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平灼 谢少菊
一、“少教多学”教学策略解读
所谓“少教多学”教学策略,并不是表层意义上教师所传授知识内容的减少以及学生学习任务量的增多,“少教”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知识的重点及精华传授给学生,删除一些繁冗、无用的糟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固化教学方式,针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抓重就轻,删繁就简;杜绝过去教师整堂课滔滔不绝大讲的现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和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演变为学习中的真正主人。教师教学任务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对于教师而言,合理、高效的教学模式尤为关键,倘若将“少教多学”教学策略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势必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谓“多学”,并非是任务量的随意增多,学生毫无辨别、全盘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是应自主思考和深层感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加以充分吸收和有效运用。
二、“少教多学”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一)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施“少教多学”教学策略的根本目的就是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确保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收益。“少教多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自主学习,减轻负重学习的压力,逐渐摆脱传统授课方式的束缚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有助于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革新
我国对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呼声为时已久,教师们也都意识到高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不少高中学校都试图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但是很遗憾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少教多学”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了“少教多学”教学策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高效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基础上,也迎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新面貌和模样。
(三)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对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心灵感悟的培养,培养出一种高层次的人文素养。从实质上讲,语文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和感悟而获得的,教师的实际作用就是正确地点拨和引导。“少教多学”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特征,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扩展学生的思维,也在无形中发展了他们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
三、高中现代文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的具体方式
近年来,本人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少教多学”教学策略,开展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以下就基于“少教多学”的高中现代文教学实践,枚举五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传统教学模式无非是“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讲半天”。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固化、单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很难得以激发,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由此,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多读、多看,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感知语文的魅力。如在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比性阅读,即教师在学生基本理解小说主旨——“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告诉人们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同时也会有诸多收获”的基础上,将事先准备好的文章《百年孤独》(片段)分发给学生阅读,进行比较鉴赏。又如在教授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一第4课《唐山大地震》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阐释性阅读,即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文字资料与电影《唐山大地震》,借助于这些具体化的解释、形象化的影像,突破过去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凸显“少教多学”感染力,全面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设疑解难
学生永远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存在,教师应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课堂自主权利还给学生,以真正凸显“少教多学”的内在本质。例如,在学习《读<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文本,并提出问题:(1)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2)我们怎样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3)“《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要求学生在自主研读课文过程中感受文中主人公的实际情况和情感变化,并深入掌握小说家伍尔夫的独具特色的解读及评说,逐渐领悟作者所写此文时的心境,继而达到最有效的情感共鸣。
精心构设一种问题式情境,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能力。由此,在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预留出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可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以达成“少教多学”的目标。例如,在教授《论雅俗共赏》一文时,教师可引入开场白:“雅俗共赏”是在艺术界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那么究竟以什么为界标,能否实现雅俗的并重,历来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朱自清的《论雅俗共赏》,相信同学们必会有所收获。同时,为学生设计几个问题:(1)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并归纳他们所处生活时代的特点。学生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基本掌握了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通过课堂上的“少教多学”,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行为活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三)鼓励学生情境表演
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固然很重要,但事实上却是教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十分吃力,那如何让高中现代文教学活跃起来呢?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与切身实践有效结合尤为关键。这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的情境表演的舞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活动。例如,教授《雷雨》,可先要求学生自我研读,弄懂每个生字和生词,再让学生按段落分别进行朗读,当学生大体掌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后,就开始展开角色朗读,选择几位踊跃举手的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侍萍、周萍、四凤、鲁大海、鲁贵、周冲、繁漪等人物,在情境表演前要求学生准确掌握人物语言,通过分角色朗读和人物对话的形式凸显人物不同性格特征,使现代文教学变得愈加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现代文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在做中学”、“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再如,教授《铸剑》、《不会变形的金刚》等现代文时都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亲历亲行,临境闻声,充分调动了整个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此外,教师可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可依据“正读——理读——背读——品读——移读”的形式进行层次化导读,这既强化了学生现代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达成了“少教多学”的目标。
(四)指导学生改编作品
阅读与写作犹如一对孪生姊妹,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然而在传统现代文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不停地讲说,学生悠闲自得地恭听,而写作的环节通常是备受“冷落”。其实,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将课文加以改编,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改编《雷雨》一文,首先,教师为学生讲授改编的基础知识及参考书(夏衍的《漫谈改编》、波高热娃的《论电影改编》等),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习领会“改编是将一种艺术形式演变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二次创作”,具有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和发展空间。之后,组织学生将文本《雷雨》与电影版《雷雨》进行对比,让他们对于作品内心产生独到的理解和领悟。居于此,学生没有将四凤、周冲、周萍的结局写成死亡,而是四凤随鲁侍萍一起走了,周萍经历了打击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神情恍惚,周冲也离家出走了,找不到下落……虽然学生的改编不是十分恰如其分,但是他们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少教多学”教学策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教师应寻求“少教多学”教学策略与高中现代文教学的契合点,并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作者单位:福建福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