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巧用古诗名句,优化语文教学

  • 投稿变美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324次
  • 评分4
  • 51
  • 0

徐 辉

初中时期是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为其开启一扇诗文之窗,让其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文,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天职。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教学和古典文学熏陶之间的关系,努力倡导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

一、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知识也就越来越牢固。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学习兴趣需要一个引导、培养、激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导演通过多种技法的运用,创设情境,引导激发演员的激情,成功地塑造角色。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为开启古典文学之门,培养他们对古典诗歌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一是在语文课上,想方设法多用些古诗名句引导学生用成语、诗句等回答问题。于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进入了我的课堂。这样既可以创设优美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上诗意飞扬,又可以借此机会对了解这些名句的学生大加表扬,使其他学生羡慕不已,提高同学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二是注意收集含有或化用古诗句的文章,让学生朗读这些文章,让学生陶醉在美妙的意境中。三是设置班级文化角,张贴一些诗配画的作品,图文结合,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诗歌意境。四是要求学生精心挑选一些古诗名句抄写在自己的周记本、笔记本、教科书等扉页上,让学生随时随地随手就能接触到古诗文,在浓烈的氛围中接受熏陶。

“老师,为什么他们能背古诗?我能不能背?”就在我看到个别学生吃过中饭后无所事事,要他们每天中午背诵一首古诗后不到一个星期,连续有好几个同学都这样问。这时,我知道,一段时间以来的引导、激发起了作用。笔者假装有些为难地说:“我很忙的,你得主动找时间来背,而且要背就得坚持下去,不能虎头蛇尾。”他们都爽快地答应了。接着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们,说他们有高度的自觉性,并表示相信,他们一定能坚持下去,也一定能取得成效。这样,不仅仅那几个同学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其他同学的好胜心也被激起了,一时间,中饭晚饭后我一到教室就被学生团团围住,他们手拿各类古诗文书籍,争先恐后地前来背书。

二、提升兴趣,诱发乐趣

很多时候,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兴趣因为实施过程本身的枯燥、繁琐而不了了之,所以如何保持兴趣、提升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只是单纯的喜欢爱好,而“乐”则是对所“好”之物的沉浸、痴迷、陶醉和忘我。“好”与“乐”是两个层次,两种境界。古诗文诵读的“兴趣”与“乐趣”也正好存在于这两种不同程度上。有兴趣才会有乐趣,有乐趣就会加深兴趣。因此我决心在教学过程中用新、奇、特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学习成功的愉悦感强化内在的动力,激发真正意义上的“乐趣”,让学生产生对诵读的热爱和崇高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让他们享受实实在在的奖励。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兴趣,也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让学生自己做老师讲解诗歌。上课前,老师和主讲学生一起备课,也鼓励他和同学去一起商量。因为他们生性活泼,课堂上他们会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讲解诗歌,有的学生用小组竞赛,充分调动了大家的诵读和发言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让大家把诗词谱写成歌,分组来唱。课上大家积极性很高,很配合,每个组都选择了与诗歌意境相符的现成的曲子,把诗歌填进去唱,唱得非常好。还有的学生让大家把诗歌的意境画出来,有的学生不太会画,但他们也在认真考虑,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就这样,用灵活的方法使大家乐学、爱学,增强古诗文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感染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引导创作,体味意趣

一段时间的诵读后,学生由最初的对古诗文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再由关注到思考。有的学生关注诗人创作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诗人的性格、心境和诗歌意境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开始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诗歌的不同风格,或是不同诗人在同一个年代诗歌创作的不同特点。为了使学生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解读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鼓励学生在理解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把诗歌改写成用散文。于是,意气风发的毛泽东,独自站在秋水长天的橘子洲头,豪情万丈地挥毫泼墨,评点时政,那些军阀官僚算什么,如今的世界是我们的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看着自己的残破不堪的茅屋,仰天长啸:只要能够让战乱平息,普天之下的读书人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施展他们的毕生所学,我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啊!……尽管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理解还不够深入,但他们在这种历史的巡礼、智慧的交流中,将获得生命的感悟,人格的提升,不仅个人会终身获益,也有益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花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