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论文范文,教育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社会课教学

  • 投稿脑洞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246次
  • 评分4
  • 75
  • 0

文/郝建侠

【摘 要】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引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要求教师开拓多种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获得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综合实践;小学社会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本上所学的知识。那么如何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进行社会课教学,笔者浅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内容和所有过程的主导性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变革。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而在于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受到新的方法的熏陶,从而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于偏重知识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知道他们各自不同的习俗及传说。我国有56个民族,节日习俗之多,难以计数。教材限于篇幅,仅列举了其中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且只是点到为止。如果只是就教材学习,信息量太有限。如果由老师来收集资料再介绍给同学们,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探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上此节课前,我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为课题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生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了大量信息且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资料,有的图文结合,有的播放视频,有的还表演了少数民族歌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整节课学生是主角,是实施主体,教师是配角,是组织者,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二、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实践活动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特点。

社会课教学中,我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努力拓展渠道,广泛开展实际活动。如讲到《衣食的来源》这一课,我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之不易,但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种粮食的这份辛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这份辛苦呢?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背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自己参与到了劳动的其中,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也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我们再进行交流汇报和总结。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家乡变化真大,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进而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这样的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学习“保险”我让学生到邻居、朋友家调查,谁参加了保险,是什么保险,保险金额和保险费各是多少,给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使得保险这一现代意识更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实践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运用所学的社会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学习了《逛商场》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到几家商场、超市去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说原来自己是怎样到超市买东西的,有些什么教训,同时让他们分组讨论,使学生不仅明白了“货比三家不吃亏”的道理,还知道了购买商品时要注意“五看”,即看注册商标、看生产厂家、看厂家地址、看生产日期及商品的保质期,掌握了抵制伪劣商品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购物后别忘了拿购物发票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求知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也是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的,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他们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应该怎样让他们去亲身体验,并从体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懂得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教学《课间活动守秩序》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明白课间十分钟是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只要活动开心。上课伊始,我随机进行了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采访活动让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了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了要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要拥挤,要主动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但在现实社会中还是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重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体验一下有何感受?人们对此会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构建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想到刚才看到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不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了交通规则,而且还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可见,实践活动在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使学生在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获得了知识。

总之,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的融入社会课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了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小学社会课研究与实验[M].高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郝建侠(1966-),女,小学高级教师,从教31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北沟中心小学)