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体验与反思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探微

  • 投稿马汝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394次
  • 评分4
  • 36
  • 0

颜 刚

一、体验:立体感知,触及作品的灵魂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让学生唤醒自身的抽象层面的触觉,让学生进入文本,立体感知,触及文本的内核,引起心灵的共鸣。

视觉与听觉是人类对外界信息摄入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最直观,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往往因为个体性格、兴趣、知识层面等差异,对作品的理解与感知都造成一定的障碍,不一定我们认为好的作品,他们便能感动、欣赏或者赞叹等。所以,我们应尽力引导其从不感动到感动,从平凡中发现奥妙与奇异。让学生拥有一双文学的眼睛,看得到文学的颜色;让学生具备一对文学的耳朵,听得到文学的声响。简言之,就是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

如我在上《孔乙己》一课,针对课文的这段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以问学生,孔乙己为什么穿“长衫”还“站着”喝酒,又为什么是唯一的?不够细心的学生很难去注意到这些貌似平凡的词句,一下子就被问住了。经过引导、讨论、探究发现,如果孔乙己站着喝酒,不是穿长衫的好像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罢了,没有典型性可言,只有“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才看出了他迂腐,可悲又可笑的形象,而“唯一”正好是对这一形象的进一步强化,使其具有典型性。经过点拨,学生往往能够“看到”了“长衫”与“站着”一词平凡之下的“奥妙与奇异”,同时也能够“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匠心所在。

文学作品往往在有限的文字中蕴含着无限的意味,引导学生体验,就要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文字中,体验文学作品的“无限”。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激发感情,让学生产生获得亲临其境的感受。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朗读水平较高的老师可用带有同情、无奈的口气朗读第42自然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学生静静地听,默默地感受着这一段文字隐含的深意,体会文中的“我”对于勒的同情,对父母冷酷无情的不解,这样学生对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利用播放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雄伟的长城、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使学生感知北国之美,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也进一步领会了诗人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体验,不但要让学生‘看到’、‘听到’,还要让学生‘体验’到,因这学生能够‘看到’、‘听到’,却未必能够‘体验’到。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心灵触觉纵向深入作品,就是要让学生能对作品的情、景、人、物、事动容,甚至是合二为一。”就是说,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层面的对话,揪住作品的灵魂。“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们或许无法教学生成为俞伯牙,但必须引导学生向子期学习,做伯牙的倾听者。

引导学生体验文学作品,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受到感染,心灵上产生共鸣而不由自主地跌进文学的意境里去,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只有给学生情感上带来强烈、深刻的体验,才算得上是“体验”到。

二、反思:从反思文本到反思自己,提升及更新自己

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不是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反思文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力量,让自己感动,或者说被感染。“我思故我在”,“学而不思则罔”。笛卡儿和孔子的这两句都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学生对文学作品更应该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作品是否感人?第二,是什么打动了你?第三,为什么能打动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具体情景等进行深入的对话。比如在教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在读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有受到触动吗?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帮“我”,或者帮“弟弟”?你觉得“弟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读懂“我”的内心吗?你自己如果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样处理?

这样逐步让学生从反思文本再到反思自己,从而也使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得到不断地提高,使自己的文学素养(或人格)得到提升。

其实,我们中学的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的天地。教师作为主导者,应该通过“教”的方法和方式来让学生能够听到、看到、体验到,并且能够深入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文学教育目标得以真正的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宝塔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