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浪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很好的改变了过去被动式学习、个体式学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新型学习方式。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却让人感到很虚空,没有什么价值。虽然课堂上学生讨论也热火朝天,但效果并不佳。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出了问题。那么出了哪些问题呢?笔者以为:
1.问题过浅或过难,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问题过浅,学生可以不费任何力气地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过难,同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消磨他的自信心。
2.问题过多,使学生思考不够深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分主次地进行“问题轰炸”,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结果常常使学生一片茫然,这样的问题思考是夹生的、肤浅的。
3.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都是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了。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幻灯出示或口头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回答问题.这样看来,课堂上学生是在自主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因而这些问题往往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讨论也往往是表面繁华,流于形式而已。其实这些都是教师包办问题而导致的结果。
针对以上几种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设计要进行研究,以期能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笔者的粗见如下:
1.所提问题是学生应该感兴趣的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再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的价值。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问题过浅或过难,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力求难易适度。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死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被鲁四老爷之流逼迫而死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假如柳妈不给祥林嫂讲那些迷信思想,祥林嫂是否会死?(2)假如“我”能够明确地告诉祥林嫂世上没有灵魂,祥林嫂的命运是否会改变?(3)祥林嫂的两个丈夫如果没有病死,结果会怎样?(4)如果她的儿子没有被狼吃掉,其结果又会如何?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将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归结到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残酷迫害上,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以上四个方面去除任何一方面,祥林嫂都有活下去的可能,所以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应该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社会力量的迫害,二是自然力量的摧残。
2.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分析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甚至很多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更应该注重质量,能够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为一节课或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一次听课中,有位教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便是这样:他只抓住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问题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既突兀新鲜而又富有刺激性的问题: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能不能谈恋爱?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别里科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他应该有追求异性的权利。接下来,教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别里科夫差一点到手的“天鹅”为什么飞走了?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关键还是别里科夫“套子式”的思想和言行,这种“套子式”的思想和言行当然会遭到具有“谢德林思想”的华连卡姐弟俩的唾弃。试想,一个是老气横秋的腐男,一个是充满活力、富有新思想的和青春气息的靓女,他们能结合在一起吗?很明显,他们是不可能结合的,即使结合,也不可能长久。这里这位老师只提出两个问题,别里科夫害人又害已的“套子式”思想便暴露无遗了。
3.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新课标提倡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然后自已思考问题,自已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
对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质疑本”,预习时不仅要做字词句的圈点勾画笔记,还要把有关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写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听课。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问题归纳分类展示给全班同学,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同时,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切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延伸。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会大大增强。
语文教学的前提是研究学生,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只有学生自已清楚,教师不能包办,这就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的原因。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机械的、肤浅的,但只要教师有耐心,教学方法得当,长此以往,学生还是可以提出好的问题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