小河边、森林里,也不必反对语文课堂上有歌有舞有表演,关键是要看是不是在学语文,是不是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这样说,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拓展延伸就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当然,语文教学素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一节语文课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有所侧重。

二、忌舍本逐末,讲究文本性原则 

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点;而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和“末”不能倒置。因此,语文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应该是围绕课文的时空。背离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拓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因为,语文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其主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任何与教学有关的活动都不能冲淡这个主题。所有的拓展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语文文本。这是进行语文课拓展的重要原则。巴班斯基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凡是与学生的"学"无关的课外拓展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预设性拓展的处理往往能密切联系文本,而课内的生成性拓展往往有更多的随机性;其实生成性拓展更应该立足文本,否则“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无论是预设性还是生成性拓展,都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如果对文本本身的研读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想像,文本拓展会有何实效可言。如《项链》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伏笔,拓展时导致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高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则,才能使语文课像语文课,不至于变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

三、忌不着边际,讲究适度性原则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卖弄才思,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尊重个性、开展个性化阅读就没有了原则。评价人物,不着边际;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背离拓展教学的原则。比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有老师就让学生讨论中国儒道佛思想来剖析苏轼的思想境界。我们知道中国的儒道佛思想是很复杂的问题,它和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经济历史各种思想的影响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拓展就不着边际,空泛而没有实效。

对于拓展,除了讲究上述两个“原则”外,还应讲究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1)拓展的数量要适度。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不应把拓展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拓展内容只能作为文本资源的有益补充,教师要明白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读深、读透文本。(2)拓展内容的难易要适度。一般而言,拓展内容的难度要略高于文本内容,因为这样的内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如果难度太大,学生则无法理解,无学习兴趣可言;如果内容过浅,学生则没有挑战欲,也不会有什么学习兴趣。其实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在于适度、在于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不能脱离了语文性,要结合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要考虑到学生和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我们仔细斟酌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做到科学的拓展延伸,否则,就可能吃力不讨好,得不偿失,甚至干脆不能实现。

(高华成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2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