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王维诗画的静寂美

  • 投稿康斯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942次
  • 评分4
  • 99
  • 0

钱 敏

宋代苏轼在评价王维诗歌妙处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首次提出关于诗画统一的问题。的确,身为画坛巨擘,王维的诗歌常常注重构图技巧、色彩运用、声光结合,读他的诗,眼前就像出现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田园画。自王维之后,我国诗歌中描绘画面,在画面中体现情感的诗歌传统便薪尽火传,形成了一种风尚。然而,“入画”一直只是对王维诗歌胜处的经典评价,与后代一大批长于描写的诗人无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王维独享了这一盛誉?

王维是唐代颇有影响的山水画大家,一直被后世推崇为南宗文人画之祖。“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大夫之画、士人画,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明确提出士人画概念,究其意思,是在强调士人画与画工画在绘画风格上的差异,即士人画观其意气。王维生活的年代,由于佛禅哲学的广泛流布,崇尚空灵淡远的画风,力倡洗去铅华而趋于冲淡清新的艺术风格,着力在绘画中追求一种“空寂中生气流行”的意境。这是古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王维诗画共同追求的境界。

王维的画现世留存不多,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山阴图》是王维山水画的代表作,画作描绘的原野远树,用笔拙朴细巧,恬淡宁静的氛围萦绕整个画面,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王维画喜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时论提及的《雪溪图》、《江山雪霁图》有王维笔意,从中传递出的诗意禅境,实为空寂无声的静观之态,仿佛王维在说,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临风听蝉、月下弹琴、雨中观槿。

读王维的诗,你读到的也是“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每一句天然都是一幅山水画,高山深涧,只有松风拂面,寂月朗照,花自开落,这寂静是自然的安静又是生命的律动;是“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悠然独坐,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逍遥自在,不同于鼎沸喧扰的现实世界,此刻,心灵从躁动归于平静,一切目的性的追求被隔绝,人在无冲突的寂静中关照自己的内心,寻找真实从容的自我。自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以后,王维深感自己的仕途也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借书画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在苦闷中追求精神的解脱。他的诗画就是他(特别是在晚年)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的自然流露。

唐顺之论明画家周臣《长江万里图卷》时说:“少陵诗云:‘华夷山不断,吴蜀水常通。’只此二语写出长江万里之景,如在目中,可谓诗中有画。”

妙就妙在这“如在目中,可谓诗中有画”。千百年来,历代的诗论家们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描绘不出的画境”。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皓月当空,透过摇曳的松树枝桠,将如洗的月色星星点点洒在淙淙流泻的清泉上,满载清辉的渔舟从亭亭玉立的荷叶底下露出一角船头,推动着粼粼的波纹向四面扩散。这一幅光、色、影构成的秋夜图画,带着跃出画面的爽朗而悦耳的欢声笑语,冲击着你的视听。可是,如果所写景致仅仅只是让人“在目”,而不是“如在”,那么所谓的“诗中有画”就要大大折扣了。诗人通过巧妙的笔法和独特的感受完成了对画面的超越,让人感受到清新宁静的画面下那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诗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诗人苦苦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表面上看本诗只是在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物象,实际上诗人是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洁净纯朴的思想感情。读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首联和颈联写景,山是苍翠的,水是流动的,落日不忍离去,炊烟唤我回家。这里,寒山、秋水、落日、孤烟,描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山水田园的温情亦包孕在这一山一水、落日和孤烟之中。那个“倚杖柴门”的隐者,兀自在秋风之中听晚树鸣蝉,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将寒蝉的孤绝之音从辽远与空茫中拉回耳际。时间静止,画面定格,画中那个超然物外的诗人自己,是整幅山水的灵魂。这就是王维的山水诗,不仅是流淌光彩与天籁的一幅画,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了自己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达到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批评只求形似是比较幼稚低级的阶段,不足为法。苏轼的画论告诉我们,以形似为基础,而又不止于形似,能够让人想象描画不出来的意蕴的艺术作品,才有不尽之意趣。诗书画之所以能够相通相融,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人们思想、意志、情感的艺术表现;它们都强调诗外、书外、画外功夫,把更高的“意境”作为共同的追求。而王维在诗画中所创造的自由澄明之境,折射出古代文人对个体生存的思考,唤起无数文人志士内心的共鸣,他们在现实世界(尤其是仕途)没有实现的人生价值,在艺术和宗教中追求超越;在自然中参悟生命,在静寂中审视自我,这是中国艺术的本质,是文人的人格精神。从这个角度说,只有王维可以获得如此的评价。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人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