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思考,更需要能有理解与欣赏他人的思考。语文的教学要从思考开始,因为思考能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培养爱心及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键词】阅读;理解与欣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当下的课堂,因为要应试,孩子无暇与大自然接触,自然无法感知大自然的美;而信息来源十分便捷,百度一下,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他们无须阅读,无须过多思考。远离阅读,人变肤浅,不会思考,则让人无法想象。因此,语文的教学要从思考开始,因为思考能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而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能思考的独立的人,而且是培养有爱心,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
一、理解与欣赏就是怀着一种理性的思想去发现文本中人性的美好
中学课文莫泊桑的《项链》女主人公形象争议很多。她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一次,接受了部长举办的晚会的邀请。由于虚荣心作祟,向一个贵妇人借了一条项链。后来这条项链不慎在舞会上丢失,为了赔给朋友一模一样的项链,落入高利贷的陷阱,就此开始了艰辛的生活,葬送了十年的青春。最后,当她在还清欠款后,偶遇那位贵妇人时,妇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
传统的看法认为小说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小故事,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上、中、下三等人的生活状况,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现状,从三个不同等级的人们的不同生活的对比,从对上层人士浮华生活的虚伪和毫无价值的批判的高度,描写和讽刺女主人公的虚伪心,这样就显出了作品的深度。
但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理解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经历了十年磨难,面对“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那么动人”的佛来思节夫人的诧异,但她没有自卑,没有痛苦,没有嫉妒,而是平静甚至是自豪地说“没有。我是玛蒂尔德·罗瓦赛尔。”在这一刻,她本人也完整了,与其说玛蒂尔德成熟了,不如说她找回了自我——人本来就应该如此:自信、勇敢、坚强!(时寒冰读《项链》)
两种解读,是两种人生的态度,一种是以批判的眼光,一种是欣赏的眼光。前者的批判让人变得苛刻,不会发现人的闪光,对人对己都是严厉。而后者的欣赏则能发现他人的美,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而宽容,对生活充满了感动与悲悯。
二、理解与欣赏更要用一种同情的眼光去看待文本
在鲁迅的作品《祝福》中饱受批判的柳妈,她地位低下,同为下人,只能与祥林嫂等人为友,与祥林嫂私下交谈也最多,很多人认为她在祥林嫂之死中负有很大的责任。认为她将别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填补自己压抑无聊空虚的生活。她并没有真心同情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正是她对祥林嫂精神上会造成打击。有人说,她实在令人痛恨!因为她与祥林嫂同为社会的最底层的弱者,却抽刃向更弱者更卑微者。
但,我们为什么不从同情和悲悯的角度出发,重新去审视柳妈呢。她生活艰辛,受尽苦难,从她那“打皱的脸”,笑起来“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可以得到印证。尽管生活贫穷苦涩,艰辛压抑,她仍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所宣扬的一切东西,并自觉地化为实际行动:做“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与人为善。正是因为她的善良的一面,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确实是出于真诚的关心,她想帮助祥林嫂找到“赎罪”的办法,救祥林嫂出苦海。她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一个弱者。我们在把同情目光投到祥林嫂身上的时候,为什么不同情同样也是弱者的柳妈呢?柳妈和“鲁镇的人们”决无意去加害于比她们还要不幸的祥林嫂,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没有宽恕就没有真正的同情,因为能宽容地对待他人,宽恕他人,帮助他人的人,那么他的行动将会带有公正和博爱的印证。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对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是对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证。谁满怀这种同情,谁就肯定不会伤害人、损害人、使人痛苦。中学时代正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代,如果没有种下同情的种子,不懂得对弱者的同情,是残忍而偏执的;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世界,是冷漠可怕的。但同情心不会自发产生,同情心也要靠平时精心的培护,在心灵里播下宽恕与理解的种子,才能长成同情之花与别人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三、理解与欣赏还要用对他人关注与关怀来反思人生的情感去理解文本
古人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巴金的《小狗包弟》我们都熟悉。文章开头写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为了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出卖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台。巴金对自己这种自私的行为感到愧疚,但巴金并没有把这件事遗忘在记忆的角落,而是大胆地剖析自己,对自己进行了良心的谴责。
但我们仔细去阅读,我们能发现,小狗成为家庭的累赘和包袱并不是真正的事实,而是作者内心的极度紧张造成的。陈思和先生的《忏悔从这里开始》说到巴金在文中也提到并非是真的有什么杀狗的政策,而是因为担心狗的叫声会引来红卫兵或是街坊里爱捣乱的小孩的注意或捣乱。小孩子本身的行为,构不成政治迫害,他们也不可能真的进去杀狗。但受到迫害的知识分子如巴金,已似惊弓之鸟,从顽童的恶作剧联想到引来红卫兵灾难的可能,结果只能牺牲可爱的小狗。这本来是迫害之外的事件,并非政治迫害过程中的必然事件,正因为是迫害以外的事件,巴金所承受的心灵痛苦的代价也就特别的大。再说出卖或者说放弃一条狗的生命,对于人类的正常生活伦理而言并没有过分的罪恶,但巴金却在这里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当文革过去,一切都恢复平静的时候,他终于悲哀地发现,他家里的花园一片衰败,当年的亲人也不见了。这一切都不是小狗包弟给他带来,然而包弟却白白成了一个牺牲品。为了保全自己安宁的家庭生活,为了使灾难迟一点到来,人类可以任意处置动物的生命,即使这条小狗非常惹人喜爱。巴金感到自己的灵魂欠了许多债,他决定要还债,要向小狗道歉,要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忏悔从这里起步。
陈思和先生的解读让我们领悟到:阅读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解与欣赏,还要通过对他人的宽容与悲悯来反思自身,这样人才能得以进步,社会也更加和睦。人就是在生存中阅读,也是在阅读中生存。
时寒冰在博客里介绍读书经验时说“有悲悯心,才能真正洞悉真相,才能真正领略到知识之美。”在文中他说“因为残忍,因为缺乏同情和悲悯之心,中国式的教育让我们遗忘了这一切,遗忘了温情和人性的东西,让我们只记住了嘲弄和挖苦,这导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该汲取的营养没有汲取,反而把糟粕——中国式教育制造出来的糟粕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这种错误的教育带给了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人到老,都保持着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或许,时寒冰先生的话也过于偏激,但是,在一个个正在成长孩子心中种下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情他人的种子,他们长大之后,会觉得世界更美好不是吗?
巴金先生说: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变得更美好。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思考,更需要能有理解与欣赏他人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思和.忏悔从怀念小狗开始——巴金《小狗包弟》分 析[J].语文学习,2005(4).
[2]夏杰祥.问责自己 拷问世人 呼唤良知——关于《小狗包 弟》[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3]曲竟玮.《小狗包弟》结构与主题的多重分析[J].语文学习,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