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凸显文本意识,提升解读能力——以论述类文本为例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962次
  • 评分4
  • 34
  • 0

任克元

一、分清文本要素,提取中心

传统论述文的构成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如果在文本解读中关注要素,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论述类的传统议论文“江苏卷《谈静》”为例。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②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③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④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⑤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⑥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上面材料是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谈静》的第一段,一共六句话。如果按照文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类,会发现①②⑥是观点句,其中②是概念阐述句,不是具体观点态度的阐述句,①是观点,⑥是结论(观点)。③④⑤是论证部分,其中③是①②的论据,⑤是⑥的论据,④是③⑤之间的过渡。而议论文的关键点是观点,分清要素,就可以分离出关键观点句是①⑥句。第一节主要内容就是: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整合概括为: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感受。感受力有强有弱。

二、理清段内层次,有效整合

对于比较复杂的语段,我们除了要抓住文本基本要素外,还要能分清话题间联系与区别,进行有效分层,找到各层次间关系。

①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②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③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④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⑤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⑥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上面材料是《谈静》的第二段,一共六句话。如果按照文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类,会发现②③作为论据论证的是观点句①,可以说①②③句的中心是①,如果给本段分层的话,①②③句是一个层次,主要内容是:天才的感受力更强。

这时候看剩下的④⑤⑥句,它们是谈论的同一个话题,可以归为一个层次,中心句应该是第⑤句(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但是这两层是个在一个段落里面,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我们还要对这两个层次进行整合概括。仔细研究各句之间关系,会发现第④句表明这两个层次之间联系: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将“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替换成:“所谓感受,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也就可以换成“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感受的人。”换而言之,也就是“感受力最强的人最快活”。最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整合两层的内容,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第二自然段的观点:感受力越强,越能从生活中领略趣味。

三、关注承接过渡,合段研究

抓住议论文基本要素,学会理清层次,只是解决一段文本的解读,而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必须有整体概念。如果就段论段,往往不能把握文本的脉络。以《谈静》第四段为例。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我们很容易发现上面这段主要是谈“静”的问题,观点句是第二句: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但是第四段谈“静”却和前三段(第三段观点是:领略到趣味的人不会岑寂、烦闷。)似乎没有关系,显得非常突兀。因此我们还要合段研究: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仔细研究第四段各句内容,会发现第一句不是谈静的问题,其实它是勾连上下文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得出第四段的观点:领略趣味应在静中见出趣味。

此时,我们回顾各段内容发现:文本首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然后进一步说明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生活不会岑寂、烦闷;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抓实文本要素,理清段落层次,抓住承上启下的句子,文章的内容和脉络就显得十分清晰。

四、掌握文本差别,有的放矢

论述类文本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同类型的论述类文本差别是明显的。解读文本必须掌握文本之间的差别,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说《拿来主义》一文,表面上这是一篇“议论文”,让学生按“议论文”的套路来解读课文,用“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来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义’”,“怎么‘拿来’”;只会将一篇鲜活的文章分析得死板生硬。

《拿来主义》是“议论文”这一大文体中的一个小类文体——“杂文”。杂文虽包括在“议论文”之中,但它属于文学作品一类,是文艺性的论文,是社会评论、文化评论,是政论与散文相结合的边缘文体。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但又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形象性,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因而又具有文学的艺术魅力。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这些都是杂文的显著特点。《拿来主义》等杂文的教学,应把握杂文的特点,从其特点出发去解读、鉴赏。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领悟杂文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小中见大;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与“实”(举实例)——以虚说实,以实带虚;语言运用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用。既要熟悉杂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还要发掘其超时代的普遍意义。

因此,教师对文本特征要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了解并掌握文体分类的规则,认真、仔细考究具体课文的文体类属,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很容易造成了文本解读的肤浅。

★作者单位:江苏清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