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首鹏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开展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它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教材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这必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现自主探究的操作呢?
一、开展多元对话——实现自主探究的基础
“对话”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著名教育家刘庆昌先生指出,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互动、合作、沟通、交往的教学”“是创新的、生成的教学”。
1.与作者对话
和作者对话,全方位地与作者交流,从而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精神境界、人格修养,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作者的情感、兴趣,也为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设置“知人论世”这一环节,以学生课外的知识储备,主动探究作者。一般可根据中学生的实际,以作家作品为主,要求学生写下一些短句子,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严谨治学,写下了教育青年,转变风气的《师说》。”
2.与文本对话
与文本对话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文本,走进文本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当学生带着对这世界最朴素的理解走进课文中另一番天地时,他们就会发现在同一事物上自己的主观见解和他人(作者)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就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深入探究的动因。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可以围绕人物的精神境界写下自己的感想。下面一句便是学生所写:史铁生——你的“命运”鼓励了我,从此,什么颓靡也不能把我击倒,唯有你韧性的生命力伴我走回奋斗的旅途;什么挫折也不能使我失落放纵,唯有你刚毅的翅膀携我飞向明朗的蓝天。如此写作表明学生领略了课文精髓。
3.与自己对话
在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地给学生搭建一个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可以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设置问题:“如果你处在当前的环境,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个人物,你会怎么做?”之类这样的问题(类似问题在教材中屡有体现,也是近年来高考常见的情感探究题形式)。如《宝玉挨打》教完后提问:“学了《宝玉挨打》,我们对贾母及王夫人的做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吗?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
这样的对话,能激发学生的心灵之火,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4.师生对话
其实,主动探究也是一种语言交流,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绝不能“不作为”。要有所作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究:
(1)主题探究。适合于内容较为集中,主旨较为突出的课文。学生在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后,教师穿针引线引导学生确定一个探究的主题。如学习《山居秋暝》一诗,在多样化的诵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诗中的四个意象,联系生活情境去理解。
(2)解疑探究。从课文的“矛盾处”发现问题并以“求疑”形式来设计探究专题。如《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作者的北大梦为什么又“美丽”又“羞涩”呢?,如何解读,很值得探究。
(3)分组探究。适合于内容丰富、结构又相对独立的课文。如《哈姆雷特》,可分别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的史料、图片、音乐、歌曲、诗词等资料,并互相交流。
(4)练习探究。适合于条理清楚内容繁杂的课文,通过设计填空或表格等习题形式开展。当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他们把这种认识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并在教师的评判中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重新启迪思维、更新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培养问题意识——实现自主探究的动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在讲课之前就把文章的学习目的、学习重难点予以明确,还有一些教师更具体地把文章的写作手法,主题思想列出,这种做法在传统教学中自有可取之处,它规范学生的思路,也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倡导自主探究学习的今天,在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本、自主阅读还没开始的情况下,这样做实际上圈定了学生思考的范围,无形中,学生质疑的空间相对也缩小了,创造欲望继而减弱,这明显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削弱学生的主动性。
有时候,我们在带着问题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任我们对问题的一再启发、引导,学生就是寂静依然。这时,我们如果换另一个角度启发:同学们在阅读中遇到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来!这下子,课堂上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们能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循着相同的思路去解读课文吗?
只有强化了问题意识,学生才能有探究的自觉持久的内驱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收放得法、有的放矢——实现自主探究的有力保障
“放得开,收得拢”,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坚持的,也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但不要把“收放得法”仅仅理解为教师对课堂学生学习氛围的控制,它也表现在学生学习问题的生成、学习结果的评价、合作内部任务的配置上。
1.给学生时间
自主探究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能是学生阅读文本,完成思考,把深思熟虑的认识提出来与同学交流、探讨,而不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快速进入讨论状态。一节课,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没有深入思考,却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合作学习的态势上,那么,合作只能流于形式,探究也没有意义,自主学习的习惯也会逐渐消失。
2.让学生选择
自主意味着选择,选择意味着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一篇文章是由很多元素构成的,不同程度的学生读文章的感受层面会有所不同,即使同等程度的学生,对同样的问题,由于思维角度不同,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感悟深刻或感兴趣的问题,实现多元的选择,多元的思考,才能得出多元化的结论。而且,学生的多元结论产生的理解冲突,正是推进他们合作、探究的关键。
3.给学生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鼓励,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提倡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夸赞。如把《捡麦穗》中的小女孩对老汉的依恋之情理解为“不伦恋”。这样与文本主题严重相左的“独特”理解,如果没有及时指正,那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知识的不负责任。所以教师适当的指正,中肯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自主探究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对人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激发,一方面强调自我思索,另一方面也特别需要外力的引领和帮助,教师在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给与学生更多的启发、引导,终会使学生“探而有度,究而得法”。随着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运用,学生将变得越来越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境地。
★作者单位:广东饶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