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礼鹏
纯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语文教育可以分解为四个部件:听课、阅读、答题、作文。听课基本上是针对教师的讲课而言,阅读主要是针对课本及相关资料而言,学生在这两块内容上的信息接受姿态都很被动。答题的回应思路本身就表明了另一种更为深刻的被动情境。语文教育要承载的人文含量是巨大的,然而置诸一个个被动意味十足的情境中,缺乏学生相应的主动精神和实践参与,其结果自然不难想象。与此相对,写作环节的主动意味显而易见,这一方面表现在写作本身就是对语文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的实践,另一方面,“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语言与人类生活和人类思维的深刻联系,是依赖语言作为媒介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某种人文情境的构想和传达。从此入手,立足于具体的每一堂课,着眼于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整体性建设,可以获得语文课程建设在“人文实践”这一要旨上的良好契机,对职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向职校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呢?
首先,欲先与之,必先有之,教师必须培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很难想象,思维僵化、作文依循固有模式、行文必先确定模式主题的作文思路,教师能给学生多大的人文空间。现代社会是终身教育,教师需要经历不断的再教育过程,然而长久以来,再教育的内容较大程度仅限于知智层面,重心是这些知智内容的时代变化,而对人文教育却鲜有顾及。其实时代变化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知智内容的更新,比如针对现在越渐单一的独生子女现象,人文教育的着手途径、实施细则、过程反馈的处理等都和几年前不大相同。这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只有先具备了较强的人文素养,才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
其次,改变以往出个题目就让学生“自主”去写的思路,在导入环节上精心设置富于启发性的人文情境。
出个题目、拟定要求之后就对学生的作文过程不闻不问,其实是对“灵活”名义的假借。教师应该树立多方参与的作文教学观,在学生真正独立进行写作之前,把学生引入特定的人文情境,鼓励学生在这种情境中相互交流,教师随机参与,从而使这一情境的“启示”意义落到实处。当然,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情境设置僵硬、缺乏弹性、反而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禁锢了学生的人文想象空间,那么有不如无。另外,人文情境的导入不一定要在写作任务明确之后,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情况,或从教学内容出发,或从课堂情境出发,随机设置。这种平时的点滴渗透,能量的巨大很多时候是无法估量的。好的、合适的人文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不合适的、不好的人文情境,将会让教师的人文教育事倍功半。
再次,在评审环节上放松评判尺度,评改重心由技术评判转向人文示范。
作文无成法,尤其是充满人文构想的文章。要改善以往作文之前大致定下要求、作文之后针对所出现问题进行细致评改的作文教学观。在作文之前倾注大量心力于人文情境的导入,以参与者而非指导者的自我定位参与学生的先期构想,作文之后则除了对必要的语法等技术问题做细致评改外,不作过细纠缠,尤其不对主题及文中的人文构想作泾渭分明的评判,而把一切评审工作的重心转向人文示范。所谓示范其实也是情境的设置,但与导入环节的情境设置有所不同,评审环节思路在于:以示范的效力启动学生的自我评审机制。这就要求教师细致分析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但不把分析结果用理性语言向学生表述出来,而改为用特定情境启发学生去自己发现,从而展开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这样的导入与示范,似乎显得面对几十名学生的教师在时间上左支右绌。其实不然,针对性很强的人文情境,不是仅仅面向个别学生的,教师只要善于发掘情境的人文含量,完全不必,也不该:一次作文教学就搜罗、设置数十个情境。一般而言,从导入到评审,设置一个一以贯之、涵容量大的情境即可,此外最多在一些细部上针对“类”的特征设置二三情境作为辅助。人文情境的设置不必求多求全,而应追求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受到人文教育。
总之,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学生“实践主体”的身份,在启动学生人文兴趣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达到一次作文结束了,然而作文指向的人文构想只是获得一个突破性进展远没结束,尚在进行中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使人文教育在写作这一“实践场”中生生不息地运转起来。职业学校的写作教学必须牢牢扣住课堂对象的特点,为学生服务,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文实践”。
(骆礼鹏 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 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