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蕙
过去我们都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的现实可能是:“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老师的命根。”教师为考试拼尽全力,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被动接受。要想真正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是要革新理念,那就是让自主学习的空气浓厚起来,即让自主学习的理念扎根心底。
其实,以前我们也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他能够完成的工作。但事实是自己步子迈的不够大,谨小慎微,想放手,但又不放心,大多数人都会以费时费力完不成教学任务为借口,结果最后又回到老路上来。但倘若真正把“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习惯,那学生定会受益终生。教育家陶行知“母鸡吃米”的典故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近年来,美国学者研究的“学习效果金字塔”也能证明这一点。曾经一个聪明的教师在教育他的学生时,就让他把他所学再交给他的妈妈时,学习效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三四十分的水平竟然考到了九十多分。这无不说明,当一个学生主动学习时,他的潜力是无穷的。
反思笔者自己的教学,传统教学的理念根深蒂固,讲得多,学生暴露的问题少,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虽也有合作交流,但往往还只停留问题的表层,并未深入问题的实质,真正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要想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扎根心底。
首先,教师要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听老师“正确的废话”。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我们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一种现状:老师看到试卷,笑了(这些题笔者都讲过);学生看到试卷,哭了(这些题都似曾相识,但我都做不出来)。老师们经常说的口头禅也几乎都是这些题不知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没学会?事实上是老师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讲了无数遍,但学生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习惯一遍也没听懂,老师只不过是重复了无数遍正确的废话,并没有从学生的逻辑点入手解决问题,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了无数遍似是而非的答案罢了。因此,教师不能把学生学习的责任转嫁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们辛辛苦苦,费时费力,学生被动接受,还没有掌握好。要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最后上考场的也是他们。
其次,让问题引领课堂。教师放手之后,不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挥,而是设计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层层深入,这种问题不是那种“是不是”、“对不对”似的“假问题”,而是了解学情之后的真正调动好学生积极性的“真问题”。其实这样放手之后,老师不是轻松了,而是深入到学生,按照学生的思维来创设课堂了,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另外,还要让学生多思考。新课改之后,遍地开花的是那种热热闹闹、大规模的讨论交流。整个课堂笑语盈盈,高潮迭起,讨论交流声一浪高过一浪,全然不顾问题是不是值得讨论、有没有讨论的价值。总之课堂“活泼”起来了,同学们“动”起来了。其实这种做法笔者不敢苟同,特别是老师还没把问题说明白就讨论声不断和老师刚讲完题目就已经开始的所谓展示(更有甚者,学生提前就把小论文写好就等着老师来验收)。其实课堂上既应该有那种你争我论式的讨论,也应该有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思考。要知道,问题是用来思考的,真正能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当然问题不要问的太空、太大,要问得有针对性。例如:不要动不动就问学生这篇文章构思怎样,这篇文章写作特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大而空,学生无从下手,而应该问一些诸如“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的戏台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此类针对性强的小问题,学生就容易见仁见智了。总之,课堂上的问题最终的目的要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导入“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的潜能可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张东蕙 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